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佐成
摘 要: 素質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此研究教師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作為“素質教育”的對象,學生又應如何發(fā)揮主體作用呢?開展素質教育,教師與學生應如何去做?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教師 學生
一、面對素質教育教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素質
1.教師應加強自身德育素質的培養(yǎng)。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苯處熓紫纫袩釔劢逃聵I(yè),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終身的理想。教師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準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每個教師都必須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以崇高的品德培養(yǎng)人,以美好的心靈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因勢利導,這樣才會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誨。
2.教師應具備過硬的業(yè)務素質。素質教育以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其得到全面發(fā)展。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具備多方面、多層次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業(yè)務技能,既要有比較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又要具備現(xiàn)代教育理論,還要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更要了解社會的發(fā)展及人文科學,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實踐,從而有效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三個轉變,即由“學科中心”向重視人的個性發(fā)展轉變,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由“知識中心”(教材)向“方法中心”(過程)轉變。而要做到三個轉變,教師必須首先實現(xiàn)“兩個轉變”:一是要實現(xiàn)從學科型教師到一專多能型教師的轉變,二是要實現(xiàn)從經驗型教師到學者型教師和研究型教師的轉變。這就要求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觀念,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孟子說:“資之深,則取左右逢源。”即強調教師必須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廣博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知識,講起課來得心應手,胸有成竹。
3.教師應具備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的情感素質。因為教育是充滿感情、充滿愛的事業(yè),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單純的知識傳授不能造就出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教育的橋梁,有了愛,師生之間才能情感交融,才有了一條心靈通道;學生得到老師的愛,就會遷移到對老師、對同學、對班集體、對未來、對祖國的愛。教師有了愛的情感,我們的教育才能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才能鑄就老師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形象。老師有了愛的情感素質,才能得到尊重、理解、信任,才能做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在愛的氛圍中教書育人。讓情感融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才能使素質教育更加完善。
4.教師應具備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上互助精神的能力。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外,同學之間的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也是重要因素,教師應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使班內形成濃厚的學習風氣,鼓勵、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余時間要彼此為師,相互激勵,如同我國北宋時期的教育家胡璦所采用的“以類群居”,即按專業(yè)同宿一樣,以便“相互講習”,互幫互學。為了搞好學習合作,應根據自愿結合的原則,成立課余“學習互助小組”,相互質疑問難,答疑解惑,共同探討?;蛟趦?yōu)生和后進生之間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發(fā)揮學優(yōu)生的傳幫帶作用。教師還應在課堂上指導好合作性學習,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合作行為,促進學生普遍提高學習水平。
5.教師應具備和學生家長交往的能力。做好家長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和家長的接觸較多,做好家長工作意義重大。家庭教育在學生的發(fā)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具備的特點和優(yōu)勢。首先,家庭是兒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教師。兒童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接受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給兒童的印象最深刻、最牢固,它是兒童以后發(fā)展成長的基礎。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和深厚感情。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兒童心靈中起著決定作用。所以,家長的政治態(tài)度、思想作風、愛好特長、行為習慣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再次,家庭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決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善于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利用各種途徑搭起一座座相互交流的橋梁,不斷促進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這必然會促進教師、學生和家長產生合力效應。
二、素質教育中學生主體作用應如何發(fā)揮
1.培養(yǎng)學生興趣,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袠分卟拍苓_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境地。興趣是學生勤奮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原動力。教師要采用多種新穎、靈活、多變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要使這種動力持久,關鍵應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從“學”到“學會”到“會學”,注重學法過程,概括和遷移學法,舉一反三。教師應注意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學”的時機,提高“學”的實效,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2.磨礪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品質,使學生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心理狀態(tài)達到高度穩(wěn)定,并抵御和排除外界的干擾,把心理狀態(tài)始終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其次,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頑強性格,使學生不怕困難,敢于知難而進,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最后,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勇敢的品質,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自信心是學生干好一件事的心理支柱,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使學生形成知難而進的意志品格。
3.給學生活動和思考的機會。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不讓學生進行思考、不讓學生進行實踐的課,無論教師講授得多么精彩,都不是成功的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活動,讓學生自己思考,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和思考的機會。
總之,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培養(yǎng)高素質的學生,才能為21世紀的夢想中國輸送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曹長遠.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教程.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65.
[2]吳雪芳.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的素質[J].文教資料,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