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有效性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應是廣大一線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強數學實驗,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等方法,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對于有效教學的論述,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然而它卻是課堂教學領域里永恒的話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稱得上是有效的呢?如果從初中數學學科角度來說,凡是在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為媒介,以情景與問題的實施為前提,以獲得“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為基礎,通過過程化目標的達成,實現(xiàn)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稱得上有效教學。為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現(xiàn)向同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答《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梢?,學生的參與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之一,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建構和主動生成就是一句空話,有效教學就會成為一句口號。
生1:方程兩邊同時乘以3(x-2),得,3(5x-4)=4x+10-3(x-2)
化簡得:14x=28
解得:x=2
∴x=2就原方程的根。
師:上述解題過程,是否遺漏什么步驟?
生2:遺漏了檢驗。
師:如何檢驗?
生3:,當時x=2時,3(x-2)=0,所以x=2是增根。所以原方程無解。
師:那么在解分式方程的時候,為什么會有增根?
生4:在去分母的時候,當公分母等于0時候,會產生增根。
師:很好,那么我們在解分式方程的時候,該注意什么呢?
生5:解好分式方程的時候,一定要進行檢驗,避免出現(xiàn)增根。
本案例中,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將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解分式方程出現(xiàn)增根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主動探究問題。學生在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的過程中,體驗到問題的結論和方法之間的過程。經過參與,學生清楚地了解了分式方程產生增根的原因,而教師的激疑、啟發(fā),調動學生參與與探索,共同解疑,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要以能引起學生的參與和思考為目的,以引發(fā)學生思維為宗旨,不斷沖擊學生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而構建起新的數學認知結構,這樣的問題情境,才是理想中的有效教學。
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標準》指出: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由于它比數學知識更抽象,不可能照搬、復制,所以它的離不開數學教學過程,離開了數學教學過程,數學思想方法就無從談起。因此,數學教學要通過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構建出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系,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教學中,適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無裨益。
例如:如圖1,已知矩形ABCD,一條直線將矩形分割成2個多邊形(含三角形),若這2個多邊形的內角和分別為M、N,則M+N不可能是( )
A、360° B、540° C、720° D、630°
此題在分割時,有三種情況需要討論:
(1)如圖2,分成一個三角形與一個五邊形;
(2)如圖3,分成兩個三角形;
(3)如圖4,分成兩個四邊形。
這樣,答案就十分明顯了。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核心,由于它是蘊含在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所以應要解題過程中進行滲透。如案例二中,涉及了初中數學中的分類討論的思想,如果能夠利用分類討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有哪些知識點涉及分類討論思想。而案例三中,數形結合思想在解題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教學中,要把數學思想的精神實質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獲得對數學思考的體驗與領悟,進而形成運用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存在著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單調、學生接受知識方式被動等弊端。因此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自然成了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稑藴省吩谡撌鼍唧w的教學方式時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教師要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思考與合作學習的廣闊空間,讓他們參與有關活動的過程中,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我先播放“海上日出”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現(xiàn)象。然后讓學生用《幾何畫板》畫一條直線和一個圓,再利用《幾何畫板》的功能,使直線移動,產生與已知圓相離、相切、相交的各種動態(tài)位置關系,并在旁邊顯示圓的半徑(r)和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的半徑(r)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直線與圓相離時,d大于r,直線與圓相切,d等于r,直線與圓相交,d小于r。
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師要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愿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本案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開教學,豐富學生感知認識的途徑,促使學生接近數學、理解數學,學生也更好地進行相關數據的組織和分析,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將大大提高。
四、加強數學實驗,有效促進學生思維
數學實驗是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試驗等實踐活動來進行數學學習的一種形式,是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xiàn)實”出發(fā),通過自己動手,動腦,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獲得經驗,主動建構并發(fā)展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的活動過程。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例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教師分給每個學生一張畫有三角形小紙,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內角和。
生1: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在同一頂點處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可以證明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等于180°。
師:你是采用移角的方法,得到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那么我們是否還可以利用移角,結合平角及同旁內角得出?
生2:我用平行線進行移角,如圖7,過點A作BC的平行線,利用內錯角相等,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
生3:我是用這樣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內角和,如圖8,過點C作AB的平行線,利用內錯角相等和同旁內角互補的原理,求得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
生4:我是將三角形折成一個矩形,獲得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如圖9
說明:這樣的實驗,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啟發(fā)思維,
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又如:圓柱側面積教學
教師讓學生把圍成圓住的厚紙沿著高線剪開,學生看到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有個別學生提出異議:“如果沿著斜線剪開呢?”于是教師鼓勵學生試試看,結果學生沿著斜線剪開,得到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可以再剪拼成長方形,這樣又可以順利地得到圓柱側面積公式。
說明:本案例,教師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對所學的知識理解也更加深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炖戏蜃樱ㄖ祆洌┑膬删湓姡莱隽艘粋€真理:只有親自動手,獲得的知識,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數學實驗恰恰能為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嘗試錯誤和猜想檢驗提供平臺,又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讓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總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的方法很多,對有效教學的研究也總是一個開放性、探索性的動態(tài)過程,文中涉及的做法也只是自己的一點思考,本人也愿在今后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不斷探索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陳玲瓏.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探索 [J].中國數學教育,2011.
[2]王飛兵.從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的角度談中考數學復習策略[J].中國數學教育,2011.
[3]朱廣科.且把金針度與人[J].中國數學教育,2012(9).
[4]李樹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析[J].中國數學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