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日華
(江蘇南通二中 江蘇 南通 226002)
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往往是和教學理念、教學效益密切相關聯(lián)的。毫無疑問,“教”與“學”是課程實施領域中最基本的兩項活動。但長期以來,何時教、教什么,何時學、學什么一直是課程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也一直是廣大一線教師邊實踐、邊研究,邊學習、邊總結的問題。實踐中人們總認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是兩個過程,而是課堂中具有上下位邏輯關系又能同步實現(xiàn)的一體過程。于是,圍繞這一邏輯關系,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踐中出現(xiàn)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洋思模式,出現(xiàn)了以“教是為了不教”為原則的“10+35”杜郎口教學模式等,實踐中圍繞教與學的關系,新的模式仍在不斷涌現(xiàn)。這表明,如何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仍是一個開放的、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研究跳出了以往教學一體的邏輯范疇,跨越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邊界,重新定義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反課是高三政治復習中一種高效率的教學方式。故撰此文,以求教于大家。
“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是高三政治復習的首要策略。為此,常見的高三復習課模式是教師依據當年的考綱組織學生梳理教材知識點:一方面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再講解、再提醒、再甄別、再歸納,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實現(xiàn)知識間的縱貫橫聯(lián)。此后,通過課后練習鞏固復習內容,檢測復習效果,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梳理、重點講解,以促成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說,課堂學習是教師的講與導、學生的聽與練的同一過程,是先有教師的講、后有學生的練的程式化過程。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方式仍是“粗放型”的、低效率的,因為它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放在一節(jié)課中,教師講的時間與學生練的時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大多時候兩者是無法協(xié)調和兼顧的。由于是教師主宰著課堂,因此教師課堂講的時間與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取決于教師對復習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教師認為難的內容、重點內容、高??键c就講得多、講得透,至于上述內容是否是學生的疑惑點、迷茫點、常錯點就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實際了。學生的當堂練習不廣難深,主要問題也無法即時暴露充分,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復習能效,只能通過批改第二天上繳的作業(yè)才能顯現(xiàn)出來。這一時間差無疑又淡化了教師講解的效果,造成復習效能上的滯后性,失去了當堂反饋矯正的最佳時機。而反課則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弊端。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不應該以講授課本為專務,而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能夠思考、投入的情景,令其自為理解”。[1]美國教育家杜威(J.Deway)認為,“應該把學生變成教學的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習得,通過習得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盵2]這里的自為理解、學生的習得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因此,所謂反課,指教師把學生在家做作業(yè)的時間用于教師講解下的學生自學,而把在學校的學習時間用于做題,實現(xiàn)教與講的分離,課堂重心放在學生練及教師對練習情況的輔導上。簡言之,就是學生在家看教師指定的特定的教學視頻,在校課堂上做練習,學生邊練邊問、邊問邊學,教師則隨學生邊練邊看、邊看邊答、邊答邊問。高三政治復習中的反課,是指高三政治教師在組織學生復習的過程中,學生以在家觀看教師的復習講解視頻內容為家庭作業(yè),課堂上教師則充當輔導員或解惑者的角色,穿梭于學生中間,專門指導學生作業(yè),實現(xiàn)點對點的輔導、點與面的講解。這樣做首先避免了學生平時在家因語數外作業(yè)太多而不復習政治這類小科目的現(xiàn)象,同時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避免學生在家長時間地悶頭寫作業(yè)的單調現(xiàn)象。通過上述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看錄像的同時,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知識來練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盵3]高三政治復習中的反課就是一種“少教多學”的有效的教學方式。
朱熹曾說:“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意思是教師的講解要盡可能地精簡,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在活動中獲得透徹的知識、相關的感悟和學科的探索與進取的勇氣,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少學多。[4]反課在高三政治復習中具有如下實用價值:
第一,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需要學生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自我計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能否自主學習是衡量學生后續(xù)學習能力的標準之一。但學生的課余時間是有限的,自我計劃時是無法對難題做出很好的自控、自調的。[4]平時復習時教師講課,講過了也就過了,學生要想再聽一遍是不可能的,對于有些沒有弄清楚的重點難點問題,要么與同伴討論,要么課后再次問教師,這會給學生帶來不少麻煩。而反課則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不足。正如重要體育比賽中重放的慢鏡頭有助于我們看清球員的細微動作,從而更好地對裁判的水平做出甄別一樣。學生在家看視頻重放是關鍵,即學生在家中看錄像如果一遍不懂的話,可以反復地看,懂的地方可以快進,不懂的地方可以慢慢地看,邊看邊思考,邊思考邊復習教材,直至弄清楚為止。實在不清楚的,第二天還可以帶著問題進課堂向教師請教。因此,與其說教材知識是教師教會的,還不如說是學生自主學會的。
第二,有助于學生在體驗不同教師風格的同時獲得不同的感受,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知識是有載體的,這一載體對于學生而言除了靜態(tài)的書本外,還有動態(tài)的教師。有時我們一拿起語文書即刻就會想到語文教師的形象,而一拿起英語書,則頭腦中又會浮現(xiàn)出英語教師的特色。不同教師的講課語調、音容笑貌,手勢體語、推導方式,都會伴隨著知識的傳遞而給學生留下不同的印記。旁敲側擊不斷啟發(fā)學生的教師,開門見山撥云見日直面問題的教師,一言九鼎、不茍言笑的教師,都會讓學生產生不同的課堂體驗。學生在家中觀看不同教師的講課視頻,可以每天都有一種新鮮感,這種新鮮感能夠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伴隨特定知識內容的不同印象,促使學生實現(xiàn)由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轉變,在復習時由關注教師到關注教師所講的內容,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第三,有利于克服班級授課制的不足,在個別交流輔導的同時提高師生間的親密感。教育本應是因人而異的,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因材施教”的思想。實踐中熱情奔放的學生、沉默寡言的學生、好動開朗的學生、顧慮重重的學生,都需要教師采取面對面的教授方法啟其心智。作為一種集體教學形式,班級授課制具有按時上課、統(tǒng)一授課、統(tǒng)一考試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無法實施因材施教、難以兼顧學生差異等不足。反課,既保留了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點,又彌補了其不足。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耳提面命,對基礎一般的學生施以更多的關注點撥,對優(yōu)秀學生提出更高的作業(yè)要求。還解決了學生在課上走神、交頭接耳的問題。實踐證明,師生間單個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感到既親切又興奮,其面授效果遠比教師對學生整體的授課持久得多。
第四,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后作業(yè)負擔。傳統(tǒng)的復習課課后,教師都要布置一定量的作業(yè),以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各科作業(yè)的累積讓學生非常痛苦,普遍生畏、膩煩,負重感很重,甚至身心俱疲。由于高三復習課每天都非常緊湊,什么時候上什么課、什么課復習什么內容都是學校與教師預設好了的,學生常失去“溫故”問題的機會。而反課則不同,學生在家中觀看的是其他教師的復習視頻,若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可以重來,還可以將教師歸納的重點內容、有規(guī)律的內容摘錄下來。錄像只有45分鐘,但學生觀看錄像卻可以不受時間限制,且觀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留到第二天課堂上與教師交流。由于課堂時間是以作業(yè)為主,教師的角色就是輔導員,這樣學生復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師生溝通得以解決。學生課后除了看錄像,再也沒有作業(yè)了,課后負擔大大減輕。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在手段上,而且從觀念上、教學模式上都引起教學的深層次變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了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5]課程理念不能缺少課程技術與必要條件的支撐??赡苡薪處熣J為,反課實施中學生在家看的錄像內容從哪里來?實踐中我們對此做了探索,發(fā)現(xiàn)至少有四個路徑讓我們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第一,教師躬身實踐。教師最熟悉自己的學生了,對學生在以往學習中的常見問題心中比較有數,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改變書寫備課筆記的方式,改為備課組輪流用綠屏軟件摳像,其后將錄像內容放到校園網上向學生公開,或在政治學科的公共郵箱中公開,也可以在教師個人博客中公開。第二,通過校際交流解決上述問題。一所學校的能量是有限的,但一個地區(qū)往往集中多所名校,我們可以通過教研員將名校名師的復習講解課內容錄下來,然后互幫互助、資源共享。第三,通過網絡尋找。如今網上有許多名師的復習公開課,如聿懷政治網就有系列的復習資料,教師們只要花費很小的代價,就可以得到系列的復習課資料。第四,求助學校向教育服務部門購買。如我們就通過《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志,購買了名師高三復習專題講解系列光盤,這樣“拿來”經我們選擇后向學生公開,學生也非常愿意看名師的講座。
還有教師認為,不同的教師講授風格適用于不同的學生,本校的教師最熟悉自己班級的學生,學生也已經適應了原來教師的講課習慣,復習中讓學生觀看他校教師的錄像,是否適合本校的學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這一問題我們也做了探索,主要的解決方法是給學生提供多個講課的視頻錄像,即在涉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部分時,給學生提供兩套或兩套以上的錄像,由學生自主選擇、自主評價。如關于“影響價格的因素”“市場配置資源”“民主監(jiān)督:守望公共家園”“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等重難點教學內容,我們都在自己的博客上給學生提供了兩套及以上的視頻,鼓勵學生反復看、比較著看,練習后再看,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更有教師認為,高三政治復習運用反課的方式,是否意味著減輕教師負擔,教師不再需要備課了?實踐中筆者以為這一觀點是難以成立的。因為在課前教師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名師或他校教師的講課視頻錄像,同時教師自己還要第一個觀看,在推薦給學生看后教師還需要根據章節(jié)內容,有意識地選編系列練習。這些練習內容從知識上看,應該是教學內容的全覆蓋;從哲學上看,應該是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tǒng)一,有些內容還需要做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引領;從功能上看,應該是基礎型與能力提升型試題的有效統(tǒng)一,是平時練習向高考試題要求的轉變平臺。因此,教師在真正上課時,具體的輔導才能實現(xiàn)意思和意義的統(tǒng)一,方法與能力的融合。如果說學生觀看其他教師的復習視頻是從感性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的話,那么,教師對學生的練習輔導則是抽象思維升華又上升到具體思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
反課在高三政治復習中之所以功效卓著,實際上它是復習過程中一種新的技術取向,且符合下列教育學思想:
第一,主體性觀點。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得以充分發(fā)揮,讓教學過程處于師生協(xié)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tài),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6]。布列欽卡認為,教育包括干預和不干預。[7]教育作為一種行動,它是有意圖的,它具有自我意識或反思性,也就是說,它總是在不斷地自我調整?!耙舱怯捎趯⒔逃斫鉃樾袆?,所以,只有人類才可以是教育的主體?!盵8]實施反課過程中,教師角色發(fā)生了改變,由“臺前”轉移到“幕后”,由主講轉為主導,學生可商量、可討論、可演示、可與教師爭論,正是教師大膽的“退”才導致了學生大膽的“進”,也才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差異性觀點。“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獨處環(huán)境等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決定了每個人自身的腦發(fā)育水平和可以達到的自我教育和外部教育境界,肯定是有所區(qū)別并有所差異的,某些時候這種差異程度驚人”[9],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面對全班學生講授同一水平的內容,況且課堂目標達成也存在著一個演變、生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對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來講是不同步的,也就是說教師不可能通過自己的講解兼顧層次不同的所有學生;但個別學生在教師的面授輔導過程中卻可能豁然開朗,“遲開的花也變得鮮艷”,反課的實施正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
第三,以學論教觀點。法國教育家盧梭在其小說體教育學、哲學巨著《愛彌兒》中也提出“教育要遵從人的自然本性”,傳統(tǒng)課堂過多關注了教師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和才藝的展示,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需求、認知規(guī)律,導致不少課堂叫好不叫座,中看不中用。而反課,則可以有效地貫徹以學論教的思想。由于教師教的實際效果與學生學的實際水平最終都要通過試題的形式檢驗呈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上課時以輔導學生作業(yè)為主,可以有效地根據學生作業(yè)情況,對學生觀看視頻時出現(xiàn)的普遍問題再講解、再強化,不僅有效地解決“視頻教”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還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反課與如今正流行的慕課不同。慕課(MOOC)是大規(guī)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它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xié)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發(fā)布的、散布于互聯(lián)網上的開放課程。[10]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開放性的網絡課程。慕課也會有考試,但它的考試通常由同學評分,慕課的優(yōu)點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資源,在高校即使教授不足通過慕課也可以上課。而反課則是學生作業(yè)與教師上課的換位,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與解題能力。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反課的實施離不開下列流程:第一步,教師備課商討復習內容,或專題式或主題式,打破教材框節(jié)限制;第二步,教師準備并觀看名師復習課視頻,有選擇地將部分視頻放到校園網、自己的郵箱或博客上供學生選擇;第三步,教師布置學生在上政治課前一天觀看視頻;第四步,上課,學生作業(yè),教師輔導。
反課與如今正流行的微課也不同。“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11],但根據李秉德教授對我國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微課教學法的分類,微課仍是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和欣賞為主的方法。教師教的時機與學生練習的時機也都沒有發(fā)生變化,只不過微課只講授部分重點內容,然后教師就布置學生作業(yè),學生課堂上作業(yè)的時間延長罷了。在學生接受水平一般、基礎較差的班級,微課并不適合。
由于反課的實施需要學生家中具備在線電腦等工具支撐,因此反課也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部分鄉(xiāng)村尤其是中西部經濟條件一般的地區(qū),目前仍無法實施與推廣。但“教者若有心,學者方得益”,在東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qū),實施反課的條件已經具備,我們在實施反課時沒有遇到學生在硬件上的困難。
“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教學控制越多,他主性越強,則學習中學生的自主程度越低;反之,教師的教學控制越少,他主性越弱,則學習中學生的自主程度越高?!盵12]時代的變化發(fā)展,要求教師的理念及方法都要重新謀劃、順時而變,而不能因循守舊或穿新鞋、走老路。廣大教師要提高高三思想政治課復習效率必須遵循謀略在先、思路在先的原則,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提高,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永葆青春活力,始終領先一步、勝人一籌,掌握主動、常立潮頭,盡顯不凡魅力!▲
[1]楊繼紅.教育:優(yōu)化課堂教學芻議[N].甘肅日報,2009-12-26.
[2]韋羨菲.《哲學與人生》的教學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1(7):54.
[3]呂敏航.問題教學在“少教多學”教學模式中的運用[J].青年教師,2013(8):41.
[4]宋玉蓉.“小立生物課程,大作活動功夫”[J].中學生物教學,2011(5):8-10.
[5]周志軍,李志剛.關于網絡課程教學模式與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
[6]葉瀾.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德]沃爾夫岡·布列欽卡.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議[M].胡勁松,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平功波.布列欽卡教育科學思想述評[D]:[碩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3.
[9]成有信.教育學原理[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0]說說慕課的來龍去脈[EB/OL].[2012-08- 22].http://etc.niit.edu.cn/s/3/t/2/a/1575/info.jspy.
[11]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2]李祎.教學方式的轉型與走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8(6):28-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