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素質(zhì)教育是我國教育在21世紀發(fā)展的重大主題。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是推進學生素質(zhì)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基本保證。教育是一種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業(yè),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教師 人格魅力 學生 心理 健康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217-02
心理學研究表明,現(xiàn)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期提前,但他們不能超越精神饑渴和心理斷乳這一特定的關鍵階段。由于他們?nèi)狈ι鐣嵺`的鍛煉,情感脆弱,他們的知、情、意、行的矛盾日趨深刻、復雜。這就要求教師應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憑借自身的品行、學識、人格以及儀表、風度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去影響和教育學生。
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zhì)、能力等特征的總和,泛指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人格魅力是個人的性格、氣質(zhì)、能力和道德品質(zhì)對他人產(chǎn)生的吸引力。教師人格魅力是教師在品德、學識、個性等方面所應該具備的一種綜合的非權力影響力。它在教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實踐中積累,并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說服力和號召力。它可以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并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強,他們迫切需要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而教師人格魅力恰好是最能為中學生提供行為規(guī)范的物化模式,教師也順理成章成為他們效法的典范。因此,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一名中學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條件。那么,中學教師怎么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格魅力呢?
第一,要擁有自我塑造的彈力。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苯處熞褜W生培養(yǎng)成“四有”新人,教師自己就要自覺積極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為胸懷理想、充滿激情、知識豐富、熱愛學生的人。教師應該從點滴做起,自覺加強各方面的修養(yǎng)并不斷完善自身人格,擁有健康的人格理想作為自身發(fā)展的參照系,努力做到思想進步,品行高尚;謙虛好學,知識淵博;工作認真、執(zhí)教嚴謹;作風正派,秉公辦事;平易近人,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嚴于律己,清正廉潔;自覺守法,講究文明;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zhì)、學識學風等方面,率先垂范,做一個師德高尚的人。
第二,要擁有通識古今的才力。教師只有具備了淵博的知識,在教學中才會左右逢源,例古證今,厚積薄發(fā),教師素質(zhì)的內(nèi)化和優(yōu)化才會落到實處,素質(zhì)教育之樹才會根深葉茂。要培養(yǎng)高水平的學生,教師本身要學識淵博,學業(yè)精深。為此,要潛心治學,具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要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具有跨學科、跨專業(yè)的結合力,滿足學生廣泛的求知欲;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借鑒、吸收、存儲學科前沿知識與研究成果,取精用弘。教師的知識愈豐富,他個人對知識、科學、生活的態(tài)度就愈鮮明,學生就會從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的老師,越發(fā)成為學生追求知識、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驅(qū)動力。
第三,要擁有與時俱進的動力。只有把握住時代精神,關心人類社會的明天,才能把握住當代教育的靈魂與方向。教師要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關心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重視自身的修養(yǎng)與道德品質(zhì)的提高,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要有民主意識、法律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以及較強的適應能力;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在思維方式上、發(fā)展過程中的差異,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愉快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
第四,要擁有大膽創(chuàng)新的魄力。新時期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創(chuàng)新提高到了新的層面。教師就要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在新課程改革中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清洗落后的、陳舊的教育思想,在實踐中勇于探索,推陳出新,形成新課改中的育人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和教學風格;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的專業(yè)情感,構建多層次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形成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圍。在耕耘中拓展視野,在執(zhí)教中提煉師藝,升華師技,鑄就師能。
第五,要擁有感化學生的親力。感情和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敝袑W生富于熱情,在家庭中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在學校更有一種特殊的心理,尤其想得到教師的愛,哪怕只是一種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語,都會激發(fā)他們求知的力量和信心。教師應做到了解學生的心理、生理狀態(tài),知道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因勢利導地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各種矛盾和困惑,正確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疑問;諒解他們的失誤,愛護和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對學生真誠地愛護,熱情地關懷,深切地同情,友善地對待,平等地尊重。教師只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愛,才能更加有力的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受到學生的敬重與愛戴,這樣就會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第六,要擁有健康向上的活力。在一定意義上,心態(tài)決定境界,境界影響人生乃至命運。擁有一份積極向上、淡定健康、平和陽光的心態(tài)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一種正能量。為此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朗如日月,清如水靜”,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調(diào)節(jié);要接納他人,以誠相待,寬以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揚長避短,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個性;要出于公心,對人無等級之分、無世俗之染、極少有“暈輪現(xiàn)象”;要熱愛教育工作,為提高工作質(zhì)量不斷提高自己;要期望適度,步步落實目標,不斷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要培養(yǎng)多種興趣和愛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做生活的強者。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蹦敲?,教師的人格魅力具體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漢代哲學家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是中學生模仿和學習的重要對象,教師自身的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誠信理念等時刻影響著學生、熏陶著學生??鬃诱f:“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家,久而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教師不僅要有這種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積極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完美地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示范,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儀表端莊,舉止文雅,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作用于學生,對其產(chǎn)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有利于建立強大的教師威信。威信是學生是對教師的真心信服,是通過教師的個性特征、業(yè)務能力、學識素養(yǎng)及教育藝術在學生心理上所引起的尊敬。威信須依靠兩方面的影響力:一是教師客觀、公平地對待學生而產(chǎn)生的影響力。尊重學生的人格,真誠地關愛學生,并對學生提出合理要求,恰當和善意地進行批評、表揚和獎勵等,學生便會對教師心悅誠服。二是教師自身素質(zhì)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力。這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各種積極的情感。
第三,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學過程不僅包括教師向?qū)W生傳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且包括師生之間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動雙向交流的過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更容易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也更容易把握學生的心理特質(zhì),從而有利于縮短教師與學生心理上的距離,產(chǎn)生心靈的和諧共振,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
第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教師自然流露的激情和健康爽朗的笑容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授課技巧深遠持久地吸引著學生、優(yōu)美悅耳的教學語言和大方得體的肢體語言滴滴細涓地陶冶著學生,這有利于形成師生之間理智與情感的交融,這種情感的互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第五,有利于培育學生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zhì)。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優(yōu)良個性品質(zhì)的形成發(fā)揮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來自教師的關愛、尊重、理解和信任,是學生人格塑造和心靈成長的持久的動力和支柱?!坝H其師,信其道?!苯處熤挥芯邆涓呱械娜烁聍攘?,才能讓學生在心理上接受他,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zhì)。
可見,教師人格魅力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保證。作為教師要想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質(zhì),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教育教學成效、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緊密相連。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擴大自身的折射力。教師的生命融入教育事業(yè)中,生命和使命同行,人格就能閃發(fā)出耀眼的光輝,照耀學生前行的道路,引領他們朝著美好的未來飛奔。
參考文獻
[1]張杰.淺談如何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1(1).
[2]袁義星.提升《國學》素養(yǎng)修煉師格魅力—— 談《國學經(jīng)典》與教師人格魅力內(nèi)涵及修煉[J].新課程學習(中),2011(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