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摘要: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發(fā)展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歷史,經(jīng)過了幾代人的探索和澆灌,這門課程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入透徹。因此它在音樂院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可是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調(diào)查表明,這門課程的教學結果不是想象中那么讓人滿意,許多音樂院校的學生認為它太枯燥,缺乏實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學質(zhì)量差強人意。所以,筆者在這里提出一些音樂院校在中國音樂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希望改變音樂院?,F(xiàn)有的教學模式,以充分調(diào)動音樂院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音樂教學不斷完善,培養(yǎng)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
關鍵詞:音樂院校 中國音樂史 課程教學
中國音樂史作為音樂院校本科階段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是歷史學與音樂學交叉滲透的一個學科。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兩個部分,共開設兩個學期,每周授課2學時。它不同于一般的音樂表演技能課(如聲樂、器樂)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而是大班教學。學生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能更多地了解中國音樂文化的歷史,培養(yǎng)基本音樂素養(yǎng)。在現(xiàn)今課堂教學中,中國音樂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逐漸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甚至有許多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這門“枯燥乏味”的課程。如何充分調(diào)動音樂院校的學生學習“中國音樂史”的積極性成為了許多教師面臨的難題。本文通過對當前中國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教學課程的探索和分析,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提出相應的建議,望能為音樂院校的教師和教務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一、傳統(tǒng)音樂史教學課程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課堂教學氛圍壓抑,缺乏積極主動性
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是講授法,即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分析音樂史實,而學生單純地在下面做筆記。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將該課程簡單地認為是一門歷史課,缺乏積極主動性。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上的教學氛圍壓抑,學生淪為記筆記和應付考試的機器,缺少與教師之間更深層次的溝通與思想上的融合,這樣的教學質(zhì)量可想而知了。沒有與當今發(fā)展迅速的科技與經(jīng)濟相對接,沒有真真正正去獨立思考中國音樂兩千年歷史的發(fā)展變革和發(fā)展脈絡,也就談不上達到了這門課程真正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模式呆板單一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在學習。過去教學模式中,教師多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這種模式往往遏制了學生們對中國音樂史學習的能動性。即便是在基礎教育改革中都已經(jīng)開始倡導“雙主體”的教學模式,而高等教育的課堂中仍舊使用著過去呆板單一的教學模式。相對于其他專業(yè)而言,音學院校的學生往往對這些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欠缺一種發(fā)散性的思維。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才能讓中國音樂史這樣一門門內(nèi)容豐富的課程不顯得呆板和壓抑,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中國兩千年音樂文化史的魅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學校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從學校的角度看,對中國音樂史學科的重視性普遍沒有聲樂和器樂這方面的專業(yè)課程的高。學校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態(tài)度,那學生肯定也會懈怠,喪失學習激情。如果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的方向來看,單純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學習有兩個必備條件:一是學習動機,二是學生本身能力。對于音樂院校的學生來講,學習動機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數(shù)音樂院校的學生找不到學習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的動機,他們認為中國音樂史理論的知識太多,又沒有在實踐中發(fā)揮具體作用,從而喪失了對中國音樂史學習的興趣。就單純抱著考試過關,以拿到學分為目的的學習,其教學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對中國音樂史的學習動機不明確,是造成該門課程教學質(zhì)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音樂史課時縮短,學生課業(yè)繁重
因為各個音樂院校的各種課程開設逐漸增多,但是課時始終有限,使得中國音樂論史這門課程的課時不斷被減少壓縮,而原有的中國音樂史課程內(nèi)容并不會減少,這相應的給學生與教師都帶來了壓力。教師如何將繁多的知識合理安排在每個課時上,學生如何將課堂上的知識消化掌握,都成為難題。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課業(yè)負擔加重,疲于應付考試,便沒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認真學習和研究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上了。
(五)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忽略課程學習過程
對于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雖然是作為音樂院校中的必修課程,但是其考核方式最后只有一場筆試,以期末卷面考察這種單一模式來衡量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成果,過分關注考試分數(shù)而忽視了教學過程?!芭R陣磨槍,不快也光”成為了學生們過關的必備法寶,考試成績的好壞是教師與學生最為關心的話題,而忽略了學生在這一學期真正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目的。因為僅僅靠書面上理論知識無法使學生對中國音樂史有全面的了解,這種考核方式最終會阻斷學生的學習思路,難以真正的達到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
二、針對教學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措施
(一)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在教師進行中國音樂史的課堂教學時,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動力。逐漸轉變師生主體位置,以學生為中心,把音樂知識的學習和對音樂史興趣的培養(yǎng)有機融合起來。把對興趣的培養(yǎng)作為主要理念,使學生有興趣的學,這將會改變學生在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中被動接受知識,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教學氛圍,教師講授方式的改變,交流態(tài)度的改變,都會充分轉變學生學習的被動地位。將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并且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中國音樂史的藝術魅力及其帶來的心靈的充實和愉悅。
(二)調(diào)整傳統(tǒng)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網(wǎng)絡多媒體的進步,學校使用多媒體授課已不再新鮮了,所以我們更要利用好先進的技術,運用各種多媒體形式加強其傳播效果。例如使用flash軟件處理各種音頻和視頻,用photoshop進行圖片的編輯和整理,在實踐中使用dv進行錄音采錄和拍攝記錄。逐漸轉變思想,理論的知識不僅僅只可以用書本展現(xiàn),多媒體藝術一樣能夠做到,讓課本上的知識顯得不再生硬呆板。而這種新的藝術可以讓中國音樂史這堂課顯得更加豐滿立體生動,音樂院校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更容易,讓學生充分領略到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的樂趣所在。endprint
(三)結合自身特點教學,重視打造音樂院校特色教學模式
結合自身特點教學,就是要結合各音樂院校自身所在地區(qū),充分挖掘本地區(qū)的音樂歷史知識。在我國,任何一個地區(qū)都有其獨特的音樂發(fā)展歷程,無不彰顯本地區(qū)獨具特色的音樂歷史文化魅力。因此,可以將這些內(nèi)容加入到本地音樂院校中中國音樂歷史的課程內(nèi)容中去,既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本土的音樂歷史文化,又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本土音樂文化的激情。打造音樂院校獨特的教學模式,就是要利用音樂院校自身的發(fā)展歷史。具體教師可以在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上課過程中上加入本院校有過的杰出貢獻,優(yōu)秀人物事跡,和曾經(jīng)產(chǎn)出的經(jīng)久不衰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讓學生對自己所在的學校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后,更能產(chǎn)生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習熱情。
(四)關注學科動態(tài)發(fā)展,及時減輕課業(yè)負擔
在音樂院校中中國音樂史是一門史論課程,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經(jīng)過音樂史專家們的艱辛努力,課程內(nèi)容本身在不斷地被豐富,不斷地往更深層次的高度發(fā)展。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國音樂史課程的傳授者們可以固步自封,如果對學科知識的發(fā)展動態(tài)漠不關心,就難以在教學研究中得到創(chuàng)造。一味以教材為依據(jù),而不適當?shù)倪M行挑選和新知識觀念的注入,容易把一些過時了的,不必要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音樂史不應是死記硬背的,沒有生命力的學科。所以教師要及時補充和更正關于中國音樂史的相關最新信息,注重學科的動態(tài)發(fā)展。
(五)完善學科考核體制,豐富考察形式
為了避免音樂學校很多學生臨近期末“臨時抱佛腳”這種學習現(xiàn)象,在中國音樂史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習的每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因此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時時進行考核評價,具體的措施可以是根據(jù)每次課堂提問回答積極的人,和課后完成作業(yè)情況好的同學,讓期末評價盡量做好考教分離,并且做到盡可能給每一位同學都建立客觀的綜合性的期末總結,豐富考察形式,用平時的考查成績再加上期末的卷面考試成績,就可以指定出一套科學的標準的考核標準。其次,在期末中國音樂史考核評價上,能夠盡量對每個學生進行適當?shù)牧炕途唧w化,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得到個人的提升,已達到師生之間相互激勵和交流,充分發(fā)揮音樂院校學生的專業(yè)能力。
三、結語
總的來說,音樂院校的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中國音樂史是一門宏觀的課程,需要做到有條理,有邏輯,有獨特的方法和獨特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有興趣的學習,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和學習能力,并且在實踐中全面掌握中國音樂史這門理論課程,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中國音樂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彭麗.“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初探[J].齊魯藝苑,2001,(02).
[3]呂峰.高師音樂教學評價理論與實踐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4]劉沛.傳統(tǒng)教學評價與素質(zhì)教育的悖論及評價的換代方案[J].中國音樂,2004,(02).
[5]柳青.對中國音樂史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云夢學刊,200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