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給整個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把文章肢解為零碎的字詞句段;對各種應試技巧的不斷強化訓練;大量重復性的機械練習……這都或多或少地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語文學習的功利色彩越來越濃,而眾多文藝作品中閃現出來超功利性的人性的光輝往往被忽略了。這真可謂是“得其皮毛”而“舍其靈肉”,嚴重影響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孩童可以為花兒的凋謝而傷感,可以為蟲鳥的死亡而掉淚,一切都是那么容易觸動他們稚嫩的心。但隨著年齡漸長,知識閱歷漸豐,易感的心靈慢慢鈍化,漸漸漠視于生命的摧折和夭亡?,F在我們有的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復雜的社會現象,他們在遇到課堂上、書本上沒有的現象時,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應當引起注意的是他們對社會病痛常常表現出冷漠,對身邊的人缺乏應有的關注,對弱勢群體缺乏應有的關心。相比之下,他們對時尚、娛樂新聞、明星的“緋聞”更感興趣。對一些不良現象,他們表現出過度的寬容,對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卻學會了明哲保身。誠然學生人格素質缺陷不能都歸咎于語文教學,但作為中小學生接觸最多最重要的人文學科,語文課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學生人文修養(yǎng)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首先不能回避境界問題,這個境界即真、善、美。面對物欲橫流的現實以及入世后國外崇尚愛默生式的個人主義的強勢文化的沖擊,如何保持內心的真誠和人格的堅挺,如何守住道德底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語文教學在學生人生態(tài)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人格的建樹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語文不僅載負著讓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任務,同時還具有審美、教化功能??v觀初中語文教材,文質兼美的選文本身就浸透著能喚起人們美好情感的因素,尤其是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渲染生命意識和愛心的文章,為我們對學生加強人文關懷提供了較好的工作平臺。
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呢?首先是充分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教化作用來濡染學生。中國文化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親情文化。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為例,該書第五單元所表現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片深情:《散步》一文表現了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風箏》見證兄弟之間的沖突和情義,《羚羊木雕》反映了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代溝”與理解的心路歷程,《金色花》和《荷葉母親》謳歌了神圣無私的母愛,《世說新語》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人的家庭與親情觀念……這些都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教學時要努力營造濃濃的親情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從而注重集體的利益和榮譽,追求與人和諧共處。
其次是結合課文調遣學生所有感官和一切經歷體驗領悟生命意識。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壓力重重,而中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總體上不盡人意,甚至有學生小小年紀就叫嚷“活著真累,沒意思”。有鑒于此,初中語文新教材精選了大量渲染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新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紫藤蘿瀑布》、《蟬》就是談生命意識的??紤]到學生對人生哲理的理解尚有一定難度,教學中要充分調動感官和個人經歷體驗來引導學生肯定并熱愛個體生命。如教學《紫藤蘿瀑布》時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從視覺、聽覺、嗅覺等角度盡情欣賞紫藤蘿的動態(tài)美,充分感受生命的頑強和美好。教學時不局限于教材,可以補充易引起情感共鳴的課外閱讀材料,如教學《蟬》一文時,可補充閱讀《白蝴蝶之戀》。以閱讀此文為契機,適時引導學生重溫過去與小生靈同甘共苦的經歷,把學生潛藏于內心那種善待生靈、與萬物和諧相處的意識激活并加以強化。這樣就有助于理解文中“我”這個成年男人為何會為蝴蝶動情以及“我”救助小生靈時的復雜豐富的情感世界。從而使學生在不經意中獲得一種新的情感體驗——執(zhí)著追求“美”和“善”,關注摯愛一切生命存在。
其三是教學中要堅持情感熏陶。教書必須育人,而育人則必須先從培養(yǎng)美好情感入手。因為情感是人性的集中體現,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情感培養(yǎng)不是依靠簡單說理,而是依靠人類情感的傳遞。馬克思說:“既然人是從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經驗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識、感覺等等,那就必須這樣安排周圍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認識和領會真正符合人性的東西?!苯裉斓纳倌陜和谥R與人世方面趨于早熟,但同時他們的心靈正受到功利主義浸染,導致出現童心不童、少年老成乃至喪失誠信的現象。童心的特點是善用情感與想象、自由與浪漫的方式感悟生活,據此語文教學更要少說教多熏陶。新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名篇,其中蘊含著人類種種美好的情感,比較適合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可使學生能真正從中“認識和領會真正符合人性的東西”。蕭乾說過:“善的宣傳,倘若是文藝的,就必須是先是美的?!币磺蟹险嫔泼赖睦硐刖辰缍紩馔就瑲w,通往藝術的境界。因而在教學中盡量淡化功利色彩及繁瑣的技巧訓練,不再單從階級、政治、社會的層面來詮釋作品,而要以審美的方式來熏陶感化學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想境界。如教學《錢塘湖春行》、《過故人莊》、《如夢令》等古詩詞時,可借助多媒體并通過想象來欣賞詩中帶有詩人強烈主觀色彩的生動形象,反復吟詠體會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如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要引導學生感受杜甫在風雨屋漏長夜無眠時唱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啟發(fā)學生明白如果出于個人功利目的而去奮斗是狹隘的。像這樣帶有鮮明形象性和濃厚情感性的人文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總之,語文老師要打造高效課堂,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教學要達到“剔除浮華,去偽存真”之境界。執(zhí)教者自身要充滿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只有把自己的一腔激情灑向學生,讓語文課充分閃現人文光輝,讓孩子的心靈綠洲郁郁蔥蔥,才能真正達到教文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顏單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