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工作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但是種種原因,高校研究生群體的思想意識依舊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以引導。因此,主體間性的理論完成研究生群體人文素質的提高工作對層層遞進的構建研究生校園文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以此為視角,根據(jù)當前研究生校園文化生活的現(xiàn)實需要,探討主體間性理論在研究生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工作當中的實際價值和應用途徑。
關鍵詞:主體間性 研究生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010-01
1 主體間性理論與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
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工作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全面推進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應用具有十分迫切的需要。研究生校園文化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主體間性理論本身具有的豐富內涵是這種需要產(chǎn)生的背景和內在原因。
1.1 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現(xiàn)狀與內在要求
在黨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之下,我國的高校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廣大研究生在各級團委的指導下形成了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文化氛圍。但由于研究生群體學習工作實踐的特殊性研究生文化生活中也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研究生的學業(yè)和科研壓力相對于本科生較大。相較于本科生而言,更容易形成具有專業(yè)特色的亞文化群體。這種亞文化群體的形成根源于研究生學習和研究工作實踐的差別化。不同專業(yè)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實踐當中存在的特殊性是產(chǎn)生這種差別的基本原因。
其次,在學生社團和學生活動的參與熱情方面,研究生與本科生相比明顯不足。從活動內容和形式來看,研究生與本科生相比并無明顯的提高。其根源在于部分研究生對待學習生活的功利化態(tài)度。研究生的學習動機需要通過更加體現(xiàn)學生個體的實際需要和更加能夠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加以引導。
然后,研究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個性的培養(yǎng)工作有待加強。[2]部分研究生傾向于學習實用技能,對精神文化建設不夠重視。
因此,在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使用更加更加貼近學生學習和工作實際、更能夠實現(xiàn)學生和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互動和更能夠體現(xiàn)學生工作對學生本身的尊重的方式是解決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的內在要求。
1.2 主體間性理論的科學內涵
主體間性理論是由著名哲學家胡塞爾首先提出的。主體間性的內涵是指不同主體相互間的溝通、理解、互動,是一種主動的、雙向的、平等的交流關系。高等教育中的主體間性,是超越了作為主體的教育者與作為客體的受教育者之間單一的二元關系的多極交往模式。[1]
1.3 主體間性理論對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
首先,應用主體間性理論能夠為構建研究生校園文化環(huán)境提供重要的方法。研究生校園文化是研究生的校園生活中的各種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應用主體間性理論能夠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標同學生的既有文化環(huán)境實現(xiàn)融合。應用主體間性理論能夠在特定的學科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基礎之上,實現(xiàn)通過既定的教學理念潛移默化地漸漸影響人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念的目標。
其次,應用主體間性理論構建校園文化體系,不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學習、科研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個人的素質和生活能力。通過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應用,研究生群體能夠更加接受健康文化的影響,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平等交往、互動交流。
2 在工作中應用主體間性理論的策略
2.1 初步形成第一課堂中的互動文化氛圍
主體間性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現(xiàn)不同主體之間的平等互動。這一過程應當同時發(fā)揚不同主體的內在積極性。首先,應當發(fā)揚教師的主體性,優(yōu)秀的教師除具備良好的理論功底外,還應有很強的引導與感染力。其次,應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發(fā)揮主體的內在積極性的基礎之上,在教學過程中應用主體間性理論需要在授課方式引入主客對換機制,使課堂開放化,引導學生圍繞特定問題加以討論,使不同主體之間能夠實現(xiàn)互動和交流。
為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應當努力促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而提升自我、有益身心的各種文化活動形式更是不可缺少的,文體類的活動會在更廣的范圍激起更多人的共鳴,也是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有效傳播形式。
2.2 促進第二課堂中不同觀念溝通和融合
第二課堂作為直接講授過程的補充,更加能夠實現(xiàn)不同觀念的溝通和融合,成為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的特長和內在潛力,促進不同專業(yè)、層次的學生群體相互交流的平臺。充分重視研究生的第二課堂建設,更有助于良好文化氛圍的形成,對其未來成長和發(fā)展也更加有益。
在第二課堂中,需要完成兩類文化溝通和融合工作。首先,應當促進不同專業(yè)之間的溝通和交融。在直接教學活動之外,教師應當引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交流,了解本專業(yè)以外的知識和思想。其次,應當促進專業(yè)文化與社會實際的接軌。人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的總和,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社會化。教師們如果主動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學生們更會主動尋求實習機會,交流實習經(jīng)驗。在目前就業(yè)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學生們主動地去尋找專業(yè)與社會結合點能夠為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使用主體間性理論應當以提高研究生的個人素質為落腳點
首先,在黨團工作中應當應用主體間性理論,使用互動和溝通等手段進行優(yōu)良道德風尚的宣揚,特別是要加強對學生道德模范典型的樹立和文明禮儀水平的提升。應當要求每個學生黨員嚴格要求自己,用行動將黨的路線方針和先進文化傳播到學生當中。應用主體間性理論的關鍵就在于充分發(fā)揮團委同廣大學生關系緊密的優(yōu)勢。每個學生工作者應該主動思考和不斷實踐這樣的思想。學生工作者應主動地與同學們溝通,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深入學生心靈的活動,去激發(fā)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在自然愉悅的氛圍中提升個人修養(yǎng)。
其次,主體間性理論的應用應當注重對學生非專業(yè)特長的發(fā)展。發(fā)展其非專業(yè)特長不但有助于提高其能力與自信心,還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教師和學生工作者應該是學生生活中的正面的引導者,應該尊重他們的意愿,主動關心了解他們,盡力助他們成為熱愛生活、會生活的人。通過溝通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互動過程使學生能夠實踐這一理念,通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使學生能夠真正產(chǎn)生對生活充滿信心的態(tài)度和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宮麗艷.論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7-19.
[2]樓玲娣,陳沖.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現(xiàn)狀調研[J].新西部,2009(7):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