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金
(永泰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福州350700)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詩文作為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充滿對生活的贊美和向往的感悟自然詩,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古人至情至性追求的感悟人生詩,再到“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關愛家園、抒發(fā)壯志豪情的愛國憂民詩;這些洋溢著真情的偉大詩人,無不體現著震懾人心的精神力量。有情懷悲壯、慷慨激昂的報效國家之情,有獨在異鄉(xiāng)、思念親人的離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有含蓄深沉、溫馨感人的纏綿之情。
古詩文有著極高的文學和藝術價值。古詩文是一個珍藏豐富的藝術寶庫,一個廣袤、深邃、絢麗多彩的藝術世界。古詩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中華文明。在學生掌握古詩文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古詩文作品進行鑒賞和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與作者進行靈魂的交流,感悟作品的深刻蘊藉。她彰顯的愛國主義、誠實守信、尚禮守法、勤學敏思等文化意蘊,對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心靈的陶冶、情感的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開展古詩文教學,從施教方面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要給學生一個放松、自由的空間,使學生達到精神上的愉悅,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鼓勵學生有疑即問,多鼓勵學生,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時,才會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
作為施教者,在學生學習時,要善于提問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比如在講授李煜《浪淘沙·懷舊》時,可以以該詞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設問,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為思考,借以深刻理解詞人內心世界生與死的矛盾,是絕望者的希望。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產生求知欲。教師可以故意明顯講錯某個知識點,讓學生容易發(fā)現,并敢于質疑老師,教師再讓學生思考應該是什么,則可取得良好效果。
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促成學生思想的激烈交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進行思維發(fā)散訓練,也可以消除與古詩文的隔膜,更好理解古詩文。如在討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讓學生踴躍發(fā)言“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這是他在黃鶴樓送別老朋友孟浩然時寫下的”,“在桃紅柳綠、陽光明媚的陽春三月,老朋友于黃鶴樓旁順流而下,前往美麗的揚州。小船揚帆而去,越走越遠,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滾滾而去,流向天的盡頭。詩人目送老友,不忍離去;那奔流不息的長江水,多么像詩人綿綿不盡的思念啊”,“作者雖然與老朋友離別,但起初的心情卻是愉快的,因為詩的前兩句描寫的季節(jié)和景色都非常美。但當老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最終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時,詩人心中便悄然彌漫出依依不舍的情感,這也就是詩中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師總結。這樣學生可以輕松融入詩的意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領悟詩歌的深刻含義,是學習古詩文的有效方法。誦讀不僅體現漢語平仄聲韻整齊有序、富有音樂的節(jié)奏美,也符合閱讀的內在規(guī)律。積極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努力達到三個境界:首先要讀準確、讀清楚,句讀分明,讀出語氣來,感受詩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以形成“語感”,這是第一境界;其次要讀懂文章,領悟技巧,讀出文氣來,理解詩文的含義,以形成“文感”,這是第二境界;最后要讀出感情來,心念一致,與詩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體會詩文的感情,以形成“人人同感”,這是第三境界。通過大量的反復誦讀,讓學生感悟到古詩文的語言特色,并逐漸內化詩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他們的文化底蘊日漸厚實。
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障礙的能力,堅持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字詞問題。在學習前多預習,初步了解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寫作背景等信息,結合書下注解,了解將要學習的古詩文的大概內容,“帶著問題聽課”。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收獲的往往不僅是知識本身,更可能獲得動手能力、記憶方法等多方面綜合素質的提高。
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古詩文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交流討論中學習,在交往交際中學習。
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由各班“古詩文小博士”引導同學們誦讀古詩或古文,讓學生每周積累至少一篇古詩文。
把活動課作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切入點。上古詩文活動課時,全體語文老師都要前去觀摩學習,以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賽詩會以年段為單位,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分別安排不同的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于樂。
讀書節(jié)活動包括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結合進行才藝表演),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分年段進行,不僅講析課內的,更側重講析課外的名篇名文;不僅分析藝術特色,更要側重分析其思想內容;可以按內容歸類講析,也可以以作者對其作品進行綜合講析。如通過講析《少年中國說》,讓學生增強奮發(fā)努力、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講析《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等篇章。
學習古詩文到一定階段后,不僅依賴于教師講、學生學的接受性學習,還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嘗試。讓學生通過研究性的學習作業(yè),把學習生活與現實社會聯系起來、把經驗認識與科學思維聯系起來。例如,可以開展“從古詩文看古人的環(huán)境意識”、“從王維的詩看古人的審美追求”、“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看中國人的社會責任感”、“萬家憂樂到筆端——杜甫詩歌學習體會”、“讓想象張開翅膀——李白詩歌學習感悟”“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蘇軾詩文學習綜述”、“從‘塞翁失馬’看古人的辯證思想”、“認識的一把寶劍——《買櫝還珠》讀后反思”等課題的研究性學習。通過開展這種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人生,關注現實,關愛他人,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信息和處理信息,不斷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通過這些講座,讓學生接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理解人文關懷,達到“學經典古詩文,做跨世界新人”的目的。
總之,開展好古詩文教學,弘揚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應該作為最大限度地實現母語教育的功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應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