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用能力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在21世紀的外語教學研究中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本文從語用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和可教性入手,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語用知識 語用課堂教學 顯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128-01
2007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在教學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擬從語用教學的必要性和語用的可教性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我國外語課堂語用教學有所啟發(fā)。
1 語用教學的必要性
1.1 語用知識性質
Leech(1983)將語用學分為語用語言學和社會語用學。語用知識相應地分為語用語言知識和社會語用知識(Thomas,1983)。
前者是表達交際行為和人際關系意義時所提供的語言資源,后者指的是言語者對交際行動理解和表現(xiàn)的社會感知。這些知識不像詞匯、語法或者句法那樣是顯性的、具體的,而是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才能反映出來的。所以,KasperRose(2002:237)指出“語用功能知識及其相關語境因素對于學習者來說是隱性的。即便長期處于目的語語境中,學習者也很難注意到它們”。因此,語用知識的固有屬性使得進行課堂語用教學成為必然。
1.2 語用教與學的現(xiàn)狀
當今大學英語教學更多的是作為一門知識性的學科來教授和學習的。長期以來,課堂上教師講授的重點一直停留在語言知識上,比如詞匯與語法,而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注意較少。這樣的教學模式造成了我國英語學習者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不高,滯后于語言能力的現(xiàn)狀。筆者曾在2005年至2006年進行了一次為期一年的個案跟蹤研究。三個受試分別為學習英語兩年時間的一名小學生,學習英語七年的一名大學生以及一名學習英語十二年的碩士研究生。結果發(fā)現(xiàn)三名受試的語用能力沒有顯著差異并且在一年內沒有明顯的發(fā)展趨勢。
2 語用的可教性
2.1 理論基礎
Rose和Kasper(2002)認為:雖然有些語用知識很難教,但很多目的語語用特征是可教的,如語篇策略、語用日常用語、言語行為以及語用理解等。不僅語用語言知識是可教的,而且社交語用知識也是可教的。
2.2 調查結果
國內的有關語用能力習得研究大多還處于描述性階段,缺少實證研究的定量分析。張洋(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對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姜占好、陶源、周保國(2011)通過文獻回顧把課堂語用教學方法概括為隱性及顯性兩大類別。劉燕(2011)的研究正是用這兩種方法課堂干預學習者語用學習,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在語用意識方面還是語用得體性方面,顯性語用教學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隱性教學。
3 對教學的啟示
基于以上對語用教學必要性和可教性的探討,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語用教學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根據(jù)教學心得和相關研究,本人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3.1 教師
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語用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第一,教師應當增強自身的語用意識,多學習語用學理論,利用各種資源豐富自己的語用知識;第二,教師應注意從教材內容中尋找語用知識,并且從課外收集真實的語用材料,比如網(wǎng)絡和影視資料,新聞和報紙雜志資料,盡可能在課堂上設置較為真實的語境,給學生提供交際過程中的真實感;第三,應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適當?shù)卣{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使學生既學到語言知識,又學會知識的應用,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3.2 教學方法
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盡管可以通過英漢語用的相同點獲得一定的英語語用知識,但教學干預才是更重要的語用知識獲得途徑,特別是對于少有機會處于真實英語語境的中國學生,課堂語用教學是學生主動獲取英語語用知識的主要手段。
3.2.1 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
相對于目的語中其他語言知識,如語法、詞匯知識的顯性特征,語用知識具有隱形的特征,這就要求課堂上的語用教學應更多地采取明示的顯性的教學手段,不僅要告訴學生“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要告訴學生“為什么的問題”。通過提高意識、注意假設、輸出假說等一系列教學手段,使學習者在有效的課堂活動中內化語用知識。
3.2.2 文化因素
在語用知識學習中,教師和學習者都應充分意識到母語及目標語的文化差異。只有了解了文化的相似與不同之處,才能有意識地利用語言知識達到有效語用溝通的目的,從而避免因為文化的負遷移造成的語用使用失敗。比如,很多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否認對方給予自己的稱贊,中國人認為謙虛是美德;而西方人則會大方接受稱贊。如果在英語交際中,英語學習者受到自身母語的影響,對于對方的稱贊連連否認,這只會造成交際的不成功。
4 結語
語用教學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和英語學習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有更多的語用研究愛好者對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語用教學、編寫有效的外語課教學大綱和材料,以及如何測試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Kasper,G. Rose,K.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2002.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itcs[M].London:Longman,1983.
[3]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4]姜占好,陶源,周保國.國外課堂語用教學研究三十年[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2):93-96.
[5]劉燕.語用教學對大學生語用能力發(fā)展的長效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1(12):184-186.
[6]張洋.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5):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