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文學對青少年的影響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起普遍關注,以路金波打造的“青春夢工廠”為代表模式創(chuàng)作的青春文學在中學生中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從觀展/表演框架出發(fā),結合拉康鏡像理論中自我建構理論分析青春文學對青少年的影響。
關鍵詞:觀展/表演理論;拉康;景象理論;自我建構
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得到了飛速發(fā)展,文學也隨之發(fā)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尤為醒目的是“青春文學”的崛起。本文試運用傳播學受眾研究領域中的“觀展/表演”研究框架,結合拉康鏡像理論中自我建構內容闡釋青春文學對中學生群體的影響。
一、受眾研究的新傳統(tǒng)——觀展/表演范式簡介
面對巨變的的媒介景象、日益復雜的受眾行為,傳統(tǒng)的受眾研究模式即繼霍爾提出的制碼∕解碼模式已經(jīng)不足以解釋當代受眾的行為。英國學者Abercrombie與Longhurst在1998年提出了觀展/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簡稱SPP),他們不只將受眾視為社會建構的產(chǎn)物,將消費與認同的觀點納入受眾研究,重視受眾的媒介消費行為所展現(xiàn)的自我形象的搜尋與建構。
二、 青春文學的產(chǎn)生及其特征——以路金波“青春夢工廠”為例
“青春文學,是以青春為主題的,內容涉及有關青春的友誼和愛情,也可以從青春的角度切入對人世,對時空的思考?!雹傩率兰o青春文學的崛起,緣起于1999年《萌芽》雜志社聯(lián)合北京大學等國內七所著名高校發(fā)起的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隨后,在民營書商的推動下青春文學開始在走紅,經(jīng)歷了叛逆期、感傷期、多元化時期和模式化時期。現(xiàn)在,青春文學正處于模式化創(chuàng)作時期,本文就模式化時期以路金波團隊打造的“為例”重點分析。
“青春夢工廠”中的“工廠”就顯示了路金波團隊的特色,他把青春文學放在工廠,那么青春文學的創(chuàng)作就類似一般工廠中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從生產(chǎn)加工的流水線操作到產(chǎn)品銷售的市場化運作,這個過程和傳統(tǒng)的出版業(yè)大相徑庭,因此有人說“青春夢工廠”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褻瀆,青春文學不屬于文學的范疇。但是,從另一方面說,“青春夢工廠”符合了市場的邏輯,也迎合廣大青年的需求。
三、 青春文學的媒介滲透
“媒介滲透”是指媒介以技術上的優(yōu)勢無所不在的占領人們的時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并且影響到人們的生活。青春文學以書的形式進入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它雖沒有電視媒體聲像俱在的穿透力,但是由于中學生長期在校園接觸電視媒體的難度和圖書攜帶的方便性,青春文學對中學生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如:2006年,路金波團隊“榕樹文化”總共出版了150種書,銷售1000萬冊,碼洋2億多,平均每本銷量6萬到10萬本。其中以200萬元高價簽下安妮寶貝的《蓮花》,單本53萬冊(被新浪評選為年度最佳虛構圖書),郭妮系列出版14本書累計380萬冊,版權輸出6個國家地區(qū),成為“中國奇跡”。②青春文學大量的市場碼洋就是青春文學巨大影響力的表現(xiàn)。
另外,青春文學以圖書的形式呈現(xiàn)相比電視媒體線性播發(fā)的特點更具儲存的優(yōu)勢,一方面,圖書可供受眾多次翻閱;另一方面圖書作為“冷媒介”可以給受眾帶來更多的思考,加強了圖書影響讀者的深度。
四、 青春文學對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影響——文學意象下的消費文化
青春文學作為一種文化食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通過有意無意地文學意象的傳播影響著讀者日常生活。如《夢里花落知多少》是路金波團隊打造的一本暢銷書,翻閱此書,書中無不透露著奢靡之風,展現(xiàn)著消費文化。書中的主人公,動不動就是“血洗燕莎、賽特”,“飛禽走獸的食材”“名車、豪宅的生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書中主人公的生活中,主人公還經(jīng)常以語言諷刺低層次的消費方式,這些意象和語言無疑不向讀者傳輸了一種不切大部分中學生生活實際卻又令大部分中學生向往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青春文學通過植入廣告的方式宣傳了某種消費理念,并影響了中學生的消費觀。
這種內容的產(chǎn)生,一是由于“寫作源于生活”,說明消費社會正在逐步成為社會現(xiàn)實,人們不管在消費方式還是消費內容上都受到消費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寫作高于現(xiàn)實”,作者通過塑造一些“奢靡”的意向來引起讀者的興起,滿足讀者的需求。讀者這種需求的滿足促使作者創(chuàng)作更多類似的作品,而作者類似的創(chuàng)作有刺激了讀者的需求。久而久之,這些需求會沖出讀者頭腦世界,不如讀者的現(xiàn)實世界,擴大消費文化的影響。
五、中學生受眾的心理特征與青春小說特質的契合
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或文字晦澀難懂、或內容刻板深奧,不能很好地吸引中學生,青春文學以中學生易懂、易接受的語音,以中學生身邊或者符合中學生預期的題材為內容吸引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說這是中學生文化消費中的“大眾消費品”,它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識,卻又可以擁有足夠的吸引力。
青春文學反映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迷惘,初涉社會的緊張、焦慮,莫名其妙的沖動、叛逆,以及對故鄉(xiāng)或親情友情的牽掛、眷戀等,如韓寒的作品主要表達青春期的反叛,郭敬明則刻畫出成長過程中特有的憂郁和感傷。這些有著細致心理描寫以及個人情感體會的作品展現(xiàn)了年輕一代的言說和感受方式,深深吸引正在成長過程中并逐漸形成自我獨特視野的中學生。
另外,青春文學與中學生審美觀與審美特征相契合。面對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工作和學習環(huán)境,青春文學的話語簡單易懂,同時又不失美感,使他們在閱讀時感到輕松、愉快。因此,青春文學得到中學生的青睞。
六、在商業(yè)利益的驅動下迷失個性
文學界之所以有很多人不同意青春文學屬于文學的范疇,是因為青春文學模式化的生產(chǎn)帶來了負面利益。在青春文學風行之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背后的商業(yè)驅動力?!扒啻何膶W”作為中學生的精神食糧,卻是商業(yè)化操作的模式下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難免類似甚至出現(xiàn)媚俗、低俗的問題。類型化的內容、模式化的操作不免帶來中學生讀者的跟風與模仿,作品思想的缺失與雷同會導致中學生讀者個性的丟失。
當然青春文學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青春文學在“90后”青少年中流行,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滿足他們人生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需要。文學評論家白燁曾指出“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一直缺少以即將成年和剛剛成年的青春男女讀者為對象的作品創(chuàng)作,除了成人文學,就是針對低齡少兒的兒童文學,這使得已走出兒童階段的為數(shù)眾多的青年學生讀者,基本沒有適合他們的需要與口味的作品。③
為此,我們既要看到青春文學存在的價值,又要看到青春文學存在的問題,合理的解決青春文學帶來的問題,引導青春文學健康地發(fā)展。(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注釋:
①胡婧:《青春小說:新唱一首老歌》,中國圖書商報,2001-11-29
②吳欣欣:《路金波式營銷和暢銷青春文學》,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③白燁:《一份調查問卷引發(fā)的思考》[J],<南方文壇》,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