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有限的教學實踐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使學生有所收獲呢?筆者以為應抓大放小,才能提高教學實效。怎樣抓大放小才能提高實效呢?筆者認為:抓住教學重點,刪繁就簡;提倡板塊教學,整合問題;抓住課文主線,理清脈絡;融入課文后練習,完成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抓大放小 提高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54-01
實踐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的個版本小學語文課本中,較長的課文司空見慣,在有限的語文課時內(nèi)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保持并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并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就自然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筆者以為應抓大放小,才能提高教學實效。
1 抓住教學重點,刪繁就簡
抓住重點問題。課文無論長短都有重點部分。日常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重點就是需要學生掌握和理解的課文的重點,大綱要求教師通過在理清文章大體思路的基礎上,精簡教學內(nèi)容,針對課文中比較重要的問題,引導學生品評、思考、讀書等,其他問題簡單帶過就行。
如《特殊的葬禮》一課,筆者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重點抓住三個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問題進行設計教學,這三點分別是“昔日大瀑布的樣子;今天瀑布的樣子以及給我們應當怎么做”。最后讓學生寫演說詞,既有理解,也有訓練。
2 提倡板塊教學,整合問題
有的課文內(nèi)容比較規(guī)整,圍繞中心描寫,因此,我們可以把課文內(nèi)容進行整合,歸結為幾個大問題。
如,筆者執(zhí)教《凡卡》一課,是這樣設計的:(1)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再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深入探究。指名讀第三自然段,說一說意思。自由讀第八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凡卡寫了哪四個方面。學生概括后,分別讀挨打、挨餓、沒法睡、請求離開等內(nèi)容。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樣打凡卡的?揪、拖、戳、撈這些動詞說明了什么?學生質(zhì)疑。(3)聯(lián)系實際。思考:凡卡如此悲慘的命運,和凡卡相比童年。
3 抓住課文主線,理清脈絡
教材中的部分課文由始至終只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而且很清晰,特別是那些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敘述的文章。老師在面對這類課文的教學時,教學要取得實效性,我們就要抓好文章的線索,牢牢抓住重點內(nèi)容進行講述。
如《魚游到了紙上》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qū)懙?。“金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一位老師執(zhí)教時,采取變序?qū)W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先學習“金魚游到了紙上”,在文中是女孩驚奇的贊嘆,表明青年畫技高超,然后再學習“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有關內(nèi)容。
4 融入課文后練習,完成任務
教學任務,除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以外,簡單的說,就是課后的問題。課后的問題,是教材編寫者根據(jù)學生的年段目標和課文內(nèi)容編寫的,教材編輯都有這樣的體會:編教材,最難的是編課后的練習題,因為它是高度凝練和概括的。
筆者前不久聽了一位教師執(zhí)教《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這位教師按照課后問題展開教學,并適度繳入自己的部分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他是這樣執(zhí)教的:(1)這是一個怎樣的小村莊?學生找出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讀一讀。(2)小村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學生找出最后一個自然段讀一讀。(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學生分別找出二、三、四自然段的內(nèi)容,品味語句、詞語等。這是教學的重點,用時較多。(4)最后讓學生寫幾句保護環(huán)境的話語。
其中,第一個問題是教師自己設計的,對整體把握課文有幫助,二、三、四是課后的問題,教學中,教師融入了課后的問題:課文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我要多讀幾遍。其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緊扣課后的練習題展開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乃至高效的,從而杜絕教學內(nèi)容的無序性、隨意性。因此,完成課后問題也就是完成了基本的教學任務。根據(jù)課后問題展開教學,融入課后的內(nèi)容,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梢?,抓住教學中大的問題,放棄細小的問題,能使小學語文教學有效乃至高效。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抓大放小,才能提高實效。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抓大放小,突出重點,整合問題,加強練習,扎實推進。
參考文獻
[1]王中意.語文課堂在于品[J].語文教學之友,2007(1):11-12.
[2]陳秀文.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加減法”[J].新語文學習·教師,2011(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