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化學新課程立足于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設置了大量的探究課題,使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從而達到使人人都了解化學,化學科學知識能夠在全民中得到普及。這就要求在化學教學中必須更新教學觀念,一改以往的化學課程過分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以及運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這就讓教育工作者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
關鍵詞:新課程 個性發(fā)展 科學素養(yǎng) 教學觀念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121-01
全新的教育理念:力圖把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把打基礎與搞課題研究結合起來:主張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以提高自學能力為本位,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為核心,允許多樣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面對新的教育觀念,教師僅滿足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觀念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教師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由教書匠向“專家學者型”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基于以上認識,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化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1 營造情感氛圍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這就要求教師應將情感寓于教學。如果教師講課伊始,表情或冷臉,或木然,或呆板,或隨意;服裝不整,講話乏力,如此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激情?反之,若教師一上講臺,面帶微笑,充滿激情、信心百倍,衣著得體,言語鏗鏘,勢必能使學生為之一振,先聲奪人。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都能從儀態(tài),儀表上嚴格要求自己,充滿熱情的講課,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到教學中,注重學生課堂的感情變化,使課堂變得有生命的靈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
2 增加信息容量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化學教師既是一專多能的“通才”,又是多能一專的“專才”,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滲透一些科學史、哲學、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能夠聯(lián)系生活生產(chǎn)的實際來學習化學。不僅如此,一位好的化學教師還應時刻關注當前高科技領域內本專業(yè)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新成果,力爭將教學與科技接軌,使學生的視野與思維得以開闊。
3 體現(xiàn)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推廣應用,標志著我國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的又一次飛躍。計算機的模擬功能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靜止的內容動態(tài)化,以便于學生獲得準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從而完成理性認識。如物質結構微觀領域的教學,由于其涉及微觀領域,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因此,一直是化學教學中的難點,對于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演示,把肉眼難于觀察的空間分子模型,物質結構模型,價鍵理論及成鍵過程等以其科學直觀的面容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開拓學生的思維,便于理解分析;再如,化學實驗中有的反應速度太快,不易觀察,有的反應速度太慢,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學進度也不允許拉長時間觀察;有的實驗有毒,有的危險性較大,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均能彌補其不足。
4 注重能力培養(yǎng)
首先,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時間緊,只注重理論學習,而忽視了實驗操作,學生的動手能力差,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師演示變?yōu)閷W生演示,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比如,一些氣體的實驗室制法的實驗,學生通過初中的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全能夠動手組裝實驗,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又能使理論知識在操作中加以鞏固。
其次,針對小教專業(yè)培養(yǎng)的是21世紀的小學教師這一職業(yè)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學生的口語表達,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就問題答問題,而應注意語言的流暢性,用詞的準確性以及回答問題的內在邏輯性等。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也可結合一些家庭小實驗,搞一些課前兩分鐘演講活動,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對學生的教學能力也有一定的培養(yǎng)。使學習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實際,能夠極大的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再次,以論題代替部分習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往教材習題的設計,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只是片面地為某一知識點而設計習題,有礙學生思維的開闊,不能夠學以致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設計一部分簡單的論題,如《水體的污染及防治》《土壤PH值的測定》《如何正確選擇飲用水》等,這些問題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關心的事例,又是與化學知識密切相關的事例。學生完成這些論題,僅靠書本中有限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學生必需查找數(shù)據(jù),資料,甚至上網(wǎng),設計和完成實驗,進行社會調查等,這樣就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完成論題的同時,自身的綜合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
最后,注重學生合作,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新教材在學習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學習。許多教材提倡課堂學習活動化、交際化,如把學生分成各種各樣的小組,進行角色表演、游戲、以及陳述、討論、辯論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都會悄無聲息地得到增強,幫助學生形成這些現(xiàn)代社會所必需的素質。
以上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尚有不足之處,懇請指正。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