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習龍
網絡是當今大學生生活、學習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網絡給大學生帶來了信息革命和全新的認知方式。另一方面網絡也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帶來了種種沖擊,導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取向的紊亂、選擇的迷茫。因此,改變傳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與方法,針對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虛擬性、自由性等特點,對大學生施加思想意識、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和信息素養(yǎng)等方面的影響,網絡思想道德教育路徑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一確立主體間性的網絡主客體關系
從理性的視角看,人的主體性在于人的自我認識的能動性。在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主客二分的哲學觀念的影響,往往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簡單地理解為一種主客體關系,強調教育者的中心與權威地位,忽視了受教育者的自我特性,導致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在網絡時代,人的獨立的主體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顛覆,“‘科學的和平主義史觀的假設是,在一個高度依存化、日益復雜化、越來越符號化的數字時代里,人與自然、物、他者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在消弭,更進一步,獨立的、均質化的、‘干凈透亮的主體已經(或者早已)被機器的齒輪、編碼的程式、虛擬的空間,撕裂得七零八落”。[1]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多樣性,獲取網絡資源的平等性、共享性,教育者不再能夠過濾信息,獨占教育的話語權。同時,受教育者獲取信息的獨立性,交流的自由度,個性化的表達、自我意識等極大地發(fā)展了,其主體性得到增強。
網絡社會的虛擬性、交互性使得“人—人”之間的直接交往變成了“人—機—人”的間接交往。網絡人在網絡社會中掙脫了社會人的等級限制,網絡成為一個融入無數人的思想的生存空間,人與人之間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網絡之中。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中,構建主體間性的師生關系能夠消解教育者以自我為中心,而受教育者成為旁觀者的教育弊端。在網絡中,各種網絡媒介使得人與人之間實現著信息的自由自在的互動交流。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交往,有助于雙方發(fā)揮自身的影響力,實現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
二構建雙向互動的網絡交往模式
主體間性的網絡主客體關系的生成改變了傳統(tǒng)的知識獲取方式?!熬W絡環(huán)境下,信息資源獲取機會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難以再有信息的‘先導權和‘支配權,教育者也很難通過‘信息過濾的方式對教育對象施加‘純粹思想的教育?!盵2]網絡中“人—機—人”的間接、虛擬交往方式弱化了傳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中“人—人”之間的直接交往的教育者的權威。網絡空間的超時空特性,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互動必須是在場的狀態(tài),“異步交流使交流時間變得有彈性:人們可以在任何個人方便的時候和地點閱讀和回復信息?!盵3]使得受教育者獲得了更廣泛的自由和身份的改變?!八鼈兘Y合了大眾媒介的快速傳播,以及個人溝通的廣泛特性,并且允許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擁有多重成員身份。”[4]
“在交往實踐的意義上,只有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發(fā)生了實質性互相影響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雙方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的顯現,我們才能說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過程?!盵5]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雙向互動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趨于對等,大學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與教育者進行互動、質疑和交流。教育者的思想觀點也更易被受教育者接收?!拔覀內祟惖湫屯隄M的榜樣應該是對話式的,道德的獲得是個體在與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對話中建構起來的?!盵6]充分利用網絡論壇、QQ、微博等與大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突破時空界限的對話交流可以極大地提高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大學生在自由式的互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道德教育信息的熏陶與感染。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為主體的雙向互動的交往,主體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為雙方提供了思辨、自我反省的交流范式,促進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尊重,真誠相待情感,改變了網絡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各說各話”和“自說自話”的境遇。從灌輸走向分享、從教授走向對話的轉換,開啟雙方的“知”、“情”、“信”、“意”、“行”的思想道德形成過程。
三創(chuàng)設耗散結構性的網絡環(huán)境
20世紀70年代,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金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tǒng),在外界條件變化達到某一特定閾值時,量變可能引起質變,系統(tǒng)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與物質,就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tài)轉變?yōu)橐环N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狀態(tài),這種遠離平衡態(tài)的、穩(wěn)定的、有序的結構稱之為“耗散結構”。一個典型的耗散結構的形成與維持的條件在于———系統(tǒng)是開放的,存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qū),具有導致系統(tǒng)從雜亂無章變?yōu)榫挥行虻臐q落,如自組織。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非平衡性、非線性的特點,構成了一個耗散結構。
環(huán)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創(chuàng)設具有耗散結構特性的網絡環(huán)境,使無序、混沌的網絡空間變?yōu)榕c現實社會相對應的平衡的、穩(wěn)定的、有序的網絡環(huán)境是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徑。首先,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以計算機、手機等現代通信手段為媒介,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相關資源進行知識的整合,形成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結合的大學生積極參與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結合是指網絡環(huán)境的設計應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識體系和大學生個性化的價值訴求相統(tǒng)一。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huán)境的構建過程中,教育者要廣泛地收集、分析、整理相關的教育資源,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和網絡系統(tǒng)的儲存方法,建立科學的數據庫系統(tǒng)。同時應遵循大學生崇尚時尚、追求變異的個性化特點,進行知識的分類,增強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huán)境的吸引力,滿足大學生的知識訴求和價值的認同。其次,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huán)境的建設應使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融合,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huán)境的理論性既要重視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與灌輸,又要利用網絡的豐富性,把視頻、圖片等各種多媒體和生動的、鮮活的案例融入理論之中,網絡內容的新穎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網絡內容的時效性、直觀性減少了信息的扭曲與失真,有助于增強教育的實效性。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環(huán)境的實踐性就是要發(fā)揮大學生自組織的功能和教師溝通、交流、引導功能。網絡技術發(fā)展與多元網絡文化、價值、觀念的存在構成了大學生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形成了較強自組織性的個體與群體關系。大學生在瀏覽網絡內容時往往喜歡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思想或有價值的信息發(fā)布到網絡之中。教育者應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媒介與大學生展開交往、傳遞信息、思想交流、價值引導。endprint
四構建多樣化的網絡教育方法體系
“網絡社會是在自身本質力量的增長過程中,由對現實的改造到對虛擬的創(chuàng)造所產生出的社會連續(xù)體”。[7]在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虛擬網絡教育應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把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結合起來。對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網絡熱點事件,應分析其現實社會的根源,對大學生進行理性疏通。在虛擬性與現實性相統(tǒng)一的過程中,應構建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約束機制,網絡的虛擬性需要大學生加強自律,強化自我的道德修為,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明確自我的網絡道德責任,自覺地承擔網絡義務,踐行網絡道德規(guī)范。網絡事件又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完備的網絡規(guī)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規(guī)范大學生網絡行為。
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通過文本、對話、視頻等形式,面對的受眾范圍較小。而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借助于網絡論壇、博客、MSN、QQ、微博等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以無限制地復制與粘貼和超鏈接,海量儲存的方式使得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的流動無空間、時間的屏障。建立專門的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網絡平臺和營造寬松輿論氛圍,讓學生在網絡上自由地說出自己的心聲,抒發(fā)自身的情感,并把顯性的灌輸教育與隱性的滲透相結合。顯性的灌輸教育包括系統(tǒng)的思想道德理論的教育和正面的宣傳。如在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中,針對某一問題,主動設置議程,引導輿論走向,用主旋律占領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隱性的滲透主要在于使用隱性的方法、滲透的手段把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寓于網絡之中,在大學生進行網絡活動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精神洗禮。
參考文獻
[1]段永朝.互聯(lián)網: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13.
[2]楊立英.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特性與教育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1):60-65.
[3]曼紐爾·卡斯特.跨文化的視角[M].周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49.
[4]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446.
[5]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7.
[6]Bernstein,R.J. Philosophical profiles:Essays in a Pragmatic Mode [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6:114.
[7]張再興,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