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來自于不甘人后的崇高目標;興趣來自于用汗水換來了甘甜;興趣來自于一個微笑或一個點頭。但光有興趣還不夠,還得有方法,畢竟學習不是蠻干,不是單純的力氣活,只要有恒心,一定能學好的。
關鍵詞:中學生 學習方法 興趣 多鼓勵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164-01
瑞典有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我們之所以對一個對象發(fā)生興趣,是由于它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比藗冎挥杏行枰獣r才會對某事感興趣,所以我們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英語學習對他們的將來由多么重要,讓學生心服口服地相信英語的重要性,才能激發(fā)他們內心的求知欲,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第一,特別重視情感教育。
教師要多在情感教育方面下功夫,在上課時以師生對待而課后則以朋友對待,平等交往。只有互相的關系搞好了才談得上接受教師的教育。也可以說近其人才可學其道。比如,上課自習之余多看看每位學生在干什么,多問問他們有什么其他的問題,多以微笑面對他們,會對每位學生的內心是種莫大的鼓勵與信心。所以,請老師多試試此種不經(jīng)意的方法,你會發(fā)現(xiàn)看英語書的學生會比以前多了起來。
第二,適時創(chuàng)造機會給每位學生提供點滴成功的機會。
在上課時可以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提問,好學生回答高難度的問題,及時當著全班的面表揚。他們會覺得如此之難的問題解決了,很自信。同時,對任課教師也很感激,進而更愿意在英語上下功夫。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同樣也回答上了比較簡單些的問題,再加上教師的及時表揚,也內心感覺很自豪,很感謝英語教師,也越發(fā)愿意跟著英語教師的步子走??上攵麄兊挠⒄Z會不會進步。
第三,利用情感與鼓勵教育,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當今師生之間具備的不應僅僅是師生關系,同時也應具有朋友間的雙重關系。作為教師,首先應該通過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人格榜樣,學生才能崇拜他,進而喜歡他。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喜歡這位教師,就會對這個老師所教的這門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發(fā)現(xiàn)學生閃光點的素質。及時地進行表揚,哪怕是用一個善意的點頭、一個友好的微笑、一句微不足道的夸獎等,都有可能拯救和幫助一個對英語學習無望的學生。反之,有可能會扼殺一個學生的前途。因此,只有不斷地從教學水平和性格等各個方面完善、提高自我,從而加強教師的親和力,增進師生間的了解與溝通,才能充分發(fā)揮情感教學的優(yōu)勢。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類型和方法,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著自己的特長和弱點,就如樹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一樣。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因材施教,耐心地輔導對英語不感興趣的學生。
第四,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對于此點我有以下的具體做法:
(1)以學生為主體絕對不能完全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之本乃師職本也。我們的國家前方百計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社會地位及教師的從業(yè)水平,不正是要加強教師的隊伍水平,體現(xiàn)教師的教育絕對作用嗎。如果說搞新課改想有些地方完全否定教師在課堂前講授的地位而讓學生洪堂跑到前面代替教師。那還不如讓他們待在家里自學,有任何問題家長幫著上網(wǎng)查好了,再者經(jīng)濟特別好的請個家教在家教好了,何必要辛辛苦苦到學校受苦了。那和封建社會的私塾有何區(qū)別呢。
(2)多組織形式多樣的集體討論。
在課堂上有確實感覺比較疑難的問題可以讓全班學生先分組討論再進行講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再者,對于學生的確互相討論可以解決的問題可以不講,也讓他們討論解決之。學生活潑快樂,教師也感覺特輕松。
第五,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運用適應現(xiàn)階段教學的方法,設計新穎活潑的教學活動。
現(xiàn)在我們在英語教學上,再不能運用以前的教學方法模式,復習導入—— 新授—— 鞏固。這樣學生就不能發(fā)揮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天在教師的指令下走,興趣和綜合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發(fā)英語教學資源,制作課件,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運用適應現(xiàn)階段最新的學習方法,如:song、game、chant、story telling等形式貫穿課堂,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提上來,他們和積極性就會提高。
總之,興趣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我們英語教師要教好英語必須首先在學生的心理方面下功夫,讓他們近其人而信其道。
參考文獻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學[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2]司文珊.非智力因素與小學教學[J].零陵學院學報,2003(4).
[3]劉緒菊.啟迪智慧—— 問題探究教學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4]劉冬梅.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提高策略[J].浙江教育科學,201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