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xiàn)如今初中語文在教學的過程中,閱讀的教學方式是具有核心作用的,閱讀的成效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方面的有效性??墒蔷同F(xiàn)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上,閱讀教學的應用方面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沒有在一定領域上發(fā)揮出閱讀的效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細致的分析。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閱讀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學生的心靈美化,并且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讓學生們通過閱讀積累了一定的知識量,從而將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審美的綜合能力有效的提升。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學生們的語感增加,可以在以后的學習語文方面,更懂語文,更會運用語文。
一、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用具有新意的思路授課
課前的準備就是備課的階段,在此階段的重要性遠遠要大于教學當中的其他階段。有效的備課流程要大力的推行,對于備課的流程要詳細的進行備設計、備學生以及備教材的方式進行。最終想要將備課運用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有必要將以下幾個方面做好:
1.要將問題藝術性的提出
(1)創(chuàng)新性要強烈: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問題設置的創(chuàng)新性提升,讓學生們回答的問題不是雜亂無章的,要具有新型的意識進行提問,讓學生們可以將知識延伸,積累更多的知識量。
(2)針對性要強烈:問題在設置的過程中要針對重點進行,要將事半功倍進行到底。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那么教師就要以學生的思路為主要角度,將學生認為的難度以及不能夠理解的問題,進行問題的針對性設置,讓主題更明確,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
2.合理適時提問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我們要根據(jù)所教的內容,在需要設計問題的地方設計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問題必須通過一定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那么哪些地方可以設計問題呢?應該在所學的重難點處。葉圣陶說的“至關重要的若干點”,就是文中的關鍵處、疑難處、含蓄處、精妙處。尤其是精妙之處,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要在精妙之處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進入文章的佳境,體會興味,愛上學習。以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為例,我就文章的第二節(jié)描寫月色的句子設計了問題,并在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點明文章中心的句子設計了問題,抓住了關鍵處、含蓄處、精妙處,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特別是蘇軾文章的興趣。課后有幾個學生還找來蘇軾其他文章中寫月色的句子去深入學習。由此可見在至關重要的地方設計問題的作用之大、之妙。
在課堂上,還要善于抓住時機,相機行事,從而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要教學的課堂內容上來。
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把握
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整體把握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是新課標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感受體驗文本中豐富的人文性,濃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漸受其熏陶、感染,絕不以教師的講析替代學生的感悟。如教《春》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時,課文文字精美,有畫面,有深邃的意境,但比較抽象,有些東西畢竟不是現(xiàn)實生活的“春”。又由于地域氣候的差異,不同地域的學生親身感受到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筆下的《春》吻合。為此,我讓學生把自己經(jīng)歷的春天回憶出來,用文字或畫面表現(xiàn),再與文本比較,把自己生活中對春的感受與《春》的文字內容融合,從而使學生從心里體會到那種屬于《春》的獨特的美,使他們真正讀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層內涵。
三、重視閱讀方法的掌握
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整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要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一方面,教師要具有整體閱讀的意識,諳熟整體閱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熏陶感染。另一方面,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整體閱讀的習慣。教師教學課文時,不應急于進入分析階段,而應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主要是材料內容)和形式(文體和語言),要求學生確定對課文的整體觀念,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人”有整體形象,對課文中的“事”有整體概念,對課文中的“景物”有整體輪廓,對課文中的“問題”整體思考。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同時,還應在閱讀中逐步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把讀書人分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讀書好比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痕跡也沒留下;第二類,好比海綿,什么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變;第三類,像濾豆?jié){的布袋,豆?jié){都漏了,留下的只有渣;第四類,像是礦工,把“渣”甩一旁,只揀些純凈的寶石。第四類讀書人在閱讀過程中完成了“礦石”到“寶石”的升華過程,帶有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特色。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升華。
例如:我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自然段時,就改變了以往讓學生讀讀語段,找一找形容詞和動詞的做法,而是在朗讀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本段怎樣描寫百草園的景物?這個問題的總括性較強,涵蓋了全段的內容。我引導學生把問題分成幾點:(1)從描寫的對象看(既有植物,又有動物)。(2)從描寫的范圍看(先寫整體,后寫局部)。(3)從觀察的角度看。①從視覺角度寫了哪些好看的景物?②從聽覺角度寫了哪些好聽的聲音?③從觸覺的角度寫了哪些好玩的事?④從味覺角度寫了哪些好吃的?(4)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5)從用詞的角度看,有什么特點?通過以上的啟發(fā),學生很自然地得出了答案,并且懂得了百草園確實是個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的樂園。
四、教學的目標要具有目標性,創(chuàng)新性要提升
想要在語文的教學上讓有效性凸顯,就要在教學的手段上和形式上豐富。要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設計不同的課題。例如:單元的組合課題、探究的課題、思維的訓練課題、自主的閱讀課題、整體的感悟課題、活動的課題以及閱讀的課題等等。在課題的設計選擇上也要遵循教學的內容進行擬定。
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要采用閱讀的課題以及文學的欣賞進行。其內容和形式上是很優(yōu)美的文章,就要對于此類的文章進行欣賞型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所選擇的設計課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是說非要進行某種課題的擬定。不同的教師會擁有不同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只要將知識量充分的灌輸?shù)綄W生們心中,就是合適的擬定思維。對于學生的個人理解能力與個人的情感,要極其的尊重,要正確的進行對學生們的激發(fā)與引導,讓學生們能夠主動的對于文章進行閱讀與思考的鍛煉。作品是需要感悟的,而不是死記硬背的,那么教師應該對于學生進行心靈的感悟,要讓學生們與作者的內心世界進行融會貫通。從而體現(xiàn)出學生的個性思維,同時讓靈活多變的閱讀教學模式深入學生們的學習生活中。
五、閱讀積累的習慣要讓學生們有效的養(yǎng)成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也形成不了好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更學不好語文。首先,從閱讀的數(shù)量著手擴大閱讀面和規(guī)定課外閱讀量。其次,明確提出每天積累各種語言材料的要求,讓學生積累課內和課外讀物中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古詩詞等,并要求學生經(jīng)常朗讀和背誦。積累了這些感性的語言材料,儲存于大腦,必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yǎng)。它們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一旦被激活,就會產(chǎn)生綜合效應,有利于學生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此外,在教材中的閱讀需要積極閱讀之外,對于課外的閱讀也要多多推薦。教師在推薦的過程中,不要只推薦《紅樓夢》、《伊索寓言》等經(jīng)常接觸的書籍,要為學生們推薦一些能夠反映現(xiàn)代社會,從閱讀中能夠分享到一些感想的書籍。要擴大學生們的閱讀量和閱讀領域,讓學生們積累到更多的知識。
總結:
初中語文在教學的過程中,閱讀的教學成為了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極大程度上,在素質教學的領域上也承載著核心的作用。閱讀的教學如果進行的科學合理,一方面能夠將學生們的閱讀習慣有效養(yǎng)成,另一方面還能夠將學生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積累較多的知識量,同時閱讀的效率也會極大程度上提升。那么語文的綜合性素質自然會有效提升。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們,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與能力,力求讓語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成為學生們成績提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世偉.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2(28).
[2]姜海燕,吳振權.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1(71).
[3]張壽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0(07).
[4]劉少江.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之我見[J].學園:教育科研,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