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彬
隨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不斷推進,以人為本日益成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可通過構建三棱錐模型,從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三個維度的認知上取得平衡,并使高校教育管理達到最佳效果。
在高校,如何實施以人為本的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管理方式,在教育教學中體現(xiàn)以人為本理念,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的目標追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路徑。
愛因斯坦曾坦言:“人類精神的永恒目標是真、善、美”,古人云:“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即通過“自然”與“無為”的合一,真正地按照樹木生長的客觀規(guī)律來辦事,能使樹林常綠、常新、果實累累。因而,以“人”為本的大學教育,以發(fā)展人、培養(yǎng)人為目標,選擇符合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以人文與科學精神一以貫之為路徑,用人文精神中所蘊藏的真、善、美的精神去貫徹和實踐,不斷去挖掘人的自然秉賦和內在潛質,幫助和實現(xiàn)人的個性、品性、天性、習性、性情得到充分的滋養(yǎng)和發(fā)展。這一過程,我們可構建三棱錐模型,考察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實現(xiàn)程度。O:表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A:表示學生;B:表示教師;C:表示校長(及校內管理人員)。
一以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為支點的三棱錐模型的構建
(一)學生支點的張力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獨立的思維方式和認識是非的判斷能力。因此,在學生觀中的一個基本認識:學生對自身的認識,即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表現(xiàn)為學生特有的行為方式。學生對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的追求和導向的明確性和正確性,行為方式的多樣性。簡言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學生的以“已”為本的內在需求的強烈程度,這是基礎。
首先,大學生應當提出自身發(fā)展需求,包括在提到的合理需求,勾勒出自身發(fā)展方向,規(guī)劃出在大學教育生涯,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按照學生所理解的按“己”之需求和能力來規(guī)劃好人生,做出價值判斷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受教育方式。
簡而言之,大學生一入學就做好四年生涯的規(guī)劃和設計。以“己”之需出發(fā),以“己”之長出發(fā),以“己”之個性,科學設計即將接受的教育活動同個性需求、特長、價值需求結合,這是整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實現(xiàn)的出發(fā)點,也是基礎。這就要求學生設計一份科學可行的四年大學規(guī)劃書。
(二)教師支點的張力
教師如何在學生理解了學生以“已”為本的基礎上,開展人本的教育理念,這又是關鍵。
教師的一項任務是,根據(jù)學生設計的規(guī)劃書來科學,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這必須讓教師樹立以下幾個主要的觀念:一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把學生當作加工的原料,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導師的指導作用變?yōu)橐龑ё饔?。三是高度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體需要,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四是重視教師的人格影響,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師德去熏陶,感化學生。五是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提供方便。
(三)管理者支點的張力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目的。如何通過構建一個以人為本的制度平臺和營造濃厚的文化(以“人”為本而展開的活動所形成的價值主導)氣氛來幫助實現(xiàn),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根本所在。
以大學校長為例,他們的任務和職責居于首位,一所大學能不能形成獨特的辦學特色,能不能吸引國內外的知名學者集聚在一起,真正實現(xiàn)一所大學“傳播知識、探索真理、服務社會”的功能,校長的地位和作用、職責,以及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許多教育管理者認為:“校長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币虼?,有必要對校長在促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現(xiàn)程度的認識上加以闡述。校長,即是學校行政首腦,又是治校的關鍵人物。毫不諱言,一所大學的好壞,辦學成功與否,與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有直接的聯(lián)系。筆者不探討作為一名校長在治校中的地位角色和整個功能,只討論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上,大學校長(當然不僅僅是大學校長一個人的事,這是校長為首的群體概念)應該履行什么職責,扮演何種角色。
二三棱錐模型平衡狀態(tài)的界定
構建了以學生、教師、管理者三位為一體的主體實施者和框架結構,最后形成一個以人為本的政策環(huán)境切實使之納入到一所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當中,形成學校獨特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文化。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必須切實化為人們行動指南來付諸實施。如果說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只是幫助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那么作為學生、教師、管理者則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直接實施者。
具體而言,該模型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以“人”為本理念的實現(xiàn)程度。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是受教育者,本是作為一種理念實施的受動者。然而,本文所要構建的立體結構圖,是把學生、教師和校長作為空間獨立存在的主體而相互依存的個體即他們共同在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個平臺和空間中,是各自獨立存在,又相互發(fā)生作用的。
學生、教師、管理者都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實施者,共同構成一個封閉、相對穩(wěn)定,但又呈動態(tài)變化和不斷調整的系統(tǒng)。如果把O當成是一個不動的中心和原點的話,四點共同形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和空間,但如果A、B、C三點有任何一方松動的話,該結構的穩(wěn)定性就不復存在了。
尤其是掌握著高校行政資源的管理者的作用非常重大,他們應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轉化為治校行動指南,這必須體現(xiàn)在平時的教育管理及其教育行政中。
努力搭建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環(huán)境平臺,把平常的教育,包括教育管理思想滲透于其中,加強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治校文化氛圍。一所大學的制度建設、教育政策、文化活動、環(huán)境建設等都應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來制定和實施。
在學生觀、教師觀、校長觀上應有科學的、獨到的見解和理解體系,應根據(jù)本校的實際(這里面包括學生的特點、生源質量,師資隊伍構成,行政隊伍的素質結構和水平等因素)形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形成符合本校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發(fā)展模式和思路。
三三棱錐模型穩(wěn)定性的路徑選擇
(一)各支點張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般而言,要科學合理,有效地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校方應該是最大的施動者。具體而言,在此結構中,居于相對主體地位的仍然是校方。但是,這種主動性能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滲透能不能有效地反映到一所大學的治校理念當中,則必須從學生的第一需求出發(fā),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按照大學教育的目的、特點來進行,也就是在做好各項調查的基礎上,整合學生的需求信息,在第一時間里做出安排和反應。只要學生在自己所設計的規(guī)劃中,提出自身的合理需求,學校都應該盡量的使學生得到滿足。從教育經(jīng)濟學的觀點來看,學生有權選擇自己個性需要的和特長的教育消費,使學生個人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從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角度而言,教育要盡可能在現(xiàn)有資源的條件下,使學生的潛質、能力、個性特長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因為沒有什么資源比人這個資源更為寶貴。因此,在此結構中,筆者認為校方應該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最大施動者。從搭建一個制度平臺到完善學校的各項教學設備以及軟件和硬件的建設,都必須是走在最前面,引領辦學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二)教師的因素
對學生而言,能不能科學設計大學四年的學習規(guī)劃,所規(guī)劃的內容是不是合理而科學,則需要靠教師們加以認真指導,提出具有建設性、戰(zhàn)略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的建議。但這又必須依靠教師們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反之,如果教師們不認真研究學生,不顧學生本身的興趣特點來安排和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以人為本就成為一句空話了。從教育管理的角度而言,學校的發(fā)展要真正需要依靠教師來治校,尊重教師們的創(chuàng)造性。
(三)學生的因素
大學生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差距的層次性還可能相距甚大。因此,學生對自身的需求、個性、特長和認知層次上也必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就一所學校內部而言,大到各個院系,小到各個寢室都會呈現(xiàn)出相異性的特征。所以,在如何做到以“人”為本的理念的設計和實踐中,學生生源的質量和整個素質水平所表現(xiàn)的差距性、層次性和多樣性必然會影響到此結構的穩(wěn)定。因而,無論從施力者更大(假設認為主動性更強)的校方而言,還是教師隊伍本身的科學指導,都必須根據(jù)學生本身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來合理安排以“人”為本的教學活動,這也是為什么本文把學生作為基礎地位來加以看待的原因。
(四)管理者的因素
以人為本,歸根結底應從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提出他們發(fā)展的現(xiàn)實性和可能性,應該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學校所開展的各項活動,學校所形成的校園文化,所散發(fā)出的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包括一所大學校長的治校理念必須時時刻刻滲透著人文的芳香、人的氣息、人的精神,一切形成的學問皆是人的科學,人的學問。這樣,成就的個人才有可能是德才兼?zhèn)?、懷抱有理想和才學的“全人”,而非“半個人”。
實際上,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實現(xiàn)程度,影響其穩(wěn)定性的因素遠不止這三個因素,還受制于其它外部環(huán)境,如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政治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等其它因素。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合理需求如何界定,對學生的以“人”為本的理解程度如何貫徹實施,又如何考察模型的有效性、實踐性和具體可操作性,搭建實施模型平臺的可行性,如何通過量化的手段來實施和操作,這需要進行實證研究,也需要教育學界同行一起來努力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03(4).
[2]葉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chuàng)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3]楊叔子.科學與人文[J].中國高等教育半月刊,2000(7).
[4]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