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九一八事變后,兒童們通過《大公報·兒童》??l(fā)表自己的言論,并對事變原因進行思考,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抵制日貨、教育救國、團結一致和救亡宣傳等一系列救國主張。
關鍵詞:兒童;九一八事變;對日反應
作者簡介:吉鎧東(1986-),男,廣西貴港人,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中圖分類號]:K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2--02
1931年,突如其來的九一八事變加重了中國的苦難。日軍瘋狂的侵略行徑遭到國人的強烈譴責,如何挽救國難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重大問題,作為國家的未來——兒童們又是怎樣看待日本的侵略行為的?他們心中的救國策略又是如何的?本文以《大公報》的兒童??癁橹行?,通過解析兒童來信,探討事變后兒童的對日反應。
一、對事變原因的思考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的野蠻行徑很快激起民眾的反抗情緒,也促使人們思考日本為何發(fā)動事變。從《兒童》??峡?,小朋友們對事變原因的思考有如下幾點:
(一)國家貧弱,國內戰(zhàn)亂不斷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雖形式上完成了統(tǒng)一,但蔣、馮、閻、桂之間的爭斗從未停止。尤其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zhàn),更是尸橫遍野。一位十四歲大的小朋友感慨:“我國連年干戈不息,內爭疊疊,結果,將互相助愛的同胞,變?yōu)榛ハ喑鹨暤耐?。唉!怪無乎外人種種的蠻橫侵略了!”[1]另一位十二歲的孩子也認為國內硝煙延年,各派爭權奪利致使國家積弱,使得日本有機可乘。他寫道:“我國實在太弱了……像日本這么樣的一個小國,也公然來欺侮我們,壓迫我們,我國竟無法可施,坐以待斃,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同胞不知愛國,不肯團結,以致于此?!盵2]把事變原因歸結為國內各派混戰(zhàn),從而為日軍入侵制造了機會,這種認識較為片面,禍起蕭墻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絕不是最關鍵的。不過,十來歲的孩子能有如此憂國憂民的意識實在難能可貴。
(二)日本恃強凌弱,不講公理
日本作為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之所以膽敢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其重要原因在于中日實力的懸殊,這點連小朋友也看得很清楚。一位十二歲大的小朋友說:“狡哉日本,侵我邊疆,罔顧公理,逞恃蠻強,國聯非戰(zhàn),置之若忘?!盵3]這句話中小作者用“狡哉”二字形容日本,可知他對“恃蠻強”的日本的憎惡之情。還有位小學生用更通俗的白話文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日本恃強,欺侮中國。中國說,照國際公法,非戰(zhàn)公約,你不該欺侮我。日本說,你不能統(tǒng)一,又不能自強,我就不講公理。”[4]透過這短短的幾句話,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信息:一是日本強,我國弱;二是中國尚未統(tǒng)一;三是日本違反國際公約,蠻橫不講理。年僅十一歲的小學生能對當時的局勢有如此了解,實屬不易。
(三)日本自身的危機
有位孩子從日本由弱到強的發(fā)展歷史上分析,認為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家漸漸強了,工商業(yè)也發(fā)達了,人口也多了,人多引起了恐慌。因為日本地小,并且有火山,當然要尋找一塊大陸,有充足的工業(yè)原料,繁盛的商業(yè)市場”,[5]而作為一衣帶水的中國,此時“工商業(yè)不發(fā)達,正是他的目的地”。恰巧中國正是“天災人禍,自顧不暇的時候”,實在是日本發(fā)動侵略的絕好機會。這位孩子從日本的政治、經濟角度來考察事變原因,盡管較為籠統(tǒng),但也切中要害。
受知識儲備以及理解能力的局限,孩子們對日本侵略原因的分析雖然不是非常深刻,但從他們略帶稚嫩的話語中,我們至今仍能感受到一股深沉的憂患意識和高漲的愛國情緒,這種蓬勃向上的精神令人感到欣慰。
二、孩子們的抗日救國主張
面對日本的步步進逼,激憤者有之,呼號者有之,然而呼號千遍都抵不過一次實在的救國行動。但是,小孩子既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力量又薄弱,他們怎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救國呢?通過孩子們在??系男∥恼?,我們大概能窺其一二,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抵制日貨
九一八事變后,商界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抵制日貨運動,孩子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下,自然受到了大人們的影響。一位年僅八歲的孩子來信說:“現在日本把我們中國人害苦了,頂好的法子,就是跟他經濟絕交。……現在市場勸業(yè)場等之玩物攤所賣的,十九都是日本貨,請小朋友注意,從此不要再買來玩吧?”[6]玩玩具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或許日本玩具要比國產的有趣,但國難當前,連八歲的小孩子都提倡抵制日本玩具,恐怕這是日本侵略者料想不到的吧。有位孩子編了首歌稱贊國產布的好處,提倡買“愛國布”[7]。還有位孩子,儼然以大人的口吻給政府建言獻策:“外貨不是比國貨價值低廉嗎?……我們怎樣的來圖補救的方法呢?這我想只有仿效昔時元代的抽稅制度:‘土貨單抽,外貨雙抽’——也就像現代所稱的關稅保護政策,這樣國貨不提倡而自提倡,外貨不抵制而自抵制了!”該文最后強有力地呼吁:“我希望政府努力!國民猛醒!”[8]另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子來信號召全國小朋友共同抵制日貨,并在文末鄭重地寫下自己的誓詞:“我誓以至誠之心,永久不買日貨。自今日起,若明知敵貨,而故意買者,愿受最嚴厲之處分。”[9]試想,當時還在購買日貨的成年人看到孩子們純真的文字,估計會羞愧不已吧。
(二)教育救國
《兒童》欄目的讀者及作者大多是小學生,他們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讀書,將來才能用知識報效國家,不少孩子都清楚地認識到了這點,把努力讀書和愛國救國畫上了等號。一位十二歲的學生說:“你們看東三省被日本占據,多么危險!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人多不肯用功求學。因為不求學,才學問不充足,無學問,才實業(yè)不振、經濟恐慌、槍械戰(zhàn)船不及他國。因此,日本侵占我國東三省,以致我國用和平辦法,不能和帝國主義的日本開仗。由此看來,用功求學,即是真心愛國,這句話是一點不差的?!盵10]可見,這位小學生認為中國落后挨打,根源是國人沒有讀好書,以致實業(yè)不振、經濟恐慌,樣樣不如外國。這種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位十三歲的孩子寫了篇題為《普及教育就是救國良藥》的文章,該文認為“國家的強弱,在乎國民有沒有知識”,雖然我國人口多達四萬萬,但“受過教育的還不及四分之一”,沒有受過教育就不能稱為健全的國民,這是國民的缺點。為此,他提出了幾點挽救的方法:一方面要多設學校,哪怕是窮鄉(xiāng)僻嶺;另一方面要“成立民眾學?!?,使那些失學的人有受教育的機會。這樣的結果是“人人有了知識,各盡國民的責任,國家怎能不強盛?帝國主義者怎樣敢來欺侮我們?!盵11]這位孩子的教育救國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不過當時的統(tǒng)治者更愿耗費大量國庫去“圍剿”,普及教育并不是他們的中心議題,教育救國難免淪為美好的想法。
(三)救亡宣傳
當國家遭受外敵入侵時,血氣方剛的青年學生又一次走在了救亡運動的前列,集會、請愿、游行、罷課、演講,在各地此起彼伏,匯成一股股浪潮。孩子們也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了救亡宣傳。一位孩子來信詳細地記述了他作為學校宣傳隊隊長的宣傳經歷。他們學校在九月二十五日由全體學生自動組織“反日救國會”,主要任務是下鄉(xiāng)進行反日宣傳。宣傳材料有“傳單,標語,大小旗面等”,大旗用布制,上寫“反日救國宣傳隊”;小旗用紙制,上寫“抵制日貨”等語。十月一日正午十二時整隊百余人浩浩蕩蕩地出發(fā)。首先來到距學校十里地的清流村,很快便有六七百農人前來圍觀。作者登上較高的位置演講起來,當“講到日軍占我遼吉經過中之炸死同胞——毀我財產的種種情形,聽眾頓時就掉下眼淚來了!”離開清流村后,又直奔距此村五里之彭家莊?!按舜挝覀兙驮谵r人收貨莊稼的場上做了講演臺。??!這次流淚的也有!摩拳擦掌的也有!如果這時我們要領他們去實行自衛(wèi)的工作,他們一定愿意去!他們一定不顧一切的愿意去!”[12]這天,他們“走了三十多里路”,回到學校已夜幕降臨,但他們依然精神煥發(fā),“并且心中覺著輕快了許多”。從作者詳細的記錄可知他們如火如荼的救亡宣傳活動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宣傳效果,他們的愛國行為是值得贊頌的。
(四)主張團結,一致對外
當外敵入侵,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時,整個民族是否具有相當的凝聚力很大程度決定了戰(zhàn)爭的成敗。一位女孩子在觀看愛國新劇,當演到日本人殘殺國人時(受害者被倒著埋在地上,腳朝天),眼淚不禁落下。她認為中國“被人家欺侮到這步田地,都是人家看我們沒有團結力,沒有恒心,所以才膽敢如此”,因此,她急聲呼吁:“同胞們,我們快團結起來,誓死抗日,去掉我們以前的國恥!”假使我們團結一致,“中國最后的勝利,是不成問題的?!盵13]另一位十歲的孩子認為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之所以敢蠻橫無理,是因為“我國不能團結的緣故”,所以,“我們現在唯一的救國方法,就是大家聯合起來,拿整個的力量,和他周旋,和他對抗。不然全國人人只知謀一人一家一族的利益,不知國家是何物,那么將來前途,就不堪預料了?!盵14]有位孩子不僅強調團結一致對外的重要,還進一步分析我國不能團結的原因:“最可恨的,是國內的軍閥,政客土豪,劣紳,他們使中國已成次殖民地位了,大家應如何團結?如何一致對外?”[15]
三、結語
綜觀《大公報·兒童》專刊上孩子們的小文章,不難發(fā)現他們的字里行間流露出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們能夠意識到國家內亂不斷會導致國家貧弱,同時也對日本的蠻橫入侵表示憎恨與抵制。更令人贊許的是,孩子們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救國主張,從提倡抵制日貨、強調教育救國,到號召國人團結對外,身體力行地進行救亡宣傳。這種種現象都展示了動蕩時代下孩子們的堅強與奮進,實在是不幸年代中的萬幸。
參考文獻:
[1]蔡雪盈.合群[N].大公報·兒童,1931-10-10.
[2]李新清.日本強占我沈陽的感想[N].大公報·兒童,1931-10-10.
[3]李小耕.狡哉日本[N].大公報·兒童,1931-10-25.
[4]郭綱遠.喚醒同胞歌[N].大公報·兒童,1931-10-15.
[5]陸家珙.我們怎樣對東北事件[N].大公報·兒童,1931-11-2.
[6]張忠樾.不買日本玩物[N].大公報·兒童,1931-10-22.
[7]陳棣華.愛國布[N].大公報·兒童,1931-10-23.
[8]高驥.參觀國貨陳列館[N].大公報·兒童,1931-10-30.
[9]王維芬.假使與日本宣戰(zhàn)我們應做些什么事情[N].大公報·兒童,1931-11-22.
[10]王鴻禎.敬告少年[N].大公報·兒童,1931-10-31.
[11]吳之屏.普及教育就是救國良藥[N].大公報·兒童,1931-11-5.
[12]張澄波.救國宣傳記[N].大公報·兒童,1931-10-16.
[13]李新清.參觀愛國新劇[N].大公報·兒童,1931-11-28.
[14]苗德森.拿出整個的力量和敵人去周旋[N].大公報·兒童,1931-11-27.
[15]蔣德松.對于救濟國難的一點意見[N].大公報·兒童,193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