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犯罪的本質實質上是共同犯罪成立范圍的問題,其關鍵就在于對“共同”二字的理解,即數(shù)人的行為存在何種共同之處時才能夠成立共同犯罪。本文擬在對有關共同犯罪本質的理論學說進行簡要分析論述并提出筆者的拙見,以期對我國的刑法理論發(fā)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共同犯罪本質;行為共同說;犯罪共同說;部分犯罪共同說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8--01
當數(shù)人共同實施某一犯罪時,各行為人應當對其所實施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共同犯罪本質理論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各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根據(jù)究竟是“犯罪之共同”還是“行為之共同”。換言之,共同犯罪的成立是需要有“共同的犯罪”還是在客觀上僅有“共同的行為”即可。圍繞這一爭議焦點,國內外刑法學界先后出現(xiàn)過共同意思主體說、犯罪共同說以及行為共同說等學說。不過,由于共同意思主體說將意思共同體等同于其中的個人,將團體責任轉嫁給個人,違反了近代刑法所堅持的個人責任原則,因此,該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江河日下,沒有多少人主張。[1]因此,現(xiàn)在我國刑法理論界關于共同犯罪本質的爭議觀點主要就是犯罪共同說與行為共同說。
一、犯罪共同說
犯罪共同說認為,數(shù)人共同實施某種特定的犯罪即可成立共同犯罪。但由于理解角度的不同,該說內部又存在著完全的犯罪共同說與部分犯罪共同說之分。
完全的犯罪共同說認為共同犯罪是指數(shù)人共同故意實施同一種犯罪,要求各行為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犯罪故意。[2]例如,A與B共同毆打C并致其死亡的場合,若A與B在行為時分別是出于傷害和殺人的故意,根據(jù)該說,由于A與B的主觀故意以及所觸犯的罪名均不相同,故兩者就不能成立共同犯罪。這種結論顯然是沒有考慮到侵犯法益的事實,導致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圍過于狹窄。
部分犯罪共同說認為,“二人以上雖然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但當這些不同的犯罪之間具有重合的性質時,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共同犯罪?!盵3]該說要求各行為人需具有共同的實行行為以及共同的主觀犯意,但不必完全相同,只要具有重合部分即可在重合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根據(jù)該說的觀點,前文所舉案例中,A的傷害行為與B的殺人行為存在重合之處,那么A與B就可以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只是B由于具有殺人的故意并實施了殺人的行為,因此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二、行為共同說
行為共同說認為,只需數(shù)人實施了共同的行為即可成立共同犯罪。同樣,基于理解角度的不同,在該學說內部先后存在著前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與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之分。
前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認為,“共同犯罪不過是各行為人利用他人的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的犯意,至于他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并不重要,故所謂共同行為是指前構成要件的行為,不必是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4]但是拋開犯罪構成要件來理解共同犯罪,顯然與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相違背,有可能導致在各行為人都不構成犯罪的情形下也被認定為共同犯罪,從而也就過分擴大了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圍。
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認為,共同犯罪雖然是各行為人分別利用他人的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的犯罪意圖,但“犯罪不能離開構成要件來思考,共犯也不例外,所謂行為的共同,并不是指自然行為的共同,而是指構成要件實行行為的共同?!盵5],在前文所舉案例中,根據(jù)該說,A與B是分別利用對方的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傷害與殺人意圖的,該二者的行為相結合構成了故意傷害罪的實行行為,只是由于A的傷害行為與B的殺人行為由于符合不同的犯罪構成要件而分別被認定為故意傷害罪與故意殺人罪。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完全的犯罪共同說與前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均存在缺陷之處,已經(jīng)極少有學者所主張,故在現(xiàn)階段共同犯罪本質理論的爭議實質上也就只存在于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與部分犯罪共同說之間。
三、本文的觀點及其分析
本文認為,部分犯罪共同說較之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在我國現(xiàn)階段更具合理性,其能與我國的刑事立法以及司法實踐相銜接,滿足立法以及司法的需要。
首先,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認為各行為人僅具有行為的共同就可以成立共同犯罪,而不需要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如按照該說的觀點,那么行為人一方是過失犯罪而另一方是故意犯罪或者雙方均為過失犯罪的也可成立共同犯罪,導致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圍過于寬泛,顯然與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不相符合。而部分犯罪共同說認為共同犯罪的成立不僅要求各行為人有共同的實行行為,而且要求具有共同的主觀犯意,而在上述所列情況中各行為人不可能具有共同的主觀犯意,故而也就不可能構成共同犯罪。因此,部分犯罪共同說是符合我國刑法關于共同犯罪的規(guī)定的。
其次,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對于各行為人究竟是基于何種犯罪成立共同犯罪無法闡明。如前文所舉案例,按照該說只能說明A與B構成共同犯罪并分別成立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但是無法說明二者究竟是基于何罪成立共同犯罪,顯然與我國刑法理論不相符合。而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說,在前例中,A構成故意傷害罪,B構成故意殺人罪,二者可以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之內成立共同犯罪,這也就能夠避免構成要件的行為共同說的上述不足。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共同犯罪的成立需要各行為人的主觀故意以及實行行為完全相同。因為刑法分則所規(guī)定的諸多犯罪的構成要件其實都是存在交叉與重合之處的,而當這些重合之處本身就是刑法所規(guī)定的某種犯罪時,即使各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分別持有不同的主觀故意,但至少在重合的那部分犯罪構成中他們是具有共同的故意以及共同的行為的。既然如此,二者就可以在其分別構成的犯罪的重合范圍之內成立共同犯罪,只是由于其分別符合不同的犯罪構成而對各行為人分別歸責。因此,部分犯罪共同說與我國的刑法理論更相吻合,更具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閻二鵬.共犯本質論之我見[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1),第24頁.
[2]周銘川.共同犯罪本質新論—共同故意實施犯罪說之提倡[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5),第25頁.
[3]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第358頁.
[4]周銘川.共同犯罪本質新論—共同故意實施犯罪說之提倡[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5),第26頁.
[5]閻二鵬.共犯本質論之我見[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1),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