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一、課前談話、直觀引入(4分)
1.這是六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請大家花兩分鐘時間瀏覽教材,然后提出問題。
2.生默看,師巡視,生提問。
3.歸納,不外乎兩個方面:(1)什么叫放大、縮小?(2)如何放大、縮???
4.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兩張精美的照片,想看嗎?(想)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點出很小的一張圖片)
師:有什么問題?
學生可能回答圖片太小了。
師:有什么要求?
學生提出自己的要求:把圖片放大一點。
(師點出放大圖)
師:知道這是哪里嗎?(根據學生回答應對。然后出示第二張圖片)
指導學生發(fā)現圖片放得太大了,可以縮小一點。
(師點出適當大小的圖)
師:在欣賞這兩張照片時經歷了什么?
生:放大和縮小。
5.師:其實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圖像放大和縮小的問題,如修建房屋和橋梁、修建公路和鐵路等都需要先把物體繪在圖紙上;畫畫寫生,也要按一定的比例把景物進行縮小,加洗照片時可以放大縮小;科學家在觀察很小的微生物時也要用放大鏡,按一定的比例把他們放大再記錄下來,看來圖形的放大或縮小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這節(jié)課咱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放大或縮小”。(師板書課題)生齊讀兩遍。
【反思:本課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要充分利用好現實生活情境,感覺數學的價值,另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積極主動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yǎng)應用意識。】
二、探索新知(22分)
(一)感受放大縮小
教學例1。
(1)課件出示例1圖片,同桌互議:兩張圖片有什么相同或
不同?
學生:這是兩張大小和畫面都完全相同的圖片。
(教師:用課件演示進行驗證。)
(2)同學們去過動物園嗎?讓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動物園吧!
課件演示:兩張大小不同但畫面相同的大象圖片。
教師:觀察這兩張圖片,你又發(fā)現了什么?同桌議一議。
學生:兩張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圖片。
學生:圖片的大小不同。
學生:從左往右觀察,圖片在變大;從右往左觀察,圖片在
變小。
……
學生回答后,教師用課件演示驗證:兩張圖片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3)動手操作。
我們用火柴棍來擺一擺正方形,請一個同學到投影臺上來,要求用四根小棒先擺出一個小正方形,再擺出一個大正方形,擺好后仔細觀察,同桌互議,兩個圖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擺出的兩個正方形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師:還有別的擺法嗎?為什么?
(生:只要形狀相同,大小不同就行)
(4)小結
師:第一組圖片的大小、形狀、內容完全相同,我們稱為相同圖形。像第二、三組圖形這樣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圖形我們也給它們取個名字好嗎?(引導得出并板書:相似圖形)(點出課件)
師:相似圖形都有哪些變化形式呢?想知道嗎?
【反思: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觀察物體,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以及方向和位置等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和變換等知識的,學好本課的知識,將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p>
(二)掌握放大縮小
1.教學例2第一圖。
(1)投影儀出示例2:理解題意,課件出示要求。
(2)猜想:大正方形該怎么畫?
(3)課件驗證。
2.例2第二圖。
(1)師:理解題意,縮小二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生:圖2:把長方形的長和寬都縮小為原來的1/2,就是把長方形的長和寬都縮小1/2。
(2)生畫后,抽生演示,并說出算的過程(課件演示)畫的過程。
【反思: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是本課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給學生留下充裕的合作交流的時間,盡量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從中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合作交流中,要防止學生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應做好提前分工,強調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讓合作交流真正成為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共享資源、拓展思路的有效途徑?!?/p>
三、鞏固練習(10分)
1.課堂活動2~4題。
2.3題操作。4題在書上完成。抽生演示評價、課件驗證。
3.在學生練習時擦掉黑板上內容,只留下課題。
四、全課總結(2分)
師:請大家看著板書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沒有內容了,那就回憶吧。
師:還有嗎?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獲得知識的過程。
引導得出并板書:本節(jié)課我們經歷了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結論、運用。這些學習方法的獲得將使我們終身受益!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