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筑
閱讀是一種極具個性的個人行為,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在文本閱讀中,是讀者跟文本的一種對話過程,這種對話過程,其實是一種思維過程。閱讀文本的時候,讀者要是缺少思維或者只是純粹的閱讀而沒有作深入地思考,那么對于文本的感悟、理解或許只是一些皮毛的獲得,要說有多大的收獲,那是很難的,有時甚至是一無所獲。為此,對于文本的閱讀,筆者認為要著重引導閱讀者閱讀文本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逐步培養(yǎng)讀者的閱讀感悟能力。新近修訂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弊鳛槌踔械恼Z文老師,怎樣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呢?下面就這個問題,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做法。
一、激活閱讀興趣,活躍閱讀思維
很多人都這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點我認為沒有錯,是完全有道理的。做什么事都要有興趣。沒有興趣,一切活動就很難展開,即便勉強展開,其效果也是不佳的,有時反而會起發(fā)作用。這正如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的那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會主動積極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探究它。”閱讀這個行為,也是要有興趣的。只要有了閱讀的興趣,后續(xù)的一切問題或事項就可能迎刃而解而水到渠成。為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關(guān)鍵一步就是要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只要學生有了閱讀文本的興趣和熱情,那么,就能活躍學生閱讀思維。思維一旦激活了,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研讀、評判,分析、概括、綜合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就有可能進一步展開、延續(xù)。可見,閱讀興趣的激活是何等的重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作為閱讀的引導者要怎樣做呢?
(1)樹立主體意識,扮演引導角色。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有學生、老師,還有文本。學生、老師、課本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應該理清“孰輕孰重,誰主誰次”這個問題。只有這個問題理解清楚了,理解正確了,我們教學行為才不會偏離正確有效的軌道。對于這個問題的正確理解,筆者不用啰嗦,大家也自然清楚: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是主體,是主角,老師只是配角,只是引導者。既然知道了,就要在實際教學中加以落實。一要少講精講,把時間多留給學生。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教師要多為學生想想,怎樣把足夠的時間讓給學生呢?這就要對教材多鉆研,多取舍,減少低效,做到少講精講,才能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二要平等心態(tài)。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學習的仆人,作為老師要給予尊重,給予愛護,給予啟示,讓他們有所愛有所得。三要多鼓勵多表揚,讓學習的主人有學習的信心與勇氣。
(2)根據(jù)學生特點,尋找興趣支點?,F(xiàn)在社會是信息時代的社會,學生面臨的信息是十分豐富的,這都能引發(fā)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也很強,有一種通過自身的學習獲得知識的渴望。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學生這種興趣特點,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尋找足以讓學生學習有興趣的一個支點,引發(fā)學生對于文本閱讀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錄像、觀看專題片或課件制作等媒體手段,在影像、圖案等色彩方面,展現(xiàn)蘇州園林是“完美的圖畫”的特點,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探究課文動力。
當然,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的方法與途徑還有很多,我們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巧妙安排,落到實處。
二、引導閱讀探究,拓展閱讀思維
閱讀文本,要有所收獲,應該是一個探究文本的過程。學生探究文本時,要有所思維即有所思考,方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這也是我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所要達到的一個愿望。老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作為學生閱讀文本的引導者,引導學生閱讀探究,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進而理解文本,提高文本的閱讀能力。那么,要怎樣做呢?
(1)設計問題,引導思維。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閱讀文本是要思考的,思考就得有問題的支撐。沒有問題,就很難有收獲。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思考文本,分析文本。例如,小說這種體裁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跌宕,形象眾多,閱讀時離不開思考、分析等探究活動。要思考,就要有問題來鋪墊。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學中,我作了兩個課時安排,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讀完課文引導學生談談閱讀的印象與初讀感受。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賞析文本。在辨析主要人物的時候,我首先從標題入手,設計問題: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nèi)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2)挖掘情感,引導探究。法國啟蒙思想家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diào)都不能打動人心?!闭Z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他特定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及它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在學生剛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課文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領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fā),以情激情,才能叩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diào)、表情、心境,以及結(jié)合課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情境,會激活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chǎn)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diào)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例如,有的教師在教《故鄉(xiāng)》一課時,就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xiāng),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xiāng)、思故鄉(xiāng),贊美故鄉(xiāng)風土人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離情別緒……描寫回故鄉(xiāng)的激動和欣喜……魯迅先生于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他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xiāng)》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xiāng)的喜樂悲愁了。
三、引導閱讀交流,促進所得共享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很重要的一個招數(shù)應該讓學生對于文本的學習所得有個“資源共享”。通過共享,讓知識得以外延擴大,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比較注意架設一個交流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引導學生對自身在閱讀文本后的收獲來個發(fā)布交流,通過交流以互補共享,通過共享而得以提高閱讀效果。閱讀文本,對于文本的理解與感悟是多元的,通過交流,可以豐富學生對于人物形象的認識。比如說,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主要刻畫了閏土、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在教學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對這篇課文的人物給予分析評判,相互交流,豐富學生所得。這樣一來,既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熱情,也加深學生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及初中學生對于文本閱讀特點,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手段,激發(fā)初中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引導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探究,提高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理解、感悟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閱讀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福建省安溪縣墩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