渠斐斐
【摘要】漢語的字形與音義之間并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關系,一詞多形或一形多音義的現(xiàn)象導致了漢語中一些諸如古今字與通假字等特殊字形的存在,在辭書中對這些字形的處理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關鍵詞】漢語語文辭書;古今字;通假字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一、古今字與通假字
通假字與古今字這兩個概念的界說與區(qū)分,是語文辭書處理古今字與通假字的重要依據。
(一)古今字的界定
古今字是我國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早在漢代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它,但是由于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們對古今字都缺乏專門的研究,所以對它的認識一直是模糊的。
從古到今,不少學者對“古今字”進行過不同的表述。段玉裁指出:古今字與漢字的形體演變無關,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對的,沒有整體劃一的分界時限。清代學者王筠則認為“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為后人遞加也。其加偏旁而義遂異者,是為分別文,其種有二:一則正義為借義所奪,因加偏旁以別之者也;一則本字義多,既加偏旁只分其一義也?!蓖趿ο壬鷱臐h字發(fā)展的角度對古今字進行考察,認為古今字的實質是漢字的孳乳分化,是造字問題。
到目前學術界對古今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以陸興錫先生為代表,他們繼承段玉裁的看法,堅持認為古今字是古今人用字不同,是歷時的同詞異字現(xiàn)象,另一種意見則是以王力先生為代表,把古今字看成是文字發(fā)展過程中的孽乳現(xiàn)象,是具有孳乳關系的分化字。綜上可以認為,古今字是同詞先后異字的現(xiàn)象。
(二)通假字的界定
通假也是一種常見的文字現(xiàn)象,目前對通假字所下的定義也不一致。程希嵐等說:“通假,一般地說有兩種情況:一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二是本有其字,而又依聲托事的假借?!?王力說:通假是“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以上兩種說法雖較流行但都是有失偏頗的。一般認為,古人在行文之時不用本字,而用另一個音同音近而義不同的字去替代本字,這個用以替代本字的字就稱作通假字。應當說這種理解還是較為科學的。
(三)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qū)分
古今字與通假字都是較為常見的用字現(xiàn)象,都是字的記詞職能的轉移,構成雙方在讀音上具有音同或音近的關系。盡管有著些許的共性,但二者之間還是存在差別的,就二者之間的區(qū)別而言,目前學術界達到的共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時間上,古今字是歷時現(xiàn)象;而通假字是共時現(xiàn)象。古今字有先后之分,須先有古字,才能有今字;通假字必須同時存在,要不無所謂借用。 其次,在性質上,古今字是一種造字現(xiàn)象,它有新字產生,標志著漢字從少到多,今字在取得古字的某一個或幾個義項之后是恒定、久遠的;而通假字沒有新字產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錯誤,且是一種臨時的借用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情況下,還是各司其職,不發(fā)生任何意義上的糾葛。再次,在讀音上,古今字的古字必須讀今字的讀音,通假字的借字必須讀本字的讀音。詞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所以才能作為最小的能夠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
二、漢語語文辭書對古今字、通假字的處理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有一些專家對辭書編纂中如何處理“古今字”、“通假字”的問題提出看法,形成爭議,但未達成共識。在字典詞典的編纂中,理論上應該把辨析古今字,通假字作為一個專項工作來處理,嚴格分清二者的界限。但就目前學術界對古今字、通假字的看法,很難對所有古今字、通假字劃出一條明晰的界線。因此,目前的字詞典在這方面都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分別是我國大型歷史性詳解漢語字典和詞典,它們以其各自驕人的特點在辭書屆享有盛譽,這兩部書在古今字的整理方面就存在一些問題,表現(xiàn)為:一些典型的古今字沒有標注,如:“道/導”、“縣/懸”;一部分古今字與通假字“魚龍混雜”,如“解/懈”標注為通假字。訓釋術語的不統(tǒng)一也是其在整理方面混亂的一個表現(xiàn),應該對這些標注術語進行統(tǒng)一,如“莫”“暮”為一對古今字,在“莫”字下列出的相關義項后注明“‘暮的古字”,“暮”字的相關義項后注明“‘莫的今字”;通假字應統(tǒng)一注明為“某”通“某”。關于詞典中對于“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qū)分,吳琦幸(《談談詞典中的古今字》)提出了借鑒顏師古在注《漢書》時的處理辦法,“凡兩字的意義是一對一,今字常用而古字罕見的,就被認為古今字。通假字的范圍比較大,可以是初文用假借方式形成的后起字,如共—供;也可以是意義絲毫沒有聯(lián)系的兩字,如信—伸?!边@條界限分明的處理辦法可以為今天的詞典編纂者所借鑒。
而對于漢語語文辭書中處理通假字的辦法,馬天祥認為,“對所有的通假字,只要有實際材料作根據,就應當廣泛采擇甄錄。有些理論問題暫時還不能取得一致,可以求同存異,待研究透徹,再作進一步處理”。同時他還提出了在研究處理通假字時,務必弄清書例、語例、詞例的要求。認為“編纂語文辭書,當然要參考前人注疏,并吸取舊日辭書的資料,甄錄歷代學者的成果。至于囿與不囿,自有客觀標準衡量。歸納眾義,列為義項,適當引例,就不能說是‘囿于古人的注疏。其實,當前辭書編纂中對通假字的處理,不足之處倒是對古人注疏研究得不夠,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未能充分甄別收錄?!彼倪@些建議和要求,都是極具建設性的,值得詞典編纂者們在處理字詞典中的通假字問題時進行借鑒和采納。
參考文獻
[1]洪成玉.通假字概說[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1(1).
[2]戴云云.通假管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5(3).
[3]楊潤陸.論古今字的內涵[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6).
[4]劉新春.古今字再論[J].語言研究,2003(12)
[5]洪成玉.古今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6]劉忠華.談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劃界原則與方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3.(2).
(編輯:畢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