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關注課堂的民主開放,倡導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初中的思想品德課也是如此。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有一種傾向表現(xiàn)為對主體與主導關系的理解發(fā)生了偏離。在教學中只強調、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和許諾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導作用。思品課堂里看上去熱熱鬧鬧,民主平等、自由開放的氣氛很濃,學生放開手腳,任意發(fā)展,有時候背離了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教師也聽之任之。由原來的對學生什么都要管,到什么都不管,對學生不敢批評,不作批評,不敢管理,放任自流,甚至出現(xiàn)了亂課現(xiàn)象?,F(xiàn)代教育中,雖然十分關注學生這個學習主體,但是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應該如何掌握思品課堂“主體”與“主導”最佳結合途徑呢?
一、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局面
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能充分發(fā)揮自主性、參與性、選擇性。
1.在目標制定上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在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教學目標既要預設也要生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當然也考慮到學生原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但那畢竟只是教材和教師的預設,而每個班級的學生和每次教學活動卻是豐富多彩的,因而預設的教學目標不可能一成不變。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選擇與確定發(fā)表意見,要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及時調整先前的教學設計,使教學目標更貼近學生,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目標只有為學生所認同,才能發(fā)揮應有的導向、激勵功能,為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2.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除國家教材規(guī)定的必選曲目外,也要積極聽取學生意見,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喜愛的材料作為補充選材,并加大比重,有所側重。所選材料應有新意,既要易于理解,又不能太顯于直白。新課程重視學科融合,還可以讓學生選取與語文、歷史、外語等學科中相關的知識用于課堂教學,這樣學生的學習既有專業(yè)性,又有綜合性,既有系統(tǒng)性、連貫性,又有新鮮感。
3.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要能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教師,則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研究如何科學地教,要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主線來引導和組織教學活動,把教會學生學習作為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切實做到心中有學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某種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以調整學生心理。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余地。
4.要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要在激活思維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廣度上下功夫,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的感受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要求學生人人參與,實質性地參與。教學要對學生參與的方法給予具體指導,提高學生參與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成功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留給學生參與活動、創(chuàng)新的空間。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體驗和創(chuàng)造。
二、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教學活動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互動發(fā)展,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也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于教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學生畢竟還只處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知等形成階段,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還很有限,大部分學生對自由、合作、探究這些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方式還有一個逐步熟悉、適應掌握的過程,他們離不開教師引導和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為關鍵,以開發(fā)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核心潛能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為目標,盡力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這個主體的認識能力、智力潛能、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而且只有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好,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體的主動發(fā)展。
2.教師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模式的運用,教學活動的安排,怎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等等;要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處處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在營造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的合作氛圍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在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上發(fā)揮主導作用。此外,學習過程的發(fā)展、學習節(jié)奏的調控、學習效果的評價等等,更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真正意義上的確立。
3.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關愛的師生關系。師生在溫馨之情中,在每一個具體教學活動中敞開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見解和思維方式的碰撞坦蕩而真誠,讓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在特定情緒和為特殊目的而進行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知識的共享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積極主動地渴求知識,學生目不轉睛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自由地想像,他們靜靜地傾聽,熱烈地討論,為取得的共識而情不自禁地歡呼,為同伴獨特的見解所折服,為自己或同伴的成功而喝彩。
4.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的過程,就是共識、共享、共進,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的過程,充滿智慧和情趣,充滿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教師引導著學生不斷地前進,同時又與學生一起進步。教師成為助長者,也成為成長者,教師與學生結成教學共同體、學習共同體,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學生精神原野上盛開的最美麗的人類文明之花同樣綻放在教師的心靈和精神原野上。
總而言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輝的。教師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學生而進行。這樣也就真正掌握了“主體”與“主導”最佳結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周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