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玲王保民
(1 開封市中醫(yī)院 藥學部,河南 開封 475000;2 河南省醫(yī)藥學校,河南 開封 475000)
易混中藥的鑒別及功效比較
何愛玲1王保民2
(1 開封市中醫(yī)院 藥學部,河南 開封 475000;2 河南省醫(yī)藥學校,河南 開封 475000)
中藥鑒別;功效;療效
為讓中醫(yī)藥人員區(qū)別相似中藥品種,規(guī)范中藥處方用名,避免用藥混淆,保證臨床療效,筆者對幾對易混中藥進行鑒別比較及性味功效比較,以方便大家參考學習。
姜黃為姜科植物姜黃的干燥根莖,表面深黃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huán)節(jié),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zhì)樣,有蠟樣光澤,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維管束呈點狀散在。片姜黃為姜科植物溫郁金的干燥根莖,表面灰黃色,粗糙皺縮,斷面灰白色至棕黃色,略粉質(zhì)。二者均味辛、苦,性溫,歸脾、肝經(jīng),具有活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脅刺痛,胸痹心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ā瘕等癥。但姜黃含揮發(fā)油成分較高,是片姜黃的7倍,臨床作用較強。
橘紅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外層果皮,其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存放后呈棕褐色,密布黃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內(nèi)表面黃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圓點,脆易碎?;偌t為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層果皮,外表面黃綠色,密布茸毛(柚的外表面黃綠色至黃棕色且無毛),有皺紋及小油室;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脈絡紋。二者均辛、苦,溫,歸肺、脾經(jīng),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但化橘紅含柚皮苷是橘紅的2倍,臨床療效較好。
拳參為蓼科植物拳參干燥根莖,別名草河車,其外表皮紫褐色或紫黑色,切面棕紅色或淺棕紅色,近邊緣有一圈黃白色小點(維管束)。味苦、澀,歸肺、肝、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用于赤痢熱瀉,肺熱咳嗽,癰腫瘰疬,口舌生瘡,血熱吐衄,痔瘡出血,蛇蟲咬傷。重樓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樓或七葉一枝花的干燥根,別名蚤休、七葉一枝花。外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突起的粗環(huán)紋,可見圓形或半圓形的凹陷莖痕及須根,切面白色至黃白色,粉性或角質(zhì)樣。味微苦、麻,性微寒;有小毒,歸肝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用于疔瘡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二者來源、性狀特征及功效主治均有區(qū)別,臨床使用決不可混淆。
黃柏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的干燥樹皮,習稱“川黃柏”,其樹皮較厚,栓皮較薄,樹皮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內(nèi)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棱紋。 關黃柏為蕓香科植物黃檗的干燥樹皮,樹皮較薄,栓皮較厚,樹皮外表面黃綠色或淡棕黃色,內(nèi)表面黃色或黃棕色。二者均苦,寒,歸腎、膀胱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帶下陰癢,骨蒸勞熱等。但關黃柏有效成分含量較高,臨床療效較好。
金錢草為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的干燥全草,其莖扭曲,表面棕色或暗棕紅色,有縱紋,斷面實心;葉對生,呈寬卵形或心形,基部微凹,上表面灰綠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較淺,主脈明顯突起,用水浸后,對光透視可見黑色或褐色條紋。味甘、咸,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jīng),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用于濕熱黃疸,膽脹脅痛,石淋,熱淋,小便澀痛等癥。廣金錢草為豆科植物廣金錢草的干燥地上部分,莖圓柱形,密被黃色伸展的短柔毛,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小葉1或3,圓形或矩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心形或鈍圓,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無毛,下表面具灰白色緊貼的絨毛,側(cè)脈羽狀;味甘、淡,涼,歸肝、腎、膀胱經(jīng),利濕退黃,利尿通淋,用于黃疸尿赤,熱淋,石淋,小便澀痛,水腫尿少。二者來源、性狀特征功效主治均有區(qū)別,臨床應區(qū)別使用。
通草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干燥莖髓,直徑1~2.5 cm,表面有淺縱溝紋,稍有彈性,斷面平坦,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縱剖面呈梯狀排列,實心者少見;味甘、淡,微寒,歸肺、胃經(jīng),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用于濕熱淋證,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小通草為旌節(jié)花科植物喜馬山旌節(jié)花、中國旌節(jié)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莢葉的干燥莖髓,旌節(jié)花表面無紋理,有彈性,斷面平坦,無空心,水浸后有黏滑感。而青莢葉表面有淺縱條紋,質(zhì)較硬,捏之不易變形,水浸后無黏滑感。味甘、淡,性寒,歸肺、胃經(jīng),清熱,利尿,下乳,用于小便不利,淋證,乳汁不下。二者來源、性狀特征及性味功效均有不同,應區(qū)別使用。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外皮淡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紋理不明顯,質(zhì)韌,纖維性強。粉葛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體質(zhì)量,質(zhì)硬,富粉性,橫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淺棕色同心性環(huán)紋,縱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數(shù)條縱紋。二者均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jīng),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jīng)活絡,解酒毒,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酒毒傷中等癥。但葛根所含有效成分葛根素是粉葛的8倍,臨床療效顯著。
粉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干燥根莖,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質(zhì)松,略有彈性,易折斷,新斷面近外皮處顯淡黃色。綿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或福州薯蕷的干燥根莖,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質(zhì)疏松,略呈海綿狀,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二者皆為味苦,性平,歸腎、胃經(jīng),具有利濕去濁,祛風除痹的功效,用于膏淋,白帶過多,風濕痹痛,腰膝疼痛等癥。粉萆薢與綿萆薢雖性狀有別,但性味功效相同,可以互相代替使用,但粉萆薢醇溶性浸出物較高。
山豆根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莖,習稱廣豆根。根莖呈結節(jié)狀,上部有莖基,下部著生數(shù)條根。根呈分枝狀長圓柱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樣突起。質(zhì)堅,斷面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性寒;有毒。歸肺、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用于火毒蘊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
北豆根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莖,呈細長彎曲狀圓柱形,有分枝,較山豆根細,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有彎曲的細根,并見突起的根痕和縱皺紋,外皮易剝落,質(zhì)韌,斷面不整齊,纖維細,木部淡黃色,呈放射狀排列,中心有髓,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用于咽喉腫痛,熱毒瀉痢,風濕痹痛。
二者皆味苦、性寒、有毒,歸肺、胃經(jīng),只是山豆根的味更苦,有豆腥氣。并且二者來源不同,性狀有較大差異,功效雖有較大相近之處,也略有差異,因此有很多地區(qū)以北豆根作山豆根藥用,且將山豆根稱為廣豆根。由于二者非同種藥材,應加強辨別和宣傳,臨床應區(qū)別使用。
大青葉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干燥葉,葉片呈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上表面暗灰綠色;全緣或微波狀,基部狹窄下延至葉柄呈翼狀;葉柄長淡棕黃色。質(zhì)脆。
蓼大青葉為蓼科植物蓼藍.的干燥葉,葉片呈橢圓形,較大青葉短,藍綠色或黑藍色;基部漸狹,全緣;葉脈淺黃棕色,于下表面略突起;葉柄扁平,偶帶膜質(zhì)托葉鞘。
二者皆味苦,性寒,歸心、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用于溫病發(fā)熱,發(fā)斑發(fā)疹,肺熱咳喘,喉痹,痄腮,丹毒,癰腫。但二者來源不同,性狀各異,南方習用蓼大青葉,北方習用大青葉。
京大戟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習稱大戟,呈不整齊的長圓錐形,常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橫向皮孔樣突起及支根痕,頂端略膨大,有多數(shù)莖基及芽痕,質(zhì)堅硬,斷面類白色或淡黃色,纖維性,味微苦澀,有毒。
紅大戟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干燥塊根,呈紡錘形,偶有分枝,較京大戟細短,表面紅褐色或紅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上端常有細小的莖痕,質(zhì)堅實,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味甘、微辛,有小毒。
二者皆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肺、脾、腎經(jīng),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疬痰核。二者功效相似,但來源不同,性狀差異較大,京大戟較紅大戟毒性大,不可混用。
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呈紡錘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zhì)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味甘、微苦。
山麥冬為百合科植物湖北麥冬或短葶山麥冬的干燥塊根,湖北麥冬呈紡錘形,較麥冬稍短、稍粗,表面淡黃色至棕黃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紋,質(zhì)柔韌,干后質(zhì)硬脆,斷面淡黃色至棕黃色,角質(zhì)樣,中柱細小,味甜,嚼之發(fā)黏。短葶山麥冬較湖北麥冬稍扁稍長,具粗縱紋,味甘、微苦。
二者來源相同,性狀相似,功效也相似,均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jīng),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市售商品中?;煊?,但作為醫(yī)藥工作者應加以區(qū)分,它們是兩個品種,應區(qū)別使用。
R28
A
1671-8194(2014)22-0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