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與式教學法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本文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回顧三個方面介紹了我校如何開展參與式教學,并結合現(xiàn)狀,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希望師生共同努力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模式 參與式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014-01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1]。而我校教師目前廣泛使用的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方法與之背道而馳。傳統(tǒng)教學法有其優(yōu)點:注重概念、理論的準確性和知識的系統(tǒng)性,在單位時間內(nèi)培養(yǎng)更多的學生,教學功效較好等。但這種其缺點也很突出,一直困擾著教學一線的教師。其缺點主要表現(xiàn)為以“灌、填”為主,抑制了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因而感到知識抽象、枯燥,學到的知識與學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嚴重脫節(jié),對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缺乏有效的辦法和深刻的認識[2]。
中國自20世紀末引入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并首先在健康學、醫(yī)學和MBA(工商管理碩士)等專業(yè)培訓及學歷教學中開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是參與式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是20世紀50年代一些英國社會學專家在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國際援助性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社會學培訓方法,特別強調受訓者的主動參與,認為只有讓當?shù)厝俗畲笙薅鹊貐⑴c到援助項目當中,才能使援助項目取得成功。由于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方法在西方的高等教育機構中逐漸普及[3]。
參與式教學法依據(jù)心理學將人的需求分為外在性需求和內(nèi)在性需求以及根據(jù)弗洛姆的期望理論,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師和學生都置于主體地位上,讓師生雙主體在教與學之間相互參與、相互激勵、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和相互統(tǒng)一,調動了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促進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狀態(tài)。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過增元教授總結了參與式教學法的四個特點:開放式的教學內(nèi)容、提問式的授課方法、無標準答案的習題以及論文形式的考試。結合以上特點和我校實際,在我校實施參與式教學,要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都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即: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回顧。
1 參與式教學法的課前準備
1.1 教師的教學設計
要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重新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首先,要突出重、難點,其他知識點可采取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其次,要充分進行課前準備,豐富教學的內(nèi)容和手段,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后,要設計課堂教學形式,既要豐富,又不能一次運用過多的形式,注意以教學目的為中心,不要分散學生的精力。
1.2 學生的課前預習
預習是學生參與教學的最佳方法和重要手段,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基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會加深對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之學有所獲。
2 參與式教學法的課堂教學
2.1 教學手段
著重于師生的共同參與,可采用隨機提問、PBL教學法、快速反應(頭腦風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游戲、體驗、分享等形式。
2.2 教學內(nèi)容
可以將一些目前未能得到解決的或正在研究中的問題做為教學內(nèi)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思考。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尋找新的解題方法,探討新的解題方案。
2.3 教學過程
注重參與,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動眼、動口、動腦,在學中用,在用中學。這就要求教師要作適當?shù)囊龑?,不能放任自流,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拓展思路、多維度思考問題,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解答,真正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有所收獲。
3 參與式教學法的課后回顧
3.1 總結評價
要形成一個評價體系,除對理論成績的評價外還可加入課堂表現(xiàn)、課后作業(yè)的完成等過程性的評價,也可運用開放式的考核方式來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形成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比如,可以用論文的形式來進行考核,題目可由學生自己出。
3.2 課后練習
在課后可以由教師出一些專業(yè)相關的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做,開拓學生的思路;或者利用因特網(wǎng)的互動功能,讓學生參與討論,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將學生組織成學習小組,針對課堂上未完成的問題繼續(xù)討論。
3.3 繼續(xù)學習
知識的學習是不斷的,要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學習,將視野放至整個社會,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到真實的社會實踐中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去思考,使教學的重點落在學會學習和掌握學習方法上。
4 在我校教學實踐中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尚存的問題
4.1 教學設計與課程設置較為復雜
參與式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了解各相關學科的背景知識,故較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更為復雜,教學設計也更困難,要考慮學科的相互聯(lián)系。這就需要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學生、教學輔助人員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根據(jù)我校實際情況,真正可開展參與式教學的課程相當有限。
4.2 教學組織困難
采用參與式教學法授課的班級人數(shù)不宜太多,以30人左右為宜,便于教師組織參與式教學,也有利于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考核。而我校目前絕大多數(shù)班級的人數(shù)遠遠超過30人,臨床和護理專業(yè)更有多達近200人的班,這使教師面臨著教學組織方面的巨大難題。
4.3 對教師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戰(zhàn)
參與式教學法對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能明確地提出問題,更要時刻認真聆聽,迅速思考,及時反應,正確引導學生討論;還要求教師要能找準時機,進行適當?shù)慕忉尰蛘咛釂枺沟媒處熀蛯W生的思維有效融合,并且要圍繞學生討論進行點評與歸納;更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面、快速反應能力和語言綜合表達能力。這使教師的備課顯得十分重要,要保證備課的時間和質量。
4.4 考核制度要與參與式教學接軌
參與式教學法對成績的評定采用的是多樣化的評定手段,除理論成績外,還要加入過程性的評價或綜合能力的評價。我校目前的考核制度仍以理論成績做為教學效果評定的主要標準,隨著考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希望能盡早與參與式教學法的要求接軌,提高學生對學習的參與度,真正使學生體會到參與式教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69.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新編版[M].4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
[3]陳華.參與式教學法的原理、形式與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