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在學英語時遇到不認識的單詞都會查閱詞典,然而翻開一本厚厚的詞典,哪怕只查一個簡單的單詞,它的釋義和用法往往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再加上各種縮略語和術語,就算學生對英語抱著很大的熱情,時間長了恐怕也會知難而退了。有的學生查閱詞典時僅僅只限于看讀音或查釋義而已,沒有更好地使用詞典。因此我們老師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教學生如何有技巧地使用英文詞典很有必要。教會了學生巧用英語詞典,不僅能減輕老師的教學壓力,還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學得更有成效。那么我們要教給學生哪些方法和查閱技巧呢?
一、了解字典的結構,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字典
每一本字典都有其用法說明,編者在其序言和使用指導中都有詳細的介紹。因此對于自己使用的詞典,學生不妨多花點時間細細閱讀體例說明。了解詞典的結構和正確查閱方法,能使往后的英語學習節(jié)約不少精力和時間。學生需要了解的結構及其用法有:
1.詞條:詞條是每本英語詞典最基本的組成,不止一個詞性的單詞,詞典一般都會單獨分立詞條,并在右上角用數(shù)字標明。如:The shops are not open yet.(商店還沒有開門)。其中open一詞,當學生查詞典時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三種詞性,分別是形容詞、動詞和名詞。為避免學生因詞性和詞義太多產生煩躁心理,查閱時可以只針對某一具體詞性而不必面面俱到。像上一例句中只須細看open作形容詞的詞條含義就可以了。
2.讀音:每個詞條號后面都有注音,詞典中常見的有D.J.(英式音標)和K.K.(美式音標)兩種?,F(xiàn)在我們學習英語課本使用的是國際音標。雖然不同詞典使用的標音系統(tǒng)會有不同,但大多是大同小異,只要在使用詞典前先把前言的標音說明讀明白,就不難辨認。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單詞因詞性或釋義不同而讀音發(fā)生變化,特別是重音的位置,有的詞重音不同詞性則不同。如:
contest作名詞時音標為['kontest],釋義是比賽;作為動詞時音標為[k?n'test],釋義是爭奪或爭取贏得。
object作名詞時音標為['?bd?ikt],釋義是物體;作為動詞時音標為[?b'd?ekt],釋義是反對或不贊成。
在以上例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單詞都是相同的拼寫,作為名詞時重音在前,作為動詞時重音在后。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英語單詞發(fā)音時“名前動后”的一條重音規(guī)律。
3.釋義:釋義也就是詞條的解釋。這通常分為英漢釋義和英英釋義兩種。初學者往往用英漢釋義的詞典就可以了,但對于英語基礎知識比較好的學生來說,使用英英詞典更為適合,因為地道的英文釋義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單詞的用法。比如:recognize一詞,漢字解釋就是“認出”,但這樣的解釋不夠全面,因為漢語的“認出”往往和眼睛聯(lián)系在一起;而英文的解釋為“to perceive to be something or someone previously known”。這里的“perceive”非常重要,它是指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包括耳、鼻、手等)來“辨認”,涵蓋范圍是很廣的。由此可見,英英釋義能夠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單詞的精確用法。
4.例證:例證是用來具體說明詞條的用法,包括詞組和例句。一本詞典的好壞,大多可以從例證上分辨出來,精品詞典的例證明白易懂,靈活而實用,單單是一個詞條的例證就足夠我們去學習模仿了。但是要強調的是,學生選用詞典并非越厚越好,也并非越新越好。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一本簡潔明了的英漢雙解活用詞典足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了。
二、對英語詞典中的例句要勤比較,勤思考
例句是一本詞典的主體乃至精華部分。學生僅僅通過僅僅幾個例句,便可深入掌握單詞的含義,并由此創(chuàng)造出地道漂亮的英語句子。這就要求學生對詞典中的例句不能只限于參考,而是要勤比較,多思考,最后做到靈活運用。
impossible這個單詞學生最熟悉不過,表示“不可能”。我們來看看這個詞條下所給出的例句:
①It's impossible for me to do it. 我不可能做這種事。
②Such a goal was impossible of achievement. 這樣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③His wife is impossible. 他太太實在讓人受不了。
從以上的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impossible作形容詞,主語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但兩種用法中詞義有明顯差別。在①②句中impossible表示“不可能”,而此時的主語必然是某物,或者是非人稱的it。在③句中,主語為人,impossible用于形容某人“令人無法忍受”。 總結出這一用法后,我們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出地道的口語。如:
Oh, my God! You was impossible. 天哪,你可真讓人忍受不了??!
對例句進行分析對比,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本詞用法的認識,還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成了主動。
三、避免“啃”詞典,應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
詞典的使用技巧有很多,然而我們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為生詞而查詞典,從而盲目地“啃”詞典。其實在日常學習中要讓學生知道:一個單詞越是貌似簡單,其用法越是靈活復雜。在遇到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時,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在詞典中尋找答案,一路追根求源,往往能挖掘出詞典里潛在的寶藏。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和滿足。
如在一本讀物上看到一個句子:I've handed the key to him. 中文譯成“我已經把鑰匙給他了。”大家都知道hand作動詞,表示“交給”,是一種很簡練的用法。看到這里,不禁想到foot(腳)是否也可以用作動詞呢?翻開詞典一查,果然有foot the bill的用法,表示“付賬”,于是又學到了一種新的表達。再進一步聯(lián)想,表示身體部分的其他名詞,是否也能用作動詞呢?帶著這個問題去查閱詞典,可發(fā)現(xiàn):
finger作名詞表示“手指”,也可以用作動詞,表示“指出”。如:He fingered that man as the murderer. (他指出那個人是兇手。)
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老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去挖掘。當然,這樣的規(guī)律并不是絕對的,但教會學生探索和總結無疑能夠使他們在學習英語時更主動,也更有成效。長期以來,何愁英語學不會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槐竞迷~典就是一位好老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有技巧地利用好這位“好老師”。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啟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