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德威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學者,本文擬從他所具有的廣闊視野和他在其獨特的研究方法的指引下對文學與歷史的關系所做的頗富新意的思考上,探尋他的治學路徑,以期能對我們以后的研究有所啟迪和幫助。
關鍵詞:王德威;視野;歷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8-0-01
王德威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學者,他以一聲“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大膽質問,闖入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領域,本文擬從王德威小說研究的特色入手,希望能夠在對其治學經驗的梳理和總結中,提供一點可咨我們這些后來者學習借鑒的方法和成果。
一﹑海闊天空任馳騁:廣闊視野指導下的研究
王德威把自己的研究范圍不僅僅局限在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之中,而是讓自己站在更高的注視點上來俯瞰漢語文學這塊神奇的土地,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看得透,這樣的研究視角也就保證了王德威的研究水準,使他將海外的漢學研究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具體來說,王德威研究視野的擴展主要體現在時間上的延伸和空間上的開闊上,他由此在縱橫兩個向度上將中國現代小說的研究疆域作了極大的拓展,使其小說研究在起點上就擁有了高人一籌的視域,許多新識新見的獲得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從時間上看,王德威把晚清的小說創(chuàng)作納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圍之中,通過對這些小說的仔細考究,歸納出了晚清小說的四個文類——狎邪小說﹑俠義公案小說﹑丑怪譴責小說和科幻奇譚小說,論述了其眾聲喧嘩﹑多聲復義的現代性特征,并由此推導出了他最著名的觀點,即傳統(tǒng)文學史將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定在五四文學革命是有失偏頗的,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真正起點是在晚清。在此基礎之上,王德威又舉一反三地轉而考察文壇近期的若干跡象,得出了“中國文學已然重拾晚清即已開始﹑至今尚未完成的‘發(fā)明’現代的工作”[1]這一結論,從而使其前后研究得以連貫起來。
從空間上看,“地域”是王德威小說研究中的一個關鍵詞,他拆除了在文學內部人為設置的地域柵欄,將大陸﹑香港﹑臺灣﹑新馬等地的漢語言文學一律等而視之,從而打通了漢語文學中的層層阻隔,形成了其“大”中國文學史的觀念。他的這一廣闊視角的取得,既來源于其先天具備的對港臺小說的熟稔優(yōu)勢,也源于一個海外優(yōu)秀研究者所具備的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客觀中立的立場,這也使得他的研究超越了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束縛和所謂的中心-邊緣的劃分,獲得了一份大氣和從容。
在研究視野極大拓展的前提下,王德威有的放失地以自己的眼光看出了各色小說中的不同脈絡,因此,類型化﹑單元化的比較研究成為其小說研究的一大特色。他從老舍﹑張?zhí)煲愆p錢鐘書﹑王禎和等的作品中梳理了出現代中國小說的笑謔傾向;從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等的作品中梳理出了現代中國作家對“原鄉(xiāng)神化”的追逐;從張愛玲到蘇偉貞﹑施叔青﹑朱天心等作家身上梳理出了中國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傳統(tǒng),通過這種類型研究來處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或隱或顯的一些現象﹑特征﹑風格以及觀念的方法,比籠統(tǒng)地去把握現代中國文學的概貌要具體得多,而這樣的實踐也似乎是對八十年代以來的對“重寫文學史”的呼喚的一聲極具啟發(fā)性的隔代回應,王德威在這一方面研究中所獨具的特色,顯然也為我們展示出了一片極具潛力的廣闊前景。
二﹑另辟蹊徑異香來:對小說與歷史關系的思考
王德威的小說研究中始終貫穿著一個主題,即對小說與歷史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的思考,他將小說與歷史放在對等的天平之上,對小說與歷史之間的虛實互動關系以及這一關系是如何通過“敘事”來實現的;小說是見證﹑虛構歷史還是塑造﹑推動歷史等問題作了充滿新意的分析,這也成為了他小說研究最大的特色和收獲。
王德威基于自己對文學與歷史的理解,提出了“小說中國”的概念,此概念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小說是對中國現實的真實反映,他曾寫道:“由涕淚飄零到嬉笑怒罵,小說的流變與‘中國之命運’看似無甚攸關,卻每有若合符節(jié)之處?!薄氨绕饸v史政治論述中的中國,小說所反映的中國或許更真切實在些。”[2]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王德威于是有了對晚清小說中“被壓抑的現代性”的發(fā)現,有了對魯迅和沈從文對待“砍頭”的不同書寫中所包孕的不同情結的論述,也有了《如此繁華》一書中,借小說來對四座城市的歷史脈絡所做的探勘。第二,小說作為一種文類,它的真正功能是想象﹑虛構和敘述,王德威把小說看做是我們想象﹑敘述“中國”的開端,“談到國魂的召喚﹑國體的凝聚﹑國格的塑造,乃至國史的編撰,我們不能不說敘述之必要,想象之必要,小說(虛構!)之必要?!盵3]由此,他“一反以往中國小說的主從關系,”“說小說中國是我們未來思考文學與國家﹑神化與史話互動的起點之一?!盵4]在這方面,王德威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學與歷史的位置徹底顛覆,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嶄新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向。第三,針對以往將小說化為“大說”的種種做法,王德威看到了小說與實的實在在的現實生存的關系,他認為:“小說夾處各種歷史大敘述的縫隙,銘刻歷史不該遺忘的與原該記得的,瑣碎的與世俗的。英雄美人原來還是得從穿衣吃飯作起,市井恩怨其實何曾小于感時猶國?”[5]這實際上是對近一個世紀以來,文學的功能被無限放大,使其承載了它本無力擔當的重負而導致的文學政治化﹑道義化的質疑,因此,王德威似乎是刻意地把自己關注的重心偏向了張愛玲﹑沈從文等回避宏大歷史敘述的作家作品上,在他們對世間的零零碎碎的記錄中找尋著文學的意義,在這一方面,王德威實際上延續(xù)了自夏志清以來的從所謂的“文學性”入手來考察文學的研究軌跡。
注釋:
[1]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杰譯,第1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另外,以上論述均參見此書。
[2]王德威:《序:小說中國》,《想象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第1頁,三聯書店,2003年版。
[3]王德威:《序:小說中國》,《想象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第1頁,三聯書店,2003年版。
[4]王德威:《序:小說中國》,《想象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第2頁,三聯書店,2003年版。
[5]王德威:《序:小說中國》,《想象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第2頁,三聯書店,2003年版。
參考文獻:
[1]馮金紅.評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J].文學評論,1999,4.
[2]季進.文學譜系·意識形態(tài)·文本解讀——王德威的學術路向[J].當代作家評論,2004,1.
[3] 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 歷史·小說·敘事[C].北京:三聯書店,2003.
[4]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M].宋偉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6]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C].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