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榮
陶行知先生曾倡導過“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和時間、空間。筆者認為,“六大解放”在我們閱讀教學中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要設計開放的交流話題,珍視個性化的解讀,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提供聽說讀寫的時空,從而解放學生。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想象無極限、表達無障礙、知識無止境。因此,開放的課堂總是快樂的。
一、設計開放的交流話題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發(fā)展、弘揚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為學生創(chuàng)設放飛靈性翅膀的機會。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設計值得學生探討、爭論的開放性話題,讓學生靈活地組合、內(nèi)化文章的語言文字,從而更近距離地與文本、主人公、作者對話,讀出文字豐富的內(nèi)涵。課堂上,在兩種甚至多種思維發(fā)生碰撞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比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教師可以就掃路人的話——“不累,不累”設計探討話題:天游峰高、險的特點讓我們望而生畏,讀讀文中寫天游峰的句子,再看看老人的工作,你覺得他工作累不累呢?這樣,所有的學生深入文本展開閱讀。大家一致認為,老人已經(jīng)年過七旬,每天要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工作量大得驚人。然而,老人為什么說“不累,不累”呢?這個問題的拋出引發(fā)學生的深思。于是,有了精彩的回答:“老人沒有把掃天游峰當成一個任務,而是當成一次免費的觀光旅游,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覺得很幸福?!薄袄先诉@叫以苦為樂。在他的眼里,天游峰已經(jīng)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下文中寫道:‘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蔬菜……以山做伴,以山為家,掃天游峰再苦再累也是快樂的?!薄?/p>
“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睂W生在思維碰撞中產(chǎn)生理性的火花,在探究中個性得以張揚,在爭論中矯正模糊的認識,在明理中品嘗成功的歡樂……學生的個性、思維、人格等得以呈現(xiàn)、發(fā)展,心靈得以放飛;他們的智慧、精神、情感等方面不斷地得到提升。
二、珍視個性化的解讀
開放的課堂應張揚學生個性。開放,就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敢于對教材及教師的講解提出異議;大膽發(fā)表獨特見解,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其他途徑與方法;要重視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獨特體驗。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讀者對讀物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于同一段內(nèi)容,不同生活經(jīng)歷、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們要“蹲下身來”,充分尊重他們的見解與觀點,切不可強求統(tǒng)一,而應當像魏書生先生那樣,與學生“商量、商量、再商量”,引導他們讀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在指導《望月》第二自然段的朗讀時,一位教師就從不同的方面引導、評價,使學生的朗讀呈現(xiàn)百花爭艷的場面。有人讀得比較安靜,有人讀得比較輕快。于是,靜態(tài)美、靈動美、神秘美讓學生似乎沐浴在迷人的月色中。清晰地記得在執(zhí)教《在大海中永生》時,對文中這樣一段話:“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門、香港;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寶島臺灣;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有的學生讀得低沉緩慢,讓人不由落淚;有的學生語速逐漸加快,聲音逐漸上揚,扣住聽眾的心弦。在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這三個詞時,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讀法。語速逐漸加快的學生認為:鄧小平的影響已遍及全世界,這是所有中國人的自豪,這么讀能體現(xiàn)我們內(nèi)心的不平靜,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浪花一樣;讀得緩慢低沉的學生認為:這樣一個偉人的離去,是全國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最傷痛的事,越讀越不忍心往下讀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薄耙换ㄒ皇澜?,一樹一菩提”,“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庇捎谀挲g、學識、閱歷、立場等的不同,造成了解讀的不同,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應當允許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作為教師,掌握了“雪化了變成春天”的標準,但也不能否定“雪化了變成水”的答案。因此,我們要堅信:不同的解讀會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起,思維一旦被打開,語文便枝繁葉茂,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便落地生根了。
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它并非教學的出發(fā)點,更非教學的終極點,而僅僅是媒介。那我們究竟能夠通過這個媒介讓學生學到什么呢?又該如何利用好這個媒介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高屋建瓴,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有所得,以發(fā)揮教材最大的效用。
新課改以來,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氣氛,表演、演講、辯論等活動頻頻出現(xiàn)在課堂中。這樣的活動,教者寓教于樂,學生張弛有度,實現(xiàn)了“一言堂”無法實現(xiàn)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古詩時,可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中描寫意境的理解,在腦海中過一遍電影,浮現(xiàn)出那一幅幅迷人的畫面;再把頭腦中形成的畫面用畫筆再現(xiàn)出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畫畫,愿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閱讀內(nèi)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畫畫的過程,就是學生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展現(xiàn)的過程,這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再如,在教學《夜晚的實驗》接近尾聲時,為了讓學生對全文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主人公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得到更多的啟示,我提出舉行“斯帕拉捷新聞發(fā)布會”,學生興趣盎然。在明確了要求后,一場即興表演拉開了帷幕?!八古晾荨毕壬~著穩(wěn)健的步伐走上演講臺,開始回憶自己四次實驗的過程。“記者們”隨后對他進行了專訪,提出的問題有:“斯帕拉捷先生,您對于超聲波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是否感到十分意外呢?”“您是怎么想到蒙住蝙蝠的眼睛的呢?”“當實驗一次次以失敗告終時,您想過打退堂鼓嗎?”……課文以全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閃爍。雖然 “斯帕拉捷先生”在結(jié)束發(fā)布會時臉頰閃著汗珠,但快樂寫在每個人的臉上?!靶∧樛t,小眼發(fā)光,小手常舉,小口常開”,這正是語文教師所追求的境界呀!
四、倡導慢讀,提供聽說讀寫的時空
語文課上,我們在課文中行走,就如在薔薇園中游歷。走馬觀花式的瀏覽顯然不便于品悟、內(nèi)化。慢讀,才可見美景;慢讀,才可以玩味;慢讀,才可能悟道。在生活節(jié)奏如此急速的今天,我們還需要駐足觀賞,給學生靜思默想的時間和聽說讀寫的空間。這樣,才有望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
實踐證明:任何教學活動唯有真正觸及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深處,才具有情感的力量。事實上,情感體驗是在學生靜思默想中醞釀的,是在學生全身心投入的朗讀中生發(fā)的,是在學生與課文內(nèi)在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時形成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直面文本,并加強讀書方法的指導——讀書時“筆不離手”、“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把讀書的過程與思考、感悟、想象等結(jié)合起來。要盡量讓學生一手持書,一手執(zhí)筆,記錄下自己讀書的思考,留下自己的疑惑。學生邊讀邊思,圈圈畫畫,長期的手腦并用,便逐步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生在批注閱讀時,教師并不是旁觀者,而是細心的“紅娘”,在學生情感體會不到的地方需及時地“穿針引線”“牽線搭橋”。同時,還要找準語言訓練點,填補文本空白,引導學生進行寫法遷移,注重交流時傾聽能力的訓練,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
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片斷:一位學生讀《我們愛你啊,中國》中“當燦爛的太陽跳出東海的碧波”產(chǎn)生了疑問:太陽是‘升起來的,為什么用‘跳字呢?課堂頓時陷入了靜默。我緩緩地重復道:“太陽的確是升起來的,作者為什么要用‘跳字呢?他是不是想表達什么情感?”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們眼里智慧閃動。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起了小手。我并不急于讓這極少部分學生回答。我固執(zhí)地認為:此時的期待并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在解放學生的大腦,或許在醞釀精彩呢!果不其然,少頃,學生們都舉起手了。第一個學生說:“用‘跳字把太陽擬人化了,讓人覺得它像小孩子一樣頑皮、可愛?!钡诙€個學生說:“我認為‘跳不但表現(xiàn)出太陽的頑皮,更體現(xiàn)了作者對東海日出的喜愛和贊美。在作者眼里,東海日出就是一幅活的畫?!钡谌齻€學生說:“我們平常說太陽冉冉升起,太陽就像一個文靜的少女,有著大家閨秀的美。而這里的‘跳字使我想到太陽沖破云霞,突出重圍,正以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它象征著新的一天開始了。我想:‘升和‘跳展現(xiàn)的應該是日出不同時段的不同的美?!钡谒膫€學生說:“老師,我還認為中國就像這跳出東海的朝陽,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朝氣,充滿了希望?!薄靡粋€“跳”字,讓人浮想聯(lián)翩!多么精彩的回答,讓人拍案叫絕!可見,課堂教學不是急行軍,適當?shù)钠诖苡斜匾?。它讓學生有了思維碰撞、自我交流的空間,給了學生與作者、與文本零距離接觸了解、對話的機會,讓枯燥靜止的文字化作無聲的語言在學生的心里運動、重組。有時,沉默也是金,所謂“慢讀品真味,慢工出細活”嘛!
閱讀心理學告訴我們:文字的意蘊、創(chuàng)作者的思維,需要多次敲擊閱讀主體的下意識表層才能顯現(xiàn),與主體意識共合。著名兒童文學家梅子涵在向讀者介紹《鳥雀街上的孤島》時說:在這樣一個有著很多書可以閱讀的時代,一本薄薄的小書,我卻不舍得一口氣把它讀完,我是用很慢的節(jié)奏在讀它。正是這慢慢地讀,慢慢地賞,讓梅教授走向了閱讀的高處。也只有如此慢慢地讀、慢慢地品,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中默默地與作者貼近,與文意融匯,與高尚貼近。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我們要把每一節(jié)課當成一個藝術品,用心加工、雕琢,即使成形后也要精心修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有限的課堂里領略到無限的風光!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