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應用。新教材十分重視數學的應用意識。然而在實際中,很多學生對數學有用認識不到位,數學應用意識淡薄,對身邊的數學事實缺乏敏感性。那么如何增強小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呢?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策略探究。
關鍵詞 應用意識;應用能力;探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要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不強,他們往往不能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不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了解不多。他們對數學應用意識只局限于日常生活的算賬、打折、測量等實用數學方面;對身邊的數學事實缺乏敏感性,不會發(fā)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應用問題;主動尋找新知識的實際背景意識不強,解數學應用性問題障礙重重,常常不知從何處入手,也不知用什么數學知識去解決,因此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已經刻不容緩。
影響數學應用意識的因素很多,有學生的知識基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教師的教學理念,有教材的編寫等方面的因素,也由于數學應用意識和習慣培養(yǎng)的長期性、漸進性,所以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應貫穿在數學課堂教學,數學探究活動,課外數學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對同樣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方式、方法的教學活動,并設法讓學生有學習的興趣,有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最終形成自覺應用的習慣。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應用數學的興趣
高度的抽象性和和廣泛應用性是數學的特征,如果數學課堂教學只是強調數學本身的邏輯性、抽象性,忽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很多學生會會覺得數學的單調和枯燥,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數學教學中,來自于生活實際的問題,經過教師組織并展開數學學習,學生的表現就會十分活躍,參與率也會大大提高。
案例一:“平行與垂直”鞏固練習教學片斷。
師:(故意貼歪掛圖)怎么既快又好地把這掛圖貼正?小組先討論,然后用生字卡在展示板上試一試。
師:誰來幫老師把掛圖貼正,請這一級,邀上小伙伴一起上來。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么貼的?好,手扶好。
生:我們是把這掛圖靠著邊,然后看另一邊對齊了沒有,如果對齊了,掛圖就貼正了。
師:噢,你們把這邊對準黑板的邊(豎邊),然后看對齊了沒有,哇,很好,多省力??!他們把這邊和黑板的邊對齊,實際上也就是這邊與黑板的邊——(平行)
師:還有誰用別的方法?你們小組還有沒有?
生:往下對齊(靠黑板的橫邊對齊)。也就是與黑板橫的這條邊平行。
師:可平時老師貼掛圖時,卻不是靠邊貼的,而是貼在黑板的中間,那怎么辦?
生:用量。
師:量什么呢?他們小組合作得很好,有分工又有合作。
生:上臺演示,動手量掛圖邊與黑板邊的距離
師:你們看明白他們在量什么嗎?
生:沒有。
師:量什么的距離。
生:量上下、左右的距離。
師:你們這樣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有沒有掛在黑板的正中間。
師:你們量上下距離一樣,左右的距離相等,那么,這掛圖肯定就貼正中間了。
師:這個方法可以嗎?好,我們用掌聲謝謝這小組。
師:還有沒有別的方法,我看見有小組用一把尺子的。
師:像這樣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它有沒有應用到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看來,數學在咱們的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只要同學們留心觀察,就能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
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憑借數學事實與經驗,通過深入思考與合作交流,靈活運用垂直、平行的知識,別出心裁地想出諸如用對齊,量距離,靠尺平移等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垂直、平行這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一個實際情境,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更加自如,思維也格外活躍,同時,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在學習和生活中更主動地運用數學。
二、從數學的角度描述生活現象,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生活中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態(tài),我們是無法直接看出或讀出它的數學表現,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用數學的眼光去發(fā)現、去分析。
問題1:為豐富同學們課余生活,學校六年級10個班級將舉行象棋比賽,如果每兩個班級都進行一次比賽,問需要比賽多少場?
問題2:為豐富同學們課余生活,學校五年級幾個班級舉行象棋比賽,如果每兩個班級都進行一次比賽,他們共進行36場比賽,問五年級共有幾個班級?
案例二
在常見的數量關系“工作效率X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結合我班經常在數學課開展的口算練習和每天的1分鐘跳繩、仰臥起坐來幫助學生理解。
在數學課一開始開展3分鐘的口算練習。
師統(tǒng)計:你剛才做對了幾題?
師在黑板上寫下5個同學的題數。
師:這5位同學平均每分鐘分別做對了幾道?你平均每分鐘做對了幾題?
生計算。
師:說說你1分鐘跳繩幾個?生略
師:你1分鐘仰臥起坐能做幾個?生略
師:我們把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
這樣的問題設計,旨在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從而培養(yǎng)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形成“用數學”的習慣。
三、參與數學實踐活動,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聽到的終會忘掉、看到的才能記住、親身體驗的才會理解和運用。
案例三:在教學“米、厘米”的認識后,我制作了“小小體檢表”,以4—6人為小組進行測量。
小小體檢表
姓名 性別
在測量一庹長時,學生發(fā)現一把皮尺不夠,可當時又沒有更長的尺子,學生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測量的方法。
生1:張開雙手在墻上作個記號,只要測量出墻上相應的長度就可以了。這樣,用一把尺量兩次或用兩把尺接起來量都行。
生2:直接用兩把尺接起來量。
生3:我們組用帶來的繩子測量。在繩子上量出一庹長,只要測量繩子的長度就可以了。
生4:我有個好辦法??梢詫⒗K子對折,量出長度后,再加一下就行了。
……
我還讓學生測量教室地面、黑板、課桌、書本等事物的長和寬;回家量一量房間、各種家具的長和寬;量一量同學、父母的身高。在教學統(tǒng)計圖表知識后,讓學生調查學校二年級各班參加美術興趣小組的人數,制成統(tǒng)計圖表。這樣做,學生既理解了知識,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能力。經常讓學生去實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就會逐漸形成。這也是課堂教學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四、優(yōu)化評價方式,促進數學應用意識
現階段數學教育評價中,過于注重學生對基本知識和技能掌握的評價,忽視了對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評價,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能力、數學應用意識能力的關注與評價則更少,以致于學生已形成的數學應用意識、應用習慣漸漸削弱,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和鼓勵學生數學應用外,還需要學生具有數學應用意識的反思,如記數學日記,編數學應用題,圖案制作,方案設計等,以便于教師全面地、動態(tài)地了解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狀況。同時,教師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評價要以發(fā)展性評價為主,實行多元化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數學應用意識,以評價來促進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習慣的養(yǎng)成。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重視數學課程與實際生活的結合,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應用的過程,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因素,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逐漸由外控轉化為內控,從而形成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和心理上的傾向性,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數學應用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文芳.再探應用數學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7(8).
[2]孫云曉,張梅玲.兒童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M].北京出版社,2004(8).
[3]王光明.數學教育需要重視的兩個問題[J].數學教育通報,2009(9).
[4]張?zhí)煨?學數學用數學[M].杭州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