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很顯然,當時最古老的中國家具是用茅草、樹葉、樹皮或獸皮等材料制成的“席”。
后來,一種叫“胡床”的坐具從北方傳了進來。胡床類似于馬扎,聽名字就知道是外來的東西。當時的漢族人喜歡席地而坐,見到游牧大哥翻身下馬,從馬背上取下一個東西,放在屁股底下,甚是奇怪。因其無漢名,于是就把這個捆扎在馬背上的東西稱為“馬扎”。
這種從北方傳入的胡床發(fā)展到南北朝時,已經(jīng)是常見之物。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坐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中有坐圓凳的婦女。這些壁畫生動地描繪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后來,人們慢慢地接受并開始享受這遲來的舒適,并在馬扎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加上了靠背與扶手。于是乎,我們就有了今天的中國古代家具—椅子。
“椅子”這個叫法是到唐代才有的。隋唐五代時期,椅凳的使用漸漸多了起來。宋代使用椅子更為普遍,椅子的造型和結(jié)構(gòu)也更加合理,高度也接近現(xiàn)代。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經(jīng)有了很多種,如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椅子的出現(xiàn)結(jié)束了人們席地而坐的歷史,而坐具在中國傳統(tǒng)家具中也是最見功力的,其造型、線條及工藝來不得半點差池。
我國著名文物學家王世襄對坐具頗有研究。1985年9月,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經(jīng)香港三聯(lián)書店、文物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填補了此門學問過去只有外國人有專著、中國人卻沒有這一令人遺憾的空白。
今天,這些當初的尋常家私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魅力,成為全世界藏家追捧的對象。在2010年的秋拍中,一件明代的黃花梨交椅拍出了6944萬元的高價,其線條流暢,雕工精致,鐵包典雅古樸,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開光,透射出清靈之氣,兩側(cè)“鵝頭棖”亭亭玉立,彰顯皇家之重器,乃宮廷御用瑰寶。在2011年的中國嘉德春拍中,黃花梨雕龍紋四出頭官帽椅成對,成交價達到了2300萬元。此對工藝精湛的官帽椅造型優(yōu)美,雕工精細,實屬罕見,底端圓雕張口龍頭紋飾更是別無其他公開發(fā)表的范例,靠背板開光面積也較其他傳世椅子大很多。難怪有人說,收藏一把好椅子,相當于“坐”擁了天下。
或許我們無法獲知那些坐具的誕生時間,但透過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名畫我們可以肯定:那些精美的坐具的確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中發(fā)展演變。盡管那些古代名畫已經(jīng)泛黃,甚至變得模糊,但依稀的影像卻仿佛是一部時光機器,清晰地再現(xiàn)了歷史—一部中國古代坐具的發(fā)展史。
漢代以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很顯然,當時最古老的中國家具是用茅草、樹葉、樹皮或獸皮等材料制成的“席”。
后來,一種叫“胡床”的坐具從北方傳了進來。胡床類似于馬扎,聽名字就知道是外來的東西。當時的漢族人喜歡席地而坐,見到游牧大哥翻身下馬,從馬背上取下一個東西,放在屁股底下,甚是奇怪。因其無漢名,于是就把這個捆扎在馬背上的東西稱為“馬扎”。
這種從北方傳入的胡床發(fā)展到南北朝時,已經(jīng)是常見之物。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坐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中有坐圓凳的婦女。這些壁畫生動地描繪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后來,人們慢慢地接受并開始享受這遲來的舒適,并在馬扎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加上了靠背與扶手。于是乎,我們就有了今天的中國古代家具—椅子。
“椅子”這個叫法是到唐代才有的。隋唐五代時期,椅凳的使用漸漸多了起來。宋代使用椅子更為普遍,椅子的造型和結(jié)構(gòu)也更加合理,高度也接近現(xiàn)代。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經(jīng)有了很多種,如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椅子的出現(xiàn)結(jié)束了人們席地而坐的歷史,而坐具在中國傳統(tǒng)家具中也是最見功力的,其造型、線條及工藝來不得半點差池。
我國著名文物學家王世襄對坐具頗有研究。1985年9月,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經(jīng)香港三聯(lián)書店、文物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填補了此門學問過去只有外國人有專著、中國人卻沒有這一令人遺憾的空白。
今天,這些當初的尋常家私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魅力,成為全世界藏家追捧的對象。在2010年的秋拍中,一件明代的黃花梨交椅拍出了6944萬元的高價,其線條流暢,雕工精致,鐵包典雅古樸,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開光,透射出清靈之氣,兩側(cè)“鵝頭棖”亭亭玉立,彰顯皇家之重器,乃宮廷御用瑰寶。在2011年的中國嘉德春拍中,黃花梨雕龍紋四出頭官帽椅成對,成交價達到了2300萬元。此對工藝精湛的官帽椅造型優(yōu)美,雕工精細,實屬罕見,底端圓雕張口龍頭紋飾更是別無其他公開發(fā)表的范例,靠背板開光面積也較其他傳世椅子大很多。難怪有人說,收藏一把好椅子,相當于“坐”擁了天下。
或許我們無法獲知那些坐具的誕生時間,但透過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名畫我們可以肯定:那些精美的坐具的確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中發(fā)展演變。盡管那些古代名畫已經(jīng)泛黃,甚至變得模糊,但依稀的影像卻仿佛是一部時光機器,清晰地再現(xiàn)了歷史—一部中國古代坐具的發(fā)展史。
圈椅是中國古代家具的杰出代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家具之一。它是由方凳發(fā)展而來的,在方凳上面加裝上椅圈就變成了圈椅,沒有這圈椅背和扶手,它就是方凳。椅圈為半圓形環(huán)繞狀,后背與扶手自成一體,一順而下。坐下后,屁股和胳膊都得到了支撐、休息,讓人感到很舒適,因而大受歡迎,在明清時更是發(fā)展出了用繩子和藤皮編制的椅面。
靠背椅的歷史較悠久,南北朝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唐代以后使用普遍??勘骋蔚脑煨吞卣魇侵挥锌勘?,沒有扶手,而靠背搭腦是不出頭的。它的主要變化在靠背上,經(jīng)常被透雕各種各樣的精美花紋。
交椅有可能是椅類中最獨特的。其造型像漢人的半圓憑幾或者方椅靠背與湖人的馬扎底座聯(lián)姻組成的。交椅最早出現(xiàn)應該始于遼宋時代,比其他傳統(tǒng)椅類晚兩三百年。它不再是平常百姓所能夠使用的家具,而為達官貴人所專用。久而久之,交椅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官帽椅因椅子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名。官帽椅有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官帽椅兩種,二者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腦兩端、左右扶手前端是否“出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