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認知語言學中的“句法賦義定律”、處置義構式、焦點與背景三個理論來闡述其對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教學策略的影響作用。并期望能夠從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有利于漢語語法教學的理論方面。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語法教學;句法賦義定律;處置義構式;焦點;背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8--01
認知語言學是從認知的角度研究語言的組織原則,語法是其研究的核心部分。認知語言學強調(diào)語言能力跟一般的認知能力是分不開的,因而強調(diào)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依賴于一般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近二十年來,認知語言學發(fā)展迅猛,并從認知的角度,對眾多語言現(xiàn)象提出了新的解釋。
一、“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及其啟示
學者石毓智提出“句法結構賦義規(guī)律”,該規(guī)律提出:對于沒有任何修飾的光桿名詞,以謂語中心動詞為參照點,動詞之前的被賦予有定的特征,之后的被賦予無定的特征。例如:
(1)火著了。/ 著火了。
(2)水開了。/ 發(fā)水了。
(3)客人來了。/ 來客人了。
根據(jù)該定律,可以明顯看出,動詞前的名詞是確指的;動詞后的名詞是不確指的。
以例(3)為例,在教授該類句子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強調(diào)其使用語境,從而強化教學的交際性?!翱腿藖砹恕边@一句,由于傳達的信息“客人”是確定的,所以可以告訴學生,這句話可以用在看到約好的客人來家里拜訪時使用,而“來客人了”中的“客人”是不確指的,也許是一個人或是很多人,在這時,則可以向?qū)W生強調(diào),這樣的句子可以用于餐廳中的服務員用語,或是當家里來了一位不認識的訪客時使用。
二、“把”字句的主觀處置及其啟示
學者沈家煊認為“把”字句的處置義主要表現(xiàn)為主觀處置,相對于動賓句來說,主觀性更強。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把”字句一直都是一個重點,教師往往采取主謂賓語句與“把”字句互相替換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做常常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誤解:“把”字句可以用普通的主謂賓句替換。又由于“把”字句在外國學生(英、美)的母語中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語法點,所以在學習中學生往往會采取回避的策略,盡量回避使用“把”字句,事實上,在有些交際中,“把”字句是必需要使用的功能句。當然在《漢語教程》(楊寄洲)、《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盧福波)兩本書中,針對這種情況也從句式結構上予以了解決,書中強調(diào)當動詞的后邊帶“到/在/給/成”等介引介詞短語補語時,一般需要“把”字句,這是從語言結構上來區(qū)分的。但是通過認知語言學,我們可以不妨從“主觀性”方面來強調(diào)“把”字句的不可替換性?,F(xiàn)通過以下兩方面來分析論證:
1、在表達說話人情感方面。以“她把花瓶打碎了”和“花瓶碎了”這兩句話為例,前者表達的是說話人的一種主觀情感,對花瓶碎了這件事情的惋惜之情。而后者則側重于客觀敘述花瓶碎了這件事實,不含有說話人的主觀情感。
2、在表達說話人的認識方面,這種“認識”主要表現(xiàn)在:相對于主謂賓句來說,說話人主要通過“把”字句表達一種出人意料的言外之意。如,我讓他關門,他卻把窗戶關上了。這里的“把”字句明顯帶有說話人的一種出乎意料的意味在內(nèi)。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為了回避而使用主謂賓句就不能傳達出這種言外之意了。
所以教師在講解時可以適當強化這種主觀性,從表達的必須性來講解。學生了解到這點后,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為了表達這種主觀感情就會主動地使用“把”字句,而不是為了練習而使用,真正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
三、焦點與背景理論及其啟示
“有”字句和“在”字句都可以用來表達某處存在某人或某物。《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陸慶和)一書中提到,如果學生單獨學習其中一種句式,對于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的困難,但是在兩種句式都學習了以后,學生就會產(chǎn)生混淆,該書以及其他的相關書籍針對這一點分別從語序不同,賓語的確定與不確定兩方面來加以區(qū)分,本文則主要通過認知語言學中焦點與背景的理論來對這兩種句式加以區(qū)分。
認知語言學中的焦點指的是說話人要突顯出來的方面,而背景相對于焦點來說則處于襯托地位,并不重要。讓我們來看一組例句:
(1)桌上有一本書。
(2)書在桌上。
例句(1),從句義上可以看出,其重點在“一本書”上,強調(diào)的是桌上的書,雖然不確定是哪一本書,但是說話人的注意力顯然被桌上的書吸引了,至于桌子本身并不是說話人關注的重點。再來看例(2),從句義上可以看出,其重點是“桌子”,我們可以假設這樣的情景,有位朋友向說話人借書,說話人告訴他,書在桌子上,讓朋友自己去拿。書可以在桌子上,可以在書架上,也可以在椅子上,所以在這句話中“桌子”顯然是焦點,是說話人要傳達的主要信息。又如“醫(yī)院在教堂的附近”與“教堂的附近有個醫(yī)院”,同樣前者的焦點是“醫(yī)院”,后者的焦點是“醫(yī)院”。
句子的焦點是說話人想要讓聽話人著重理解的部分。所以可以從這方面來幫助學生區(qū)分“有”字句與“在”字句。如在教學中,可以告訴學生,根據(jù)強調(diào)的重點問題,“在”字句可以用來詢問,如問路的時候,使用“在”字句,可以達到重點突出的效果,被詢問的人也能很快抓住問話重點。而在描述某地有某物或是向聽話人介紹某地有某物時則可以使用“有”字句,如在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學校的時候,可以說“我的學校附近有一個很大的購物商場”。以此可以幫助學生區(qū)分這兩種句式,從而讓學生了解在平時的交際中該怎樣使用學到的句型,從而加強其交際作用,提高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
所以可以通過在實踐中的探索,將有利于語法教學的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運用的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語法教學的實際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 [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楊寄洲.《漢語教程》第二冊(上). [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3]陸慶和.《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 [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