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莉彭瑞松
(1 湖北孝感市社會福利和醫(yī)療康復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2 廣東省新興中藥學校,廣東 云浮 527400)
淺論中藥制劑含糖比例降低的意義與對策
許紅莉1彭瑞松2
(1 湖北孝感市社會福利和醫(yī)療康復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2 廣東省新興中藥學校,廣東 云浮 527400)
糖在中藥制劑中有著極廣泛的用途,主要用作矯味劑、賦形劑和防腐劑。近年來,藥品中(尤其中藥制劑)以大量蔗糖作為輔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備受質(zhì)疑,本文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和日常工作實踐,就中藥劑中糖的利弊、降低含糖量的意義(包括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糖對藥劑療效的影響,糖對制劑質(zhì)量的影響)、以及降低含糖比例的對策進行系統(tǒng)概述,旨在促進糖在臨床中藥制劑中的科學合理應(yīng)用。
中藥制劑;含糖比例;生產(chǎn)工藝;糖漿劑;藥效;矯味劑;防腐劑;不良反應(yīng);意義;對策
白沙糖也稱之為蔗糖,系禾木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甘、平,歸脾、肺經(jīng),有潤肺生津的功用,主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虛腹痛[1]。糖在中藥制劑中有著極廣泛的用途,主要用作矯味劑、賦形劑和防腐劑。但近年來,中藥制劑中以大量蔗糖作為輔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備受質(zhì)疑,本文通過探討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對藥劑療效的影響、對制劑質(zhì)量的影響,分析中藥制劑中添加糖作為輔料的利弊、降低中藥制劑含糖量的意義以及降低含糖比例進行概述,以促進糖在中藥制劑中的科學合理應(yīng)用。
1.1 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對23個國家人口死亡原因做了調(diào)查后得出結(jié)論:嗜糖之害,甚于吸煙。因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1995年呼吁“全球戒糖”,認為吃糖過多是目前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食糖攝入過多會導致心臟病、高血壓、血管硬化及腦溢血、糖尿病等。兒童吃糖過多可引起消化系統(tǒng)功能下降,食欲不振,營養(yǎng)缺乏,腎上腺素水平增加以致焦慮,注意力不集中使兒童過度敏感和活動加強[4]。蔗糖還是齲齒發(fā)生的主要來源,食糖消費高的地方,齲齒發(fā)生率也高。另外,服用過量的糖能引起飲滿感、腸脹氣、腹瀉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蔗汁“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多食令人心痛,生長蟲,消肌肉,損齒,出疳”“與魚、筍之類同食,皆不宜人,今人每用為調(diào)和,徒取其適口,而不知陰受其害也”[2]。清·吳儀洛在《本草從新》又說:“白沙糖,甘溫……中滿者勿服”。又指出:“紫沙糖,性較白沙塘更溫,生胃炎,助濕熱,損齒,生蟲,作湯下小兒丸散誤矣”[3]??梢姡鎳t(yī)藥學認為蔗糖本身是一味對人體有影響的藥物,不能忽略它的藥理作用而隨便應(yīng)用。
1.2 糖對藥劑療效的影響
從糖的結(jié)構(gòu)分析看,糖漿中的轉(zhuǎn)化酶和葡萄糖均含有羥基和羰基,具有還原性和羥基的酰化反應(yīng),能抑制退熱藥安乃近等的藥效,干擾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在人體腸道的消化吸收。與中藥中蛋白質(zhì)、鞣酸等成分起化學反應(yīng),產(chǎn)生有害物質(zhì)。某些苦味的健胃藥添加糖后,掩蓋了苦味和健胃的療效。顯性糖尿病不能服用含糖制劑,隱型糖尿病誤食含糖量高的制劑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解表藥、祛痰藥,清熱利濕藥,制成糖漿劑是不合理的,因為解表藥通過出汗使浸入肌表的外邪隨汗而出,藥性多辛散輕揚,藥物配伍和飲食要求禁忌滋膩之品?!捌樯抵础?,甘膩粘滯的蔗糖會損傷脾陽,助生痰濕,助濕熱戀邪而生熱,從而影響藥效的發(fā)揮,甚至加重病情。小兒消化不良,小兒疳積顯而易見不宜服用含糖制劑。
1.3 糖對制劑質(zhì)量的影響
中藥口服液體制劑,一般情況下多呈酸性,而蔗糖在酸性環(huán)境下不穩(wěn)定,甜味降低,從而導致蔗糖量的用量大,成本高。中藥口服液體制劑成分比較復雜,復方制劑的成分更加復雜,其中主要雜質(zhì)為鞣酸、樹脂、植物蛋白等,影響制劑的澄明度。制劑過程中雖經(jīng)反復處理,絕大部分雜質(zhì)被去除,但仍有一些雜質(zhì)留在溶液中,因而在貯藏和應(yīng)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沉淀。當加入較大量蔗糖矯味時,由于蔗糖增加了制劑的黏度,使雜質(zhì)聚集性增加,同時制劑中有效成分被吸附隨之沉淀,沉淀更加明顯,從而降低藥物的療效。
中藥糖漿劑貯藏和應(yīng)用過程中易酸敗和霉變,其主要原因大多是因為蔗糖本身易于發(fā)酵產(chǎn)生碳源而被微生物利用。中藥糖漿劑中含有大量蔗糖,給糖漿劑中生物堿等有效成分的鑒別和測定帶來了很大的干擾,分離操作又困難,因此給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完善帶來了不利因素,有礙于中藥質(zhì)量標準的確立。
2.1 修改相關(guān)的藥品標準
侯氏[5]對修改相關(guān)的藥品標準提出很好的意見,建議將三級標準中糖漿劑通則規(guī)定的“糖漿劑含蔗糖量應(yīng)不低于60%(g/mL)”修改為“在15%~20%(g/mL)之間”。將衛(wèi)生學標準規(guī)定“霉菌、雜菌總數(shù)均應(yīng)≤100個/毫升”修改為“霉菌總數(shù)≤20個/微米”。
2.2 改進生產(chǎn)線和修改工藝規(guī)程
主要是提高生產(chǎn)線控制區(qū)的潔凈度,將原來規(guī)定的“潔凈度>10萬級(動態(tài)),0.5 μm以上塵埃數(shù)≤3500000個/立方米,菌落數(shù)無要求”改為“潔凈度>10萬級(動態(tài)),0.5 μm以上塵埃數(shù)≤350000個/立方米,菌落數(shù)平均≤10個”。
工藝上要近似無菌操作,在保證生產(chǎn)質(zhì)量的同時,要求節(jié)能、省工時??梢圆捎酶咚匐x心的辦法過濾提液,再行濃縮,如沖劑物料濃縮的藥液可用“噴霧法”、“真空干燥法”干燥成浸膏,糖漿劑將目前的“混合法”藥液、單糖漿改為濃縮中直接加糖的辦法。
此外還對包裝材料和個人衛(wèi)生要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
2.3 用甜菊苷代替蔗糖
甜菊苷系多年生草本菊科澤蘭屬植物甜葉菊(steria.rebavdin. Bevtohi.m)中提取的總苷。在天然甜味劑中甜菊總苷的甜味最接近蔗糖,其甜度為蔗糖的300倍。由于甜菊苷在人體中不參與生理、生化反應(yīng)作用,還具有某種程度的抑菌和防腐作用,安全性好。用其生產(chǎn)的制劑,不僅可供一般患者服用,患有糖尿病、腎盂腎炎、高血壓以及肥胖患者也可服用。使用甜菊苷還可降低生產(chǎn),成本,在液體制劑中,它的用量一般為0.6%~0.8%,其價格為同甜度蔗糖的1/3左右[6]。正因為使用甜菊苷好處較多,所以日本一些企業(yè)原使用蔗糖的中藥制劑已有50%被甜菊苷取代,我國衛(wèi)生部于1985年和1990年分別批準甜菊苷不限量使用的天然甜味劑和醫(yī)藥用甜味劑輔料。
此外,改革部分糖漿劑,對于不利治療中醫(yī)痰病的糖漿劑,可以將糖去掉,如沖劑可用糊精、乳糖等代替蔗糖做賦形劑。
總之,降低中藥制劑的含糖比例是一個應(yīng)該解決的問題,有待在今后的實踐工作中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 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
[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第三冊,卷三十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890.
[3] 清·吳儀洛.《本草從新》影印本(卷十)[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16.
[4] 郭麗珍,劉驚華.降低中藥糖漿劑含糖比例[J].中國中藥,1992,17 (2):92.
[5] 侯玉松.降低中藥糖漿劑含糖比例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中藥, 1992,17(2): 90.
[6] 錢麗明.關(guān)于中藥制劑用甜菊苷替代蔗糖的探討[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16(2):139.
Discussion on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ducing Sugar Content in Chinese Medicine
XU Hong-li1, PENG Rui-song2
(1 Xiaogan Social Welfare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Xiaogan 432000; 2 Xinx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Yunfu 527400, China)
Sugar is extremely widely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as corrigents, excipients and antiseptics. In recent years,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using sugar as recipes in medicine (especially Chinese medicine) has come under questions. This article, base on related documents and daily work practice, gives a systematic survey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sugar applied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significance of reducing sugar content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sugar on human health, efficacy and quality of medicin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sugar content, aims to promote scientific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sugar in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Sugar cont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Syrups; Efficacy; Corrigents; Antiseptics; Side-effect; Significance; Countermeasure
R283
A
1671-8194(2014)20-0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