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向東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朵奇葩。學習古詩能讓學生繼承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提高語言和文化藝術修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惫旁娊虒W是落實課標上述要求的重要渠道。
那么,古詩教學應該如何設計、實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呢?根據(jù)小學課本中的古詩文字不深奧、內容大多為寫景抒情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具有初步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特點,我覺得小學的古詩教學應該按照以下四個步驟,循序推進,步步深入。
與文本內蘊相呼應的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手段。教學語言、音響效果、美術圖案、影視藝術等都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理想元素。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開課伊始就播放鑼鼓喧天、喜氣洋洋的樂曲《新春樂》,讓學生沉浸在歡快跳躍的旋律中,想象一家人歡天喜地過佳節(jié)的情景。再以“遠離了熟悉的家鄉(xiāng),沒有了親人的陪伴,孤單一人在異鄉(xiāng)的‘我’會想些什么呢?”的語言過渡,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中。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將瀑布的聲音和奇特的形態(tài)通過錄像播放出來。廬山的高峻,瀑布的宏偉氣勢如磁鐵般吸引了學生。
中國詩歌美學理論認為,即景生情是詩人產生豐富思想、觸發(fā)創(chuàng)作沖動的最重要、最頻繁的動因(此時的“景”乃是因景致而萌生的境況)。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詞采第二》曰:“善詠物者,妙在即景生情?!奔热蝗绱?,當我們吟誦古人詩詞佳作,試圖咀嚼其含蘊和意境的時候,最好的途徑,便是通過有效手段實現(xiàn)情境再現(xiàn),通過視聽感官的刺激,激發(fā)起接近詩人創(chuàng)作心境的情感體驗,為下一步對詩歌意境的領悟進行有力的鋪墊。這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他們的感情自然會特別投入。
古詩教學的第二步,就是要帶領學生通過詩中語言的揣摩領悟,梳理作品的脈絡,初步理解全詩的主要內容。自進入中年級后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解詞釋句能力。學生借助書中的注釋及各種學習參考材料,能夠大致領會文字表面所表達的意思。在此階段,只要是學生能夠自學到的,教師絕不能越俎代庖,一手包辦的填鴨式教學必定會挫傷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在帶領學生讀詩解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授以學習方法。如,詩句學習主要是對字詞的理解。要引導學生總結以前解釋字詞的方法,同時激勵學生按自己掌握的方法來理解字詞。常用的解字詞的方法有:
如“日照香爐生紫煙”,“照”是照耀,照耀是舊詞,再把它套人詩中看是否妥當,最后確定它的意思。
如“千里江陵一日還”,“還”的意思是什么?聯(lián)系上句得知詩人從白帝城出發(fā),目的地是他居住地江陵,所以“還”的正確解釋是返回。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通過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學生一下子便明白‘鳴”的意思是“叫”,“翠柳”指“翠綠的柳樹”。在理解了字詞的基礎上,連詞成句,連句成篇,整首詩字面的意思就掌握了。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僅僅停留于詩歌作品字面意義的理解,那就是一種比較膚淺的學習。詩歌教學必須引領學生體會詩中描繪的意境,領悟詩人的情感。而要達到文道統(tǒng)一,就必須在質疑問難中進行細細的品味、分析。
如一位教師教學《早發(fā)白帝城》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來讀一讀,然后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問難。在寬松的交流氛圍中,學生們暢所欲言,所提的問題有較高的思考價值。如“千里江陵要用一天的時間才能返回,為什么詩人還覺得快?”“長江兩岸的猿猴是否一直叫不停?”“已過萬重山’與‘劃過萬重山’有什么不同?”通過反復地讀、討論、分析,學生體會了“一日還”“已過萬重山”既寫了行船速度之快,又寫了詩人愉快的心情,學生紛紛感嘆詩人用詞之精辟。最后再通過朗讀,把詩人的心情讀出來。
優(yōu)秀的古代詩歌中往往有濃縮主旨、奠定情感基調的“詩眼”,從“詩眼”入手來解讀詩歌是古詩教學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值得我們繼續(xù)發(fā)揚。
以《贈汪倫》的教學為例。“忽聞”是為全詩內容和思想感情奠定基調的“詩眼”(“忽聞”之妙在于點出了此詩的創(chuàng)作乃源于不期而遇的“踏歌聲”,是一種即時的、激情的沖動)。教學時可做以下處理。
這首詩的詩意明朗而又深摯。前兩句敘送別之景,后兩句抒送別之情。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扣住“忽聞”來理解其創(chuàng)作動因和詩中的意蘊:當詩人踏上輕舟,即將離別友人之時,忽然聽見友人沿江歌唱送別的歌聲,頓時感懷不已,吟出了這四句詩。
(1)指名朗讀,注意正音。
(2)教師提問:這首詩的第一句告訴了我們什么?(李白乘上船將要離開)這時候發(fā)生了怎樣一件事?(岸上傳來朋友踏歌相送的聲音。解釋“踏歌”。)你從哪個詞能看出來?(忽聞)“忽聞”是什么意思?它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一種情感?(忽然聽到。體現(xiàn)詩人意外驚喜之情。)
(3)聽到朋友踏歌相送,詩人興之所至,即景抒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4)指名朗讀,交流詩意。
(5)引導學生質疑。
為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的內容,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時可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對“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的具體情節(jié)進行大膽想象。而要將這兩句詩具體化,關鍵是要把“將欲行”和“忽聞”結合起來寫具體。四年級學生其思維能力已經(jīng)有了一定水平,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在“將欲行”中加入另外一個人物“艄公”,并想象一下詩人當時的心情等,便可放手讓學生自己想下去。然后教師指名說,時間充足,還可進行一定的評點。
品悟詩情同樣要抓住“忽聞”進行,”忽聞”是詩中不可忽視的詩眼。正因為事出意外,所以情更激蕩,詩人就極其自然地把眼前的潭水跟朋友間深厚的友情作了比擬,迸發(fā)出“不及”二字,構成更深一層的感嘆:“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如此一比一夸張,才把詩人內心那種一貫蔑視權貴,重視友誼的真摯情感表達了出來。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抓住”忽聞”去充分體味詩中所包含的情感,只有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記憶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背誦。
學習古詩,必須熟讀成誦,才能更好地領會其深刻的內涵,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墩Z文課程標準》(2010年版)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是基于古詩文的學習理解應以充分的誦讀為基礎的教學規(guī)律而提出來的。
仍以《贈汪倫》為例,從教學的初始階段開始直到之后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應該組織反復的誦讀。充分的,有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能為背誦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教師可先配樂范讀,然后問一問學生讀詩的時候應該抓住哪幾個關鍵詞,再讓學生自己試著抓住“忽聞”“不及”“千尺”幾個關鍵詞練習感情朗讀,在讀中體味詩中情感,最后指導學生以對作品內涵的理解為經(jīng)線,以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為緯線,編織立體的詩情、詩意和詩藝透視圖,在此一堅實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如此,從讀到誦,循序漸進,便是水到渠成了。
為激發(fā)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幫助他們加深記憶,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巧設背誦形式。
音樂是最能烘托氣氛、表情達意、引發(fā)聯(lián)想的,根據(jù)詩意選擇恰當?shù)囊魳纷鞅尘?,把學生引進特定的詩境中,調動他們的情緒,背誦起來沒有任何壓力,自然順暢。
讓學生扮演詩中角色,演繹詩中的故事,學生順著故事的線索背誦詩句,生動有趣,且能使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是選用適合的樂曲,填上古詩作詞,讓學生歌唱。這種形式頗受學生歡迎,效果也好。
讓學生根據(jù)古詩所描繪的情景,創(chuàng)作一幅寫意畫,并在畫中題詩。這種形式,把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充分顯示出來了,既加強了詩句的記憶,又更深入地體會了詩的意境,可謂一舉兩得。
總括《贈汪倫》一詩的教學進程,經(jīng)歷了一個由情境創(chuàng)設入詩,經(jīng)脈絡梳理解意,借詩眼搭橋入境,再以理性的解讀和感性的體驗為經(jīng)緯進行交織,還原整首詩歌的完整生態(tài)。最后,再在教師指導下熟讀成誦,來結束對這首千古佳作的欣賞歷程。這一過程也許并不完美,但它一定是沁人心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