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苑霞
摘 要: 信息隔閡是指交際雙方中的一方擁有另一方所沒有的信息。就閱讀教學而言,信息隔閡是指學生不了解不懂得課文的信息這種情況。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設置具有信息隔閡的問題或任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提高閱讀興趣,并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進行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關鍵詞: 信息隔閡 閱讀 交際 動機 策略
一、引言
王才仁教授指出:“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1]語言的功能是交際,因此,語言教學的目的就應該是培養(yǎng)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交際能力呢?顯然,培養(yǎng)交際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運用交際教學法。
那么,什么是交際和交際教學法呢?交際的理論林林總總,有申農(nóng)模式、拉斯韋爾模式、羅絲模式、戴維托模式等,歸根到底,交際的基本含義就是當有交際需求時,信息能從一個人(發(fā)信者)成功地傳遞給另一個人(接信者)。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的一點是交際的發(fā)生是以交際需求為前提的,沒有交際需求就沒有交際。交際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上人為地創(chuàng)造一種交際需求,使學生能在實踐中知道如何使用語言進行交際。
那么,如何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交際需求量呢?先讓我們觀察這樣的例子:讓一年級新生相互認識:“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這就是交際教學法,因為這里面有交際需求。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交際需求,方法之一就是使交際雙方中的一方擁有另一方面所沒有的信息。交際雙方中的一方擁有另一方所沒有的信息,這種情況就稱為信息隔閡(information gap)。交際的目的就是消除信息隔閡,因此,設置了信息隔閡,就創(chuàng)造了交際需求,從而創(chuàng)造了交際教學的背景。
英語閱讀教學是大學英語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是值得重視的問題。與培養(yǎng)其他語言技能一樣,運用交際法訓練閱讀是培養(yǎng)閱讀技能的有效方法。與訓練其他語言技能一樣,設置閱讀中的信息隔閡是創(chuàng)造為閱讀進行交際教學背景的重要途徑。
二、信息隔閡在問題引導法的閱讀教學中是設置問題的根本
閱讀教學的一種最常用教學法是問題引導法,即在開始閱讀前,先將若干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按問題的要求有目的地閱讀。設置問題是創(chuàng)造交際需求的基本方法。所設置的問題可以有多種形式,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問題之外,還包括選擇答案的問題、完成句子、判斷錯對等問題形式的外延形式。對閱讀教學來說,問題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設置的問題能否真正起到創(chuàng)造交際需求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能起到創(chuàng)造交際需求的作用呢?假如一個問題學生不用經(jīng)過閱讀也能回答,這樣的問題當然不能創(chuàng)造交際需求,顯然,能創(chuàng)造交際需求的問題必須是包含信息隔閡的問題。
在閱讀這種交際活動中,交際雙方中一方是閱讀材料(其本質(zhì)是閱讀材料的作者),另一方是讀者。就閱讀教學而言,所謂信息隔閡,顯然是指學生(收信者)不了解或不懂得的課文(發(fā)信者)里的信息。信息隔閡是客觀存在的,在閱讀教學中設置包含信息隔閡的問題,是指教師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學生所不懂得不了解的信息,然后以這些信息作為期望答案來設置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能使學生產(chǎn)生了解這未知信息的愿望,期望能通過閱讀(即交際活動)實現(xiàn)這種愿望(消除信息隔閡)??梢?,信息隔閡在閱讀教學中是設置引導閱讀的問題的根本。
三、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隔閡激發(fā)閱讀動機
信息隔閡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之一就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這種交際活動的特點是發(fā)信者——閱讀材料的信息量和信息內(nèi)容是固定不變的,而收信者——讀者要讀什么、要了解什么全憑收信者自己決定,因此,閱讀這種交際的主動權(quán)是單向性的,掌握在收信者手中;是否要交際,完全取決于收信者是否有交際需求(即是否需要通過閱讀獲取某種信息)。閱讀教學與實際閱讀的最大差別在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讀者)的閱讀一般來說在開始時是沒有閱讀動機的,是被動地進行閱讀。若要運用交際法進行閱讀教學,就要使學生像實際閱讀那樣,先有閱讀動機然后進行閱讀,也就是先有交際需求然后才交際。正如Nuttall所指出的那樣,要使外語學習中的閱讀更有趣,“Nothing can replace the motivation supplied by needing to read.(什么也無法代替由需要閱讀所引起的閱讀動機)”。
如何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動機呢?顯然,最直接的方法是給學生提出閱讀目標,例如要求從課文中找到特定信息。但要求從課文里找到特定的信息是否就能激發(fā)閱讀動機了呢?未必,如果所要找的信息是常識,或者是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的信息,那么學生根本不需要通過閱讀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這就說明這樣的要求沒有信息隔閡,因此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致用高職英語教程1》(English in Use 1)Unit8 Module 2的閱讀課文Spring Festival(春節(jié)),在課文后有這樣的問答練習題:
1. What is the Spring Festival?
2. When do th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posting pictures of the god of door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4. Why do people paste the“fu”character upside down?
...
如果以這些問題作為學生的閱讀目標,就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這些問題都是學生熟知的常識,他們每年都經(jīng)歷,所以上述問題的要求與學生之間沒有信息隔閡,回答上述問題并不需要閱讀課文,因而就未能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課文的動機。如果將問題改成如:
1.When and how did the Spring Festival come into being?
2.How many aspects does the author tell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
3.Which paragraph tells how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4.Which paragraph introduces the dishes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5.In what way is the Spring Festival like Christmas?
...
這些學生不知曉的文化知識或課文的段落安排有關等問題,就能在課文與學生之間設置信息隔閡,就更有可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
四、在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隔閡引導閱讀策略
信息隔閡在閱讀教學中的另一個作用是通過設置包含不同信息隔閡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閱讀策略閱讀,以提高閱讀效率。從教師角度說,就是利用信息隔閡培訓學生的各種閱讀技能。
在實際閱讀活動中,人們很自然地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策略。就拿看報紙來說,讀一則有趣的新聞與讀招工廣告,就可能應用不同的閱讀策略讀:讀新聞往往讀得很詳細,而讀招工廣告就可能一覽而過。交際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上通過創(chuàng)造各種不同的閱讀需求,以引導學生運用各種閱讀策略進行閱讀。
閱讀教學中考慮的閱讀策略有兩重含義,其一是閱讀方式,其二是閱讀技巧。Grellet歸納了幾種常用的閱讀方式:
Skimming:quickly running ones eyes over a text to get the gist of it.
Scanning:quickly going through a text to find a particular piece of information,Extensive reading:reading longer texts,usually for ones own pleasure.
Intensive reading:reading shorter texts,to extract specific information.
(Grellet,2000:4)[2]
有時閱讀方式與閱讀技巧(reading skills)會混為一談。例如Munby所歸納的20多項閱讀技巧里包括skimming和scanning.
不管是閱讀方式還是閱讀技巧,本文一律稱為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運用不同閱讀策略進行閱讀,主要還是靠問題引導。和利用問題激發(fā)閱讀動機一樣,并非什么問題都能起到引導閱讀策略的作用。如果所問的問題學生不須經(jīng)過閱讀也能答出來,也就是說,問題里沒有怨念信息隔閡,那么這樣的問題就起不到引導的作用。
例如以《致用高職英語教程1》(English in Use 1)Unit1 Module2的課文The First Step in Meeting People為閱讀材料,培訓“Skimming to get the gist of the passage”這種閱讀方式,當學生已經(jīng)讀了課文的標題之后,如果所給出的問題是:What does the text talk about?這個問題就是沒有信息隔閡的問題(因為學生已經(jīng)根據(jù)課文的標題了解了該課文談什么),所以這個問題就起不到引導的作用,但如果把問題改成:How many tips for meeting new face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這個問題就包含了信息隔閡,因此這個問題在引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能引導學生采用skimming的閱讀方式了解課文大意。
閱讀教學所考慮的閱讀策略的另一重要含義是閱讀順序。與實際閱讀不同的是,閱讀教學中所用的閱讀材料大多要復用,也就是作為多次閱讀的材料,每次針對一個目標,期望達到一個要求,這樣就存在哪一次閱讀在先哪一次閱讀在后的問題。同樣,要引導學生按恰當?shù)捻樞蚍磸烷喿x一篇課文,也主要靠設置恰當?shù)木哂行畔⒏糸u的問題引導。
一般來說,閱讀應從總體和概括性理解開始,然后深入到細節(jié)性理解。Grellet認為,可采用這樣的閱讀策略,“a.It is very efficient way of building up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when with authentic texts that often contain difficult vocabulary or structures.b.It will develop an awareness of the way texts are organized.”(a.當學生面對有著偏僻詞匯和復雜結(jié)構(gòu)的原著課文時,這是建立學生信心的非常有效的辦法;b.這能培養(yǎng)學生注意課文是怎樣被組織的。)[2]例如以《21世紀實用英語第一冊》Unit 4的課文A Jazz King作為閱讀教學的材料,第一遍閱讀應該先引導學生總體理解這篇課文主要從哪個方面談論主人公??梢栽O計這樣一個任務引導學生: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s in the first and the last paragraphs.
文章的開頭一段點明了文章主題,而最后一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完成任務,學生把握了文章的總體內(nèi)容。
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細節(jié)進行理解,可以設計這樣一個任務:
Complete the following timeline for the Jazz King
這個任務可以引導學生運用scanning的閱讀方式,在課文中查找主人公的主要經(jīng)歷及成就。在學生未開始閱讀課文時,這些內(nèi)容顯然是課文與學生之間的信息隔閡。
五、結(jié)語
如今的大學英語教材在不斷的修訂改進中,其中仍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一線英語教師應在備課中深入分析課文和學生情況,充分發(fā)掘課文與學生之間的信息隔閡,并根據(jù)情況利用這些信息隔閡,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最有效地培訓學生的閱讀策略,以便提高課堂英語閱讀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2]Francoise Grellet,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王婧.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2):30.
[4]王雪青.交互閱讀模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效用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