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農(nóng)村初中學生怕文言文的原因進行了探究,并從“競賽式預習、互動式課堂、演練式復習”等方面進行了更新觀念、改變模式的實踐,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
【關鍵詞】觀念;模式;文言文;效率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最豐厚的載體,學生學習文言文,事實上也就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最直接的傳承。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繼承先賢的優(yōu)秀精神文化,鍛煉創(chuàng)造性的思辨和表達能力。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育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guī)范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培養(yǎng)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提高辨別能力的基礎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一、“望、聞、問、切”,捕捉脈象,找準病因
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人教版教材共編排有45篇文言詩文,其中有35篇是精讀篇目。在這里,既有泰山的壯美,也有世外桃源的寧靜;有小石潭的悄愴幽邃,有洞庭湖的浩浩湯湯;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有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報國立功之豪邁氣概,有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國破家亡之悲愁;有木蘭替父從軍“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的傳奇,更有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執(zhí)著……每一課都令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獨特的美,這些傾注了無數(shù)古人心血的詩篇佳作,膾炙人口,傳唱千古,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但是放眼我們現(xiàn)在的文言文教學,講,讀,背仍然是教學的主要手段,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無法凸顯,記誦的負擔又過重,學生要是不害怕學文言文才怪。而這樣一來,不要說對文化經(jīng)典精髓的汲取了,長久下去,甚至還會影響到他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帶著這些困惑和強烈的求解欲望,開學初,我就在所任教的兩個八年級班上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問卷調(diào)查。在統(tǒng)計調(diào)查表的反饋意見中,85%以上的學生認為文言文很難,一點兒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而學習文言文的困難則突出表現(xiàn)在:理解難:經(jīng)常是看著看著就看不懂了,覺得迷迷糊糊的不知所云;背誦難:文章拗口,背著背著就不知道背到哪了,嘴巴都要抽筋了;教法單調(diào):老師除了教我們讀就是讓我們抄記譯文,上課氛圍不好,經(jīng)常有“上課上著上著我就睡著了”的感覺。
簡單的調(diào)查,卻能發(fā)現(xiàn)深刻的問題:我們沿襲的文言文教學觀念陳舊、模式老化。這些問題必須加以改變,否則,文言文教學勢必會窮途末路。
二、更新觀念,改變模式,提高效率
要提高農(nóng)村初中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效率,就要更新觀念,改變模式,創(chuàng)新方法。下面是筆者一年來的教學實踐:
1.“競賽式”預習
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質(zhì)量的高低。針對絕大部分同學由于缺乏主動預習的習慣,所以他們在課堂學習時看不懂課文,常感到學習吃力,甚至連老師講到哪兒了都不知道的情況以及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和表現(xiàn)欲這一年齡特點,我把競爭的觀念帶進了我的課堂,在課前我采用全體學生劃分合作學習小組采取競賽的形式布置預習。通過多種形式的小組競賽,他們懂得了“爭一爭就能行,拼一拼就能贏”、“有才還需現(xiàn)”的道理。
以《桃花源記》一文為例,我在課前先準備好了兩組題目,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上課的時候由我來主持,學生組成的六個學習小組進行小組討論競賽。第一輪為必答題,都是一些基礎知識題,如作者的介紹(名、字、號)、題意、課本下方注釋里出現(xiàn)過的字、詞、句的解釋等,基本上是提前閱讀過課文就可以找到答案的。要求每個小組依次答題,答對加1分;如果答錯倒扣1分,并把該必答題轉(zhuǎn)作為搶答題,將答題的機會讓給別的小組。學生在榮譽的驅(qū)動下,課前往往會主動去預習課文,上課時輪到答題的小組代表都能專心而又快速地作將答案告訴大家。緊張而激烈的必答題競賽結(jié)束之后,再進入更激烈的新一輪競賽——小組搶答。這類題目難度稍微有些增大,學生必須在通讀全文并了解全文的大意的基礎上并經(jīng)過小組內(nèi)部討論方可得出結(jié)論。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shù)臅r候提醒學生要認真聽、仔細想、深入分析。對于回答正確者,提醒全班同學對該同學優(yōu)異的表現(xiàn)報以熱烈的掌聲,并進行適當點評,指出不足、表揚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小組競賽結(jié)束之后,計算兩輪競賽的總分,評出最高分一、二組,宣布優(yōu)勝者,給予口頭表揚并在“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競技表”的欄目上,分別貼上小紅旗,在階段性考評(期中、期末考試總結(jié))中予以嘉獎。
在進行“競賽式”預習環(huán)節(jié)時,課前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課文有較充分的預習,我往往是提前一個星期告訴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經(jīng)過反復的實踐、修改、磨合,現(xiàn)在學生非常喜歡這種“競賽式”的預習。他們覺得這種形式的預習既有趣又刺激,這種形式的預習既是一種個體的主動學習,也是一種個體與個體的互動學習,更是一種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交錯學習方式。他們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在親歷的學習生活中體驗到情緒愉悅,求知的滿足感和學習的成功感,使預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個體內(nèi)在需要和追求,比較快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2.“互動式”課堂
學生以課前劃分的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和小組之間相互提問、質(zhì)疑、總結(jié),以此來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課堂流程如下:
⑴上課前1~2天召集各合作學習小組的組長,和他們一起先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把文章劃分成若干部分,一組挑選一部分內(nèi)容;
⑵上課前1天,由合作學習小組的小組長召集本小組成員閱讀指定部分文章,并提出若干問題,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調(diào)整、整合題目,然后落實、明確成文字;
⑶課堂實踐環(huán)節(jié)。先由一名學習小組組長公布本組提出的問題,其他各學習小組內(nèi)部討論協(xié)商,本小組推舉一名答題人;再由出題組隨意指定某小組回答;然后由出題組討論給出的答案并評價打分;最后各組質(zhì)疑,由出題組或老師答疑,最后計算各小組得分,對優(yōu)勝組予以表揚、點評、鼓勵。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每一個學生都在自主地有目的地學習,即用出題、答題的過程促使他們自覺地去鉆研課文,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一般來說,由學生自己出的題目都能由學生自己回答出來,這又充分顯示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并且在課堂上將講授與練習結(jié)合在一起,反饋及時有效,課堂效率高,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站在講臺上指點江山的成就感,它能夠較好地解決學習文言文時文章較長、容易疲憊的問題。
比如說,我在上《岳陽樓記》這一課時,讓各學習小組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通過反復誦讀領略到范仲淹老先生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在上《大道之行也》這篇課文時,采用了各學習小組之間相互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話談談自己的理解。課堂上各學習小組內(nèi)部積極討論、各合作學習小組之間相互提問、答題、質(zhì)疑,那氣氛是相當?shù)臒崃?。課堂到了這個狀態(tài),我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醒他們“小聲點,不要影響其他班級上課”。
在互動式學習課堂上,學生分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也會發(fā)生一些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實施有效的監(jiān)控和指導:
跑偏。當各學習小組在開展討論時,當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后,有時討論的問題或者角度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比如說我在上《大道之行也》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討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為什么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我注意到有個別學生馬上聯(lián)想到了當前社會上的某些陰暗面,大談自己當了官以后會怎么樣。這時我馬上提醒他,對他的思路進行引導,把他們的思緒引導到討論的主題上來。
冷場。在互動式學習的初期,可能有的小組長不懂得如何去組織協(xié)調(diào)小組成員開展學習,也可能是小組成員與成員之間還存在陌生感,不能相互配合。因此,當教師拋出一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時,他們往往是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覷,出現(xiàn)“鴉雀無聲”的尷尬局面。這時,教師要避免急躁心理,冷靜地分析導致課堂冷場的具體原因,并且再次設計一系列相關輔助問題幫助學生思考,同時在課余還應該指導小組成員如何向同伴提問,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哪怕是錯誤的想法,同時還要告訴全體學生,作為學習小組的成員,要學會傾聽他人的發(fā)言等等。當然還要制定基本規(guī)則,比如說在討論前,各學習小組的成員要先獨立思考,先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讀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到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有話可說了。
依賴。在互動學習的過程當中,有時有的學生會因為學習能力不夠或者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會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而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在課堂上,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應當指導組長根據(jù)本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能力的高低分配學習任務,讓他們明確個人責任,引導他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本合作學習小組貢獻一份力量。同時還可以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他在合作學習中去幫助同伴。
消極。在互動學習的課堂上,我曾發(fā)現(xiàn)存在有這幾種類型的消極學生:灰心喪氣的學生,無人問津的學生,冷眼旁觀的學生,炫耀聰明的學生。教師對這幾種類型的學生應予以特別的關注,指導他們?nèi)绾螀⑴c學習,如何做好學習小組分配的角色,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撐,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在學習小組中與同伴合作。在合作時讓各小組成員自由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如有不同的意見,可進行爭論,并且推薦說得好的或大有進步的同學代表小組發(fā)言,避免造成只有個別優(yōu)生發(fā)言的局面,盡量讓所有的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3.“演練式”復習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努力讓學生全員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之中,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一篇課文,不是講過就算了,而是要通過反復的誦讀、多種形式的翻譯、各個角度的質(zhì)疑、學生之間以及學習小組之間相互地評析、老師對文章和課堂的小結(jié)、課文之外的遷移訓練等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的演練,才能有效地鞏固、遷移所學知識。在這里所說的演練不再是以往那種由老師布置、學生去完成的那種練習,而是由學生自己編寫的練習。上完一篇新課文或者學習完成一個單元后,一般來說,老師要歸納復習知識點,這個環(huán)節(jié)就完全可以讓學生自主來完成。比如說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形成一份試卷。形式有兩種:
⑴自由式
各學習小組的每一位同學都根據(jù)自己學習課文后的認識、體驗,自行確定復習題一共分為幾種題型,整張試卷有幾道大題,各包括幾道小題。知識的覆蓋面,題量大小,分數(shù)分配全由自己確定。
⑵規(guī)定式
老師按七個類型(文學常識、通假字和古今異義字、實詞、虛詞、翻譯、默寫、文章理解)的知識點歸納給學生。然后分小組落實,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復習指定內(nèi)容(一課書或者一個單元),并由小組成員共同歸納整理,出一份綜合練習試卷;再由老師收集各學習小組出的試卷,進行整理、歸納、去粗存精,整合成一份高質(zhì)量的綜合試題,試卷上出現(xiàn)的每個題目都附上命題者的小組、命題者的姓名,以增強他們的榮譽感,然后安排時間進行測試。
這種檢測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出題學生答的方式,避免了以往只要考試就是學生厭煩教師罵的后果,使教學效果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好勝心被充分調(diào)動,都想把別人考倒,以此來證實自己學得扎實,比別人厲害。而在準備試卷的過程當中,他們又通過翻閱筆記,查資料,問老師等途徑對所學知識進行了又一輪的復習和鞏固。不但學習“更上一層樓”,而且學生由以往的被動應考到現(xiàn)在的主動備考,他們充分體驗到了自己就是學習的中心,享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從而也達到了讓學生自己思考與學習的目的。
在考試結(jié)束之后,老師再組織各學習小組相互之間交換試卷進行批改,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擬定出多種評分標準。打破過去的那種“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格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說在學生出的試卷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樣一個問題:“說一說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怎樣的?”在評分時,只要學生的回答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除了在按標準分給分之外,還可以酌情再加3~5分的特色分。在批改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答案有疑問的地方,還可以通過學習小組相互之間合作討論交流解決。最后選出總平均分最高的學習小組一到兩個。在批改試卷的過程中,他們對學過的知識又做了一次強化訓練,既是學生又是老師,對試卷的批改、分數(shù)的高低錙銖必較,一絲不茍,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自己的水平。這種學習形式,既讓成績比較優(yōu)異的同學感到自己的學習還不夠全面,也讓各學習小組中的一部分后進生學感到來自于本小組的壓力。這樣每天都有來自各個層面的督促和幫助,學生們在學習小組中能夠感覺到來自小集體的溫暖,找到歸屬感后的學習勁頭更高了,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合作和競爭。這樣既有利于強化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又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
一年的教學實踐,成敗得失、是非功過,學生能接受我現(xiàn)在這樣的教學模式嗎?我始終心懷忐忑。為此,在學期臨近結(jié)束時,再次對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
在針對我所任教的八年級兩個班的63名同學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
1.52名同學覺得文言文學習不再難,占82.5%;54名同學喜歡學習文言文,占85.7%;60名同學喜歡上了現(xiàn)在這樣的文言文課堂,占95.2%。
2.很多同學都認為這樣的課堂模式應該推廣到其它課文的學習上去,都覺得對自己的語文學習有很大幫助,套用一句廣告詞就是“爸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So Easy!”
學生的滿意僅僅是開始,最終對他們測評的還需要有一份標準化的考試卷,為此,我在學期結(jié)束時委托其他年級的同學科的老師幫我擬了一份文言文檢測模擬試卷,采用中考題型,八年級難度,對現(xiàn)任教的兩個班進行了一次檢測,并統(tǒng)計如下:
文言文教學檢測統(tǒng)計表
總之“教有法而無定法”,以上所述只是我平時文言文教學的一些實踐。只要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能夠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教學中大膽嘗試。有一句話說的好,“教師給學生一塊藍天,學生就能自由的飛翔”。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中采用“競賽式預習、互動式課堂、演練式復習”是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教學規(guī)律的,是利大于弊的,是效果顯著的。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新世紀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3]張鴻苓:語文教育學[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版.
[4]《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5]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
[6]《知識集錦·語文》.吉林攝影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7]《文科愛好者》2007年第12期成都教育學院《文科愛好者》雜志社2007年6月出版
[8]《初中文言文譯注及賞析》長春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作者單位:浙江省淳安縣里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