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對學校教育的意義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和學校教育的成敗,,那么如何將課程教育展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課堂;新課程改革
現(xiàn)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科學的認識人口、資源、環(huán)境、社會相互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chǎn)方式。地理學就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在這兩個特點的指導下,就要求地理學不僅僅是對地理知識的簡單學習,更多的是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高中階段的教育,需要通過課程教育來實現(xiàn)。課程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jù),是集中體現(xiàn)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課程對學校教育的意義也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和學校教育的成敗。我國的基礎教育大都有這些缺點。那么如何將課程教育展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呢?
課程的展開首先是要做好引入,好的引入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所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課堂引入時,可以從學生身邊事物舉例或引導學生自己舉例,然后提出問題,從而解決答案。比如在學習《大規(guī)模海水運動》這一部分時,如果按照教材的順序完成教學任務,大多數(shù)學生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枯燥,反而在后面對“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產(chǎn)生興趣,可此時,對前面的基礎沒有很好掌握,那么在解釋自然現(xiàn)象時就有困難。何不采用“倒敘”的方法,然后通過讓學生在教材里面自己尋找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
在新課程的改革下,教材的內容變得更加簡單易懂,不需要老師一句一詞的分析,學生自己就能有所了解,所以給學生看書的時間真的很重要。但是在這個過程也會有問題。作為老師,我們想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教學的過程和難度,但是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他到底是在邊看書邊思考,還是根本就是敷衍了事,我們對此并不清楚,也無法考究。那么到底該怎么去做呢?我采取的辦法就是,先把學生引入本節(jié)課的情景當中去,然后再次基礎上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然后在書上找出答案,并且當堂回答這些問題。接下來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導學生或者準確的說是和學生一起總結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這樣學生完成了任務,對書本內容可以有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夠應用到練習當中去。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全部的學生都按要求去做了,且都對這一部分有很好的掌握,這也是我今后所要研究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都動起來?
理想的課堂,這樣去做的話教師會很輕松,學生學得也很輕松。但是真正的課堂遠遠比這要復雜的多。首先是學生的問題。部分學生對目前這種主動學習的模式并不是很適應,當學習模式發(fā)生轉變的時候,多半學生很無措,在無法自我調整的狀況下大多都會對學習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另一方面就是學生的性格缺點導致的。面對困難,沒有想著去面對它,解決它,大多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一旦逃避起來,成績必然下滑,更加失去學習興趣。其次是教師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在盡量讓自己從教學過程中釋放出來,但是免不了仍重復著舊有模式的教師過程。在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還會受到學生的影響,當學生在新課程安排下學習很吃力的時候,教師只能在學生熟悉的教學模式中教授課程,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第三教材的問題。現(xiàn)在的教材確實比過去要生動有趣很多,也更加簡單,但是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練習的內容在難度上不一致,很多學生反映的問題就是,書本看懂了,題目不會做。當教師盡量將練習的難度降低的時候,心里難免發(fā)愁,高考的難度比這要難多了,一直這樣下去,學生如何參加高考?我們需要去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
教材的內容只是基礎,在基礎之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又該如何去做呢?地理教學既然和社會實踐脫離不開,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采用大量的實際案例。由于不同案例形成的各個地理要素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所以案例分析法教學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答案,而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農(nóng)業(yè)的區(qū)位選擇》這節(jié)內容時,書上有兩個案例,環(huán)地中海農(nóng)業(yè)和澳大利亞的混合農(nóng)業(yè),一個是在介紹區(qū)位因素的變化過程,一個是在介紹農(nóng)業(yè)地域形成的過程。雖然研究方向不同,但是采取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要分析區(qū)位因素。作為剛剛接觸區(qū)位因素這一概念的學生,很難學會自己去分析問題,那么針對這一點,就從最簡單的知識開始,先在案例中找到涉及的區(qū)位因素的詞語,然后總結這是哪種區(qū)位因素。接下來通過問題誘導的方法,將這些區(qū)位因素聯(lián)系起來,形成知識整體的聯(lián)系。
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記憶的過程。對能力這種東西,我們需要理解,但對基礎這種東西,我們還是需要記憶。如何記憶呢?記憶是人類心智活動的一種,屬于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范疇。將記憶分作: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系統(tǒng)。學習需要長時記憶,要做到長時記憶,就需要進行反復記憶。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我們對基礎知識的利用也算是一種反復記憶的過程。但反復記憶最好的做法,仍然是課后練習。雖然我們要盡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是必要的練習還是需要去做的。學生需要作業(yè)來鞏固知識,教師需要作業(yè)來檢驗學生掌握的程度,從而查漏補缺,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考某一方單方面的施力,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雷夫·艾斯奎斯說過:“我的工作是給學生一個成功的機會,一個老師的工作是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學生要自己走進來,我不會使勁地把學生推進這扇門,不是拉他們或者推他們進來,而走進來必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蔽蚁嘈?,這比教師采取任何做法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