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的思品教學中,較常見的一種現象是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容易傾向于將自己的關注焦點投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上,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關注。學生在未進入學習狀態(tài)下的課堂教學便成了老師的獨角戲,導致學生被動參與甚至拒絕參與,這不僅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而且還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那么怎樣幫助學生進入良好的思品課堂學習狀態(tài)呢?本人從有關的心理學知識中獲得了一些啟發(fā),并進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營造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讓學生愿意學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在影響學習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情緒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較為明顯的促進或抑制作用,其中正向情緒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潛力的發(fā)揮。早在1948年,布盧姆就提出了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情緒具有感染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情緒狀態(tài)會影響和感染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的情緒狀態(tài),教師起到主導作用。在教學開始前,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帶上微笑以飽滿的熱情走上講臺,以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給學生以示范和感染。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有意識地進行“情緒調劑”,與學生分享一個笑話,一個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開心的事情,這不僅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學教學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心情愉快,不僅更愿意學,而且學生的反應更敏捷,思維也更活躍。同時,我也深切地體會到保持良好的心情授課,教學語言就會更富于感情色彩,更有感染力,課堂教學就生動有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對知識對學習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老師的態(tài)度?!睂W生往往會因為喜歡這門學科的老師進而喜歡這門學科,要讓學生很好地接受你的知識,就必須先讓學生接受你這個老師本身。那種板著面孔布道或者是保持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的教學方式,學生必然會情緒壓抑、煩悶,久而久之便會對老師進而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在思品教學實踐中,有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學生的課堂違紀行為,作為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機智靈活、不動聲色加以處理,如一個手勢、一個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提醒,從而持久連貫地保持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的情緒狀態(tài),若是教師因為課堂上個別學生的小動作或不注意聽講而中斷教學進行嚴厲的批評訓斥,這樣不僅影響了教師本人的授課心情,也破壞了整個班級課堂學習的情緒場。
二、維持良好的注意狀態(tài),讓學生堅持學
在學習狀態(tài)中,注意是影響學習的重要認知特征,是學習狀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響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心理特征。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總會發(fā)現有些學生在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課經常走神,出現注意的分散狀態(tài),這種“不在狀態(tài)”下的學習狀態(tài)必然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心理學的知識使我們知道,注意是有起伏性的,所以注意力集中的狀態(tài)不可能保持很長時間。當外界刺激作用過久,超過大腦皮層細胞能力的極限時,大腦皮層就進入抑制狀態(tài)而主動停止工作。因此要維持良好的注意狀態(tài),需要去調節(jié)大腦的興奮度,避免長時間的單調刺激。注意是一種意識狀態(tài),平時我們所說的注意,其實是“注意聽”、“注意看”、“注意想”等的省略。思品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啟發(fā)式,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如請學生想一想、做一做、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耳、動眼、動口的過程中參與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來。另外,學生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tài),有些并不是因疲勞而引起的,很可能是因為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或對學習反感等而形成的抑制性條件反射,如死板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繼續(xù)學習的動力。為此,我將平時有心收集的漫畫、圖片、故事、視頻、謎語、歌曲等,巧妙地運用到思品課堂教學中去,力爭讓學生覺得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異性,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波瀾,增強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
三、激發(fā)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學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一個有很強的學習動機的學生絕對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心理學中的“期待效應”給我們的教學很多啟發(fā)。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笔逻^半年,羅森塔爾再次來到該校,發(fā)現這18名學生的確表現超常。這一心理學現象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捌诖边\用到我們的思品教學中,就是要求老師表達對學生的美好期待,并通過積極誘導調動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就會朝著教師期待的方向不斷發(fā)展進步。例如:面對后進生,如果老師不停地強調孩子身上的缺點,并相信只有把孩子的缺點指出來才能使孩子獲得幫助和改變,在這樣一種教育思想的引導下,就難免會對孩子使用諸如“太差勁”、“不可救藥”等消極詞語,而這樣的負信息只會強化孩子的不足和缺點,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在學習面前變得煩躁焦慮和消極被動。在思品教學中,我重視“分層教學”,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設取得成功的機會和階梯,充分肯定學生的表現,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我也會用心去發(fā)現隱藏在孩子缺點與不足背后的那些也許被大家所疏忽的閃光點,如一次專心的聽講、一次大膽的舉手、一次有見地發(fā)言等等。通過給孩子傳遞諸如“你能行”、“你可以做到”等正信息,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潛能,孩子就會朝著我們所期待的方向不斷進步,從而改善其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無助狀態(tài),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四、對學習結果的及時反饋,讓學生熱情地學
心理學家羅西與亨利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就測驗。主試對第一組學習的結果每天都告訴學生,對第二組學生只是每周告訴他們一次,而對第三組,則一次也不告訴。如此進行了8周教學。然后改變做法,第一組與第三組對調,第二組不變,也同樣進行了8周教學。結果除第二組穩(wěn)步地前進,繼續(xù)有常態(tài)的進度外,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情況大為轉變:即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的成績則突然上升。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反饋效應”?!胺答佇闭f明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是即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大。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必須避免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的學習方式。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的結果得不到及時的反饋,他們在學習中就會處于茫然的狀態(tài),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在思品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課堂發(fā)言的精準點評,重視在學生作業(yè)或試卷上所作的反饋性評語,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展開多種形式競爭等做法,都將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學習結果的及時了解,并促進他們認真總結自己在學習上存在的優(yōu)缺點,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從而不斷提高思品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習熱情。
總之,學習狀態(tài)是一個亟待挖掘的教育“富礦”。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把學生引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值得我們給予高度的重視。我相信在學習狀態(tài)上投入一分的努力,必將獲得十分的回報!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開發(fā)區(qū)農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