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圣經(jīng)的漢譯由來已久,其中和合本是迄今為止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譯本;上個世紀80年代出版的現(xiàn)代中文譯本是為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非基督徒讀者所作。本文旨在通過新約中《出埃及記》對兩譯本做一個比較研究,包括語言的使用、神學術語的處理,以及后者譯本中更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改善。
關鍵詞:出埃及記;和合本;現(xiàn)代中文譯本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2--01
《圣經(jīng)》的翻譯在世界翻譯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翻譯理論也一枝獨樹(任,2002),中文《圣經(jīng)》位列“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鄒,1996)。和合本圣經(jīng)素有“權(quán)威”譯本之稱(謝,1984),是當今華人教會最普遍使用的圣經(jīng)譯本。其翻譯原則為:譯文需為白話,為凡識字的人所能了解。譯文需為普通的語言,不用本地土話及方言。文體需簡單易懂,清麗易誦,譯文需與原文切合,難解之處應盡力直接譯出,不可僅譯大意?,F(xiàn)代中文譯本是在奈達的理論指導下,由許牧世、駱維仁等人所譯,其原則為意義相符、效果相等,勝于重視形式相符;脈絡意義一致勝于詞句一致;口語形式勝于書寫形式;采用普遍的國語。
圣經(jīng)新約中的《出埃及記》在整本圣經(jīng)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對以基督教徒的團結(jié)和發(fā)展影響至深且巨,是一卷圣經(jīng)讀者必看的重要經(jīng)書。因此,本文選其作為研究對象。
1、語言
1.1.詞語的革新
和合本使用的語言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府官員普遍使用的官話,雖然那時候的官話還不是很完善,聽起來“半文半白”,而且它要比現(xiàn)代中文譯本早半個多世紀出現(xiàn),所以當中不少用詞都已經(jīng)過時,甚至不再使用,現(xiàn)代中文譯本中的語言更加接近今天的語言,更加貼近讀者。
1.2. 遣詞造句
和合本的文學造詣頗高,是一部真正的“具有文學品味的譯本”(趙,1993)。相比之下,現(xiàn)代中文譯本語言更加直白,不及前者優(yōu)雅,這也是其翻譯原則“譯文必須讓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同樣能懂”所決定的。如15:8中:
和合本: 你發(fā)鼻中的氣,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壘,海中的深水凝結(jié)。
現(xiàn)代中文譯本: 你向海洋吹氣,水就堆積,像墻壁豎立;海底變?yōu)楦傻亍?/p>
第一句中的“發(fā)”和 “壘”聽起來就比第二句的“吹”和 “墻壁”更顯優(yōu)雅。此外,和合本中更多的使用漢語特色的四字短語,使行文簡潔,文雅并朗朗上口,如 “聚起成堆”,“直立如壘”,“深水凝結(jié)”。
2、對神學術語的處理
由于和合本和現(xiàn)代中文譯本針對不同讀者群體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對于基督教中神學術語的翻譯也有所不同。從大體上看,和合本保留了這些特色詞匯,并創(chuàng)造出漢語中并不存在的詞匯來解釋它們,或者是借用漢語中已存在但意義截然不同的詞匯來表達。然而現(xiàn)代中文譯本針對的讀者群體更廣,還包括非教徒,所以其將神學疏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詞匯來代替,以便于讀者接受。
上述例子中的Law這個詞語,是舊約中異常重要的一個詞匯,它代表著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約定要求其遵循的“誡”。今天的漢語將其譯成“法律”,意思是“用以統(tǒng)治和管理一個群體的人民,社會和民族的規(guī)章制度,使其行為規(guī)范一致,并且正義” (Hill, 2002)。在這個定義中,“法律”的出發(fā)點是基于人類的經(jīng)驗,并且也是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神。
3、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改進
3.1. 性別平等的重視
相比和合本而言,現(xiàn)代中文譯本突出了對性別的重視,這也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革新的表現(xiàn)。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在于新約中的“弟兄們”演變成“弟兄妹們”。類似的例子在出埃及記中也不罕見,第15章第20節(jié)中 “女先知米利暗”演變?yōu)椤跋戎览虬病??!芭弊值南д切詣e平等的體現(xiàn),正如今日,擁有博士學位的女性更樂意被陳作“博士”,而不是可以強調(diào)性別的“女博士”。此外,象征“容貌靚麗”的“美”字,和茉莉花“的莉”這兩個字,是當代婦女取名的常用字,使人物形象富有女性的特征。
3.2. 音譯的減少
現(xiàn)代中文譯本中的字譯或音譯相對于和合本大幅度減少,使行文更貼近讀者,簡明易懂。例如 “拿他弗”“施喜列”“喜利比拿”(30:34) 在現(xiàn)代中文譯本中一一對應的是 “蘇合香”“香螺”“白松香”,如此一來,詞語本身的含義(不同種類的香料)光從名字就顯而易見,不需多加解釋。同樣的變化也體現(xiàn)在對各種測量單位的翻譯上,和合本借鑒古老版本的譯法,現(xiàn)代中文譯本卻采用了當時時興的國際標準稱呼。如 “肘”(cubit, 25:10) , “舍客勒” (shekel, 30:23) 在現(xiàn)代中文譯本中變成了“公升” (quarter), “公分” (inch), and “公斤”(pound), 這樣的進步使當今的讀者更能容易接受。
結(jié)語
圣經(jīng)兩個最普遍使用的中文譯本和合本和現(xiàn)代中文譯本因二者的翻譯原則不同,面對的讀者群也不甚相同,故筆者前文中的分析僅僅是對比研究,各述其優(yōu),無意褒貶??偟膩砜?,和合本簡潔優(yōu)雅,文筆清麗,雖古樸卻自然,達到了“信”和“雅”的高度結(jié)合,不愧為眾多海內(nèi)外華語基督徒一致認可的一個譯本。但是由于它所在的時期正好是古文和白話文的過渡階段,所以難免有一些晦澀難懂的表達,但筆者認為瑕不掩瑜?,F(xiàn)代中文譯本以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原則為標桿,采用更直白的口語語言,更切合非信徒和初信徒的理解需要,也不失為一個指的傳頌的優(yōu)秀譯本。
參考文獻:
[1] Hill, Gerald N., Hill Kathleen. Entry of “l(fā)aw.The People's Law Dictionary. New York: MJF Books,2002.12 Mar.2007.
[2] 任東升.中國翻譯家與圣經(jīng)翻譯.《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7期:2002
[3] 謝雪如.《圣經(jīng)》翻譯史話[ J].翻譯通訊:1984
[4] 趙維本.譯經(jīng)溯源——現(xiàn)代五大中文圣經(jīng)翻譯史[ M].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1993.
[5] 鄒振環(huán).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