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嘗試從生命體驗的轍印、精神高度的自由、對心靈的觀照三方面對散文的內(nèi)涵進行闡釋,并認為散文是以散體化的外在形式抒寫人的真實感受和境遇的文學體裁。
關(guān)鍵詞:散文;生命體驗;精神自由;心靈觀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8-0-02
當甲骨卜辭從殷商的廢墟中走出來時,當銅器銘文鏤刻著古代先民最初的思想時,散文便有了第一次胎動,一路成長著走來,走過先秦的百家爭鳴,走過魏晉的文學自覺,走過五四精神的解放,走到當代花團錦簇的群芳爭艷。有人說他是“形散而神不散”;有人說他是“韻文之外的一切文章”,也有人說他是“心靈開放”的藝術(shù)。他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文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散文是生命體驗的轍印,是精神高度的自由,是對心靈的觀照,是以散體化的外在形式抒寫人的真實感受和境遇的文學體裁。
詩要詞語凝練、結(jié)構(gòu)跳躍,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小說要側(cè)重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jié)。劇本要側(cè)重以人物臺詞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沖突。而散文則題材廣泛、結(jié)構(gòu)靈活,注重抒寫真實感受和境遇。它可以思接千載,將古今熔于一爐,也可以針砭時弊、表達對社會人生的見解,甚至可以放大生活的一點,讓瑣碎的日常生活以文學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寄寓情思。它是作者人生經(jīng)歷、審美趣味、思想境界的展現(xiàn)。而生命的體驗性,精神的自由性,對心靈的觀照性則是它的三個審美特征。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解讀散文的特征。
一、生命的體驗性
人生如車行路上,迤邐中留下一道道轍印,散文正是生命體驗的轍印。這種體驗集中表現(xiàn)為散文的多樣性和真實性。
(一)散文的多樣性。
人生活在社會中,每時每刻都經(jīng)歷著生命的體驗,而散文正是把生命的體驗以藝術(shù)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學樣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如何“形”則突出體現(xiàn)了散文的審美特征。散文形式多樣,不僅指散文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抒情型、議論型、敘事型,多種多樣,還可以指散文表達的生命體驗的豐富性。以汪曾祺、張中行為代表的“文人散文”、以余秋雨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以季羨林、金克木為代表的“學者散文”;以張承志、韓少功為代表的突出人文關(guān)懷的散文;以及素素、周小婭為代表的“小女人都市散文”等等各種散文類型充分展示了散文的多樣性。
(二)散文體驗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的思想是一片荒原那么他的作品就是一株枯草。散文無法作假,它是作家真實思想的袒露。散文必須真實,它表現(xiàn)的是作家的真情感、真性情。“描寫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⑽奶貙懡^對不能仰仗虛構(gòu)。它和小說、戲劇的主要區(qū)別就在這里?!盵1]如巴金的《懷念蕭珊》、《小狗包弟》。 “真情實感”是散文的生命,離開真實散文也就失去了意義。好的散文總歸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產(chǎn)物。思想和情感的真實對散文來說,是最重要的。沒有真實的思想的散文和沒有真實的情感的散文,都難以成為散文,更難以成為好的散文。換言之,散文貴在“真”這一個字上。巴金老先生總結(jié)他大半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將散文的創(chuàng)作概括為三個字“說真話”。
在楊絳的《干校六記》中,記述了她在“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經(jīng)歷,以獨到的視角描寫了“文革”的真實歷史風貌。將動亂年代各種不合常情的甚至是令人心酸的故事以平常的口吻敘述出來,雖然記述的都是日常小事,但卻從另一種角度凸現(xiàn)了“文革”的荒唐和極大的悲哀。再看張潔的《撿麥穗》中的這一段:
有一年,過臘八的前天,我約摸著賣灶糖的老漢那一天該會經(jīng)過我們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經(jīng)落盡葉子的柿子樹下,朝溝底下的那條大路上望著,等著。
路上來了一個挑擔子的人。走近一看,擔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個賣灶糖的老漢。我向他打聽賣灶糖的老漢,他告訴我,賣灶糖的老漢老去了。
我哭了,哭得很傷心,哭那陌生的,但卻疼愛我的賣灶糖的老漢。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個皺皺巴巴的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里去了。
作者是“我”的原型,而“我”則表現(xiàn)了一種幽微、難以言明的情愫,“我”站在村口等著,望著,期盼著賣灶糖的老漢,二人年齡相差懸殊,二人的交集也僅限于彼此禮物的傳遞,但卻飽含了一個少女情竇初開后內(nèi)心隱秘的情感,“我”的哭則是對情感斷裂傷逝。對一個丟失的夢的悲泣,這種人生體驗在作品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史鐵生是一個側(cè)重生命體驗的作家,“所謂體驗是經(jīng)驗中見出意義、思想和詩意的部分?!盵2]史鐵生在其復雜坎坷的苦難人生歷程中去抽取出屬于生命本質(zhì)的東西,并加以哲學思考,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的作品,都是以生命體驗為基石的。作者的思緒是在“一座廢棄的古園”展開的,由于自身某種強有力的東西的萎縮使得他開始關(guān)注到一切擁有生命的在躁動的生物,那么的富有動感和活力。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全文充滿了自己當時對母親的不理解和為難的百般的追悔。在母親去世后,作者作為一個有高尚道德和良心的人,他體會到了當初自己的“不當”,而正是這種對母親的愧疚的生命體驗讓作品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二、精神的自由性
(一)文以神為主,精神的自由性在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
1.取材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還可以選取山川景物,風土人情,也可以選取花鳥魚蟲,一畫一箋、它可以著重描寫人物,也可以著重描繪一個地方。它可以刻畫一物一景,也可以著重描繪一個事件。可以說,天上,地下,人間,大至宇宙,小至草蟲,凡是新鮮動人而有又意義的人,事,景,物,凡是生活的浪花,思想的光芒,感情的波瀾,都可以取為散文的題材。人間萬像、宇宙萬物、各色人等、宏觀微觀無不涉及,而這些材料一旦出現(xiàn)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悟,代表著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觀點感受。是作者精神自由性的表征。
2.寫法自由。散文的傳情達意可以隨意而文??梢詳⑹鍪录陌l(fā)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fā)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自由調(diào)整、隨意變化。但易寫難精。
可以開核縱橫的敘述。把古今中外的人、事、物匯聚在一起,娓娓道來??梢愿F形盡相地描寫,舒卷自如,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寫盡江南的杏花春雨、基隆港的霏霏冷雨;從王禹偁的竹樓聽雨,寫到雨打芭蕉、秋雨滴梧桐,寫到‘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寫得天潮潮,地濕濕。寫得淅淅瀝瀝,淋淋漓漓,幾乎寫盡了一切的云情雨意。”[3]可以搖曳多姿地說理,或大氣磅礴,或寓理于形。先秦諸子散文無一不以說理見長。同時,更可以淋漓盡致地抒情,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含蓄委婉,抒情是散文的當行本色??梢詿崾闱?,可以冷抒情,可以淡抒情,也可以零抒情。
(二)精神自由。散文不是時代的傳聲筒,不是政治的說教工具,散文是抒寫自我的問題,作家的精神可以在流淌的文字中自由傾瀉。散文是一個最能表達心里東西的形式,是一種最自如的表達方式,可以抒發(fā)生活點滴的感悟,可以關(guān)心歷史人文,但絕不能成為工具,對散文自由的限制是對散文文體的褻瀆。散文是一種自由的文體,寫散文的作家更應該有自由的精神,最好的散文肯定出自最自由的作家。劉亮程的細膩,賈平凹的豐富,王鼎均的流暢自然,周作人的閑適,無不展現(xiàn)著作家精神的暢達、自由。讓散文更加多姿多彩。
三、心靈觀照性
(一)散文觀照的是作家的心靈。早在明代,公安派就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散文對心靈的觀照是諸多文體中最強的。散文往往意境深邃,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xiàn)物我的統(tǒng)一,展現(xiàn)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lǐng)會更深的道理。巴金的《懺悔錄》中的《小狗包弟》一文充分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包弟這樣一支小狗的愧疚與懺悔,對人心,人性的批判入木三分。再如豐子愷、蘇曼殊、李叔同佛門三子等人以佛學為根基寫就的散文,更是充滿哲理、禪味,以佛家的世界觀觀照本心。
(二)散文通過觀照心靈而折射社會?!缎」钒堋凡粌H是自我批判,通過描寫和敘述更讓人感受到文革中人性的扭曲,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悲哀。
綜上所述,散文是生命體驗的轍印,是精神高度的自由,是對靈魂深處的觀照,是以散體化的外在形式抒寫人的真實感受和境遇的文學體裁。以上是我對散文的粗淺的看法,本文還存在許多不足,期望能得到批評、斧正,進而彌補不足,有所提高。
注釋:
[1]周立波.《散文特寫選》.1962年.序言
[2]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祝德純.《散文創(chuàng)作與鑒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見48頁
參考文獻:
[1]周立波.《散文特寫選》.1962年.序言
[2]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祝德純.《散文創(chuàng)作與鑒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見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