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和邏輯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作為思維的規(guī)律,邏輯是潛在的,具有自發(fā)性。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與邏輯思維緊密聯(lián)系。本文結(jié)合幾部英美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分析說明文學作品中的邏輯:正常的邏輯使得作品能夠在“合情合理”中謀求發(fā)展,貼近生活;非常的邏輯將不同類型作家的才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異常的邏輯表現(xiàn)了黑色幽默,控訴著荒誕的世界如何瘋狂的發(fā)作與掙扎。
關鍵詞:文學;正常邏輯;非常邏輯;異常邏輯
[中圖分類號]: I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2-0-02
一、文學與邏輯
有人將邏輯看成是理論與科學的專利品,認為文學與邏輯風馬牛不相及。邏輯(logic)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qū)分客觀世界的抽象思維過程。文學形象或典型是作家主觀對客觀世界能動的選擇與概括。形象與典型的借鑒作用與審美評價,正是作家對邏輯的運用。讀者對照生活和作品,對作品的借鑒意義及其思想與藝術做出評價,也是邏輯的運用。邏輯之于文學,表現(xiàn)為文從字順與合情合理。不符合語言邏輯和生活邏輯的文學,難以冠其名曰“文學”。作為思維工具,邏輯是全人類思維間交流與傳遞的密碼,跨越時空,具有超穩(wěn)定性。古往今來,世界許多作家都是駕馭邏輯的高手。如培根,文學與科學兼長、集文豪與科學泰斗于一身。作為思維的規(guī)律,邏輯是潛在的,具有自發(fā)性。合事理即合邏輯,不明事理就不明邏輯。凡有一定生活或工作閱歷,有一定知識與理解能力的人,其言行不論是否意識到,都有自己的認識與評價,都有邏輯。中外文學作品,既描述生動又蘊含邏輯如:古今中外的推理小說成為以邏輯的力量俘獲讀者,把科學演繹法引入文學的最成功的例證。這些作品除了撲朔迷離的案情和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之外(形象思維),還有偵探人員高超的演繹推導能力(抽象思維)。文學創(chuàng)作與邏輯思維是緊密聯(lián)系的。
二、文學的邏輯
1、正常邏輯——合乎情理的發(fā)展
生活邏輯對文學想象具有必然的規(guī)范性, 作者的想象在生活邏輯中行進。文學作品貼近生活,讀者的認同感強。因此,想象受到生活邏輯的制約,作家會盡量在“合理”的前提下進行人物塑造。生活的實在性與作家的主觀性相結(jié)合,使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中描述的雖不是實事,卻反映了實情。不是生活中實有的人物故事羅列,但又一切盡在生活的情理之中。
英國作家簡.奧斯丁的作品《傲慢與偏見》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典型人物之間的發(fā)展合乎情理?!叭松拇笫戮褪羌夼畠海蝗松目煳烤褪窃L親拜友和打聽消息”的貝內(nèi)特太太在現(xiàn)實生活中似乎不難找尋;作家和讀者不約而同地認為這個“智力貧乏的女人喜怒無常,神經(jīng)衰弱”,一輩子恐怕都無法理解“一方面乖覺詼諧,好挖苦人,同時又不茍言笑,變幻莫測”的貝內(nèi)特先生。
在真愛和利益的選擇上,作者仔細權衡,堅信理智,注重責任,對愚昧、世俗等表示不屑。簡.奧斯丁眼中曾經(jīng)傲慢的紳士一定會贏得曾對其有所偏見女孩的芳心。讀者心中默許Darcy和Lizzy浪漫,純潔得不染塵埃的愛情故事?!芭c人為善”的Bingley和Jane注定是幸福的有緣人。精明的“剩女”Charlotte Lucas和滑稽可笑的Collins婚后過著舒適的物質(zhì)生活,倒也顯得“和諧”,盡管作家和讀者不約而同“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輕浮的Lydia 與險惡的軍官Wickham私奔,讓人不覺聯(lián)想今世確實存在的欺騙和金錢之上。四對男女的相遇結(jié)合具偶然性,但細節(jié)和情節(jié)經(jīng)作家精心編排,具有規(guī)律的必然性,一切顯得“出乎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文學通過偶然反映必然,典型反映整體。邏輯融入文學,使觀察的深度和豐富性大大提高。
2、非常邏輯——才華橫溢的發(fā)揮
文學中還存在一種邏輯,它讓讀者“絞盡腦汁”后豁然開朗,不得不驚佩于作家的“引君入甕”。
A:偵探小說的推理
偵探小說敘事的背后總有一雙神秘的手用一種神秘的力量推動敘事行進。邏輯推理正是這種潛在的神秘力量,它形成了偵探小說獨有的特殊藝術內(nèi)涵。邏輯思維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科學的分析和綜合,舍棄表面的、偶然的、個別的現(xiàn)象,抽出本質(zhì)的、必然的、一般的東西,通過判斷推理表現(xiàn)客觀事物。經(jīng)常為偵探小說作家所運用的邏輯思維方式有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等。推理正確,案情就明晰,小說情節(jié)就推進;反之,推理失誤,案情就迷離,小說情節(jié)就停滯。作者偶爾的“惡作劇”會讓讀者的邏輯思維發(fā)生偏差,將其引向歧路,從而增加懸念,情節(jié)顯得更為錯綜復雜。
著名的“偵探推理小說女王”克里斯蒂讓偵探波洛帶領讀者運用潛在的神秘力量,撥開其設置的“重重迷霧”,解開謎團。《尼羅河上的槍擊案》巧設疑云,在懸念中調(diào)動讀者的參與意識,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偵探的位置,觀察船上的各色人等。讀者逐漸大膽運用邏輯,積極推理。死者房間墻上有血書\"J\",是否預示了兇手是杰奎琳·貝爾弗?但一槍斃命,被害人無法動彈,血書不可能是被害人寫的。兇手寫下來?!栽贓嫁禍于他人?還是故意為之,混淆視線?不得而知。于是,讀者便隨波洛鎖定“作案動機”這一概念,確定嫌疑人,進而一一排除。最有殺人動機的正是杰奎琳·貝爾弗,但她被注射嗎啡沉睡一晚并有護士相伴為證;多伊爾先生為了繼承林內(nèi)特的家產(chǎn)可能會動殺機,可是當晚他的腿被槍擊中,并得到了醫(yī)生貝斯納的確診。此時,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嫌疑犯。小說不露痕跡地帶著讀者進行邏輯推理,將他們的思考和分析引入“歧途”。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易絲說:“假如我睡不著覺,假如我在樓梯上,也許我能看到兇手”。這種假設是對兇手的暗示,也令讀者不由自主心中燃起希望:因為睡不著覺在甲板上的她一定看到了兇手。隨后其被人殺死更加確定這一事實。慶幸的是,兇殺案終于有目擊證人,奧特伯恩太太。當她正要說出那個兇手時,一顆子彈射中了她,這是情理中的進展,作家不可能讓偵探故事如此草草收場。此時精疲力竭,被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讀者不可能借助自身的力量捉拿兇手,于是波洛先生登場,經(jīng)過周密的調(diào)查,找到證據(jù),用“從河里撈出的槍、有淡淡粉紅色的粗布手帕、用來包槍并被手槍擊穿一個洞的披肩、裝有紅墨水的指甲油瓶、路易絲.布爾杰被殺時捏著的一千法郎鈔票的一角以及她曾說過的那幾句意味深長的話、西蒙五分鐘的獨處時間”等等幫助讀者重拾邏輯前行方向。最終杰奎琳開槍殺死西蒙后自殺的悲劇收場肯定了波洛的推理,讀者如釋重負,豁然開朗,而這一切都是克里斯蒂“一手操縱”。
B:哲理論文的雄辯
許多散文作品亦反映其作者極強的邏輯駕馭能力。《培根論說文集》被譽為英語散文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其散文思辨性強,概念明確,論據(jù)充分,推理嚴密,從文中的“and therefore” 、“so” 、“if”等不多的字眼可窺一斑,如:“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寫作使人嚴謹。因此,如不常動筆,則需極強的記憶力;如不常討論,則需具有天生的聰慧;如不常讀書,則需更加狡猾,以便假裝知道自己本不知道之事?!薄叭酥胖侨缬腥魏巫铚系K,均可通過讀適當?shù)臅怪畷惩?,正如身體的種種疾病均可以相宜的運動予以根除:滾球利于腎、射擊利于胸肺,漫步利于腸胃,騎馬利于頭腦,諸如此類。 所以,如智力不集中,可使其學習數(shù)學,因為在演算之時,如注意力稍有分散,即須從頭再算;如不善于區(qū)分辨異可使其讀經(jīng)院哲學,因為經(jīng)院哲學家們都是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于細察事物,不會以一件事物來證明闡釋另一件事物,可使其讀律師的案例。”長篇大論在培根的筆下變得如此謹嚴瑩潔,讀者在其哲理思辨的循循善誘下豁然開朗,想必,其中的奧秘就在于他成功地將邏輯貫穿其中。
C:詩歌的妙論
運用微妙的思辨來請君入甕的詩人有著名的“玄學派”代表人物——約翰.鄧恩。其詩歌將玄學派推崇的推理和象征主義發(fā)揮到了極致。鄧恩采用邏輯論辯方式,顧左右而言他,思辨詭異奇峭,達到了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死亡,你別驕傲》說理、論辯,體現(xiàn)了鄧恩的機智和奇思。一開始就直接向死神挑釁:死亡,你別驕傲。否定死神兇殘可怕,強大有力,甚至說他太可憐,標新立異,引人入勝。接著他充滿蔑視地用死亡可產(chǎn)生快樂來駁斥可怕的觀念:死亡是快樂,自然滿不在乎,無所畏懼。死神無奈我何?既然死后人還有樂趣,死而猶生,精神不死。這注定死神在人無論生時還是死后均無所作為,死神生而猶死。詩中,鄧恩對死神強大的否定無一不折射著邏輯思辨的光芒。如:死神是奴仆,總依附他人,聽從別的力量,死神不可能強大;死神要依靠某些手段如毒藥、戰(zhàn)爭和疾病才能致人死亡,本身無力無能,注定無法強大 ;罌粟和符咒對人產(chǎn)生的功效優(yōu)于死神的打擊,即使承認死神有力,相比之下也遜色不少,充分打擊死神,讓其意識到自身的軟弱與表面的自負。
鄧恩的愛情詩中充滿了“生拉硬拽”的聯(lián)想和復雜細致的邏輯推理?!短椤方柚車挛锱c自身的合理邏輯關系,進行合理安排和構(gòu)架,顧左右而言“愛”?!短椤愤\用了三段論式的推理,結(jié)論出人意料,讓對方啞口無言:(1)跳蚤吸了你我之血,我們的血結(jié)合在一起,這只跳蚤就是我們的婚床和結(jié)婚殿堂;我們的結(jié)合是天意啊?。?)如果殺死這只跳蚤,你就殺死三個生命;苦苦哀求,讓對方不要傷害跳蚤,暗示心上人接受自己的求愛。(3)既然掐死這只跳蚤不會使你虛弱半分,那接受我的求愛,對你的名譽又會有什么損失呢?勸對方放下包袱,快樂的接受他的愛??芍^“醉翁之意不在酒”。
3、異常邏輯——荒誕瘋狂的發(fā)作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是一種把思維推向荒誕邏輯的文字游戲。“悖論”的尷尬使人生陷入到無望的輪回中。對“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內(nèi)容的考察足以表明其中的奧秘?!斑@其中只有一個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軍規(guī)規(guī)定,凡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實實在在的危險時,對自身的安危所表現(xiàn)出的關切,是大腦的理性活動過程。奧爾是瘋了,可以獲準停止飛行。他必須做的事,就是提出要求,然而,一旦他提出要求,他便不再是瘋子,必須繼續(xù)執(zhí)行飛行任務。如果奧爾繼續(xù)執(zhí)行飛行任務,他便是瘋子,但假如他就此停止飛行,那說明他神志完全正常,然而,要是他神志正常,那么他就必須去執(zhí)行飛行任務。假如他執(zhí)行飛行任務,他便是瘋子,所以就不必去飛行;但如果他不想去飛行,那么他就不是瘋子,于是便不得不去。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這一條款,實在是再簡潔不過……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用的是螺旋式的詭辯。其中各個組成部分,配合得相當完美。這種配合極是簡潔精確——優(yōu)雅得體卻又令人驚異,與優(yōu)秀的現(xiàn)代藝術相仿?!?/p>
自相矛盾的推理邏輯,讓人無法反抗,也無從反抗?;恼Q在形式上以悖論的方式展現(xiàn)了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條軍規(guī)就是為所欲為、吞噬一切的壟斷資本的象征,就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瘋狂可怕、無法理喻的現(xiàn)狀的象征。悖論的邏輯怪圈就像生命的怪圈一樣無處不在??此苹尚Γ瑢嶋H富含哲理的言語使小說的主題更加鮮明。悖論和反邏輯充斥了整篇小說,引領讀者向更深、更遠的方向思考。
作為“黑色幽默”代表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出現(xiàn)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絕非偶然。它著重描寫了小人物在龐大的官僚機器面前的無能和恐懼,通過描寫戰(zhàn)爭和官僚機構(gòu)的荒誕與瘋狂,展現(xiàn)了一副美國社會乃至整個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荒謬圖景,真實地描繪出外部世界邪惡力量對人的摧殘。醫(yī)生“莫名其妙”被告知死亡,甚至被威脅“膽敢在大隊部露面的話,他就要叫人當場把他火化掉”。無論怎么解釋都無濟于事,恐怕連牧師也無計可施。妻子得到了丈夫陣亡的通知,還得到了喪葬費和撫恤金。分明是活生生的人卻硬說已經(jīng)死了,分明是錯誤的行為卻被看成是正確的,這就是黑色幽默的怪異、荒誕之處,讓人不寒而栗。作者有意用外觀散亂的結(jié)構(gòu),通過虛無、荒誕、混亂的邏輯錯位手法強烈地批判和譴責現(xiàn)存制度。小說顯示的世界的荒謬和混亂,正是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社會在人們心理上扭曲、變異的產(chǎn)物。
結(jié)語
邏輯的思維方式對文學產(chǎn)生了潛在的深刻影響。老舍曾說過,一個東西寫完了,要看念得順不順,邏輯性強不強。邏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已確實滲透在各種文學體裁中了。了解把握文學作品中的邏輯,將有助于充分理解作者意圖,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有利于學習作者高超的論證方法,訓練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寫作時的邏輯論證能力。
參考文獻:
[1]簡·奧斯?。骸栋谅c偏見》,孫致禮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
[2]阿加莎·克里斯蒂:《尼羅河上的慘案》,宮英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3]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揚恝、程愛民、鄒惠玲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
[4]王守仁,《英國文學選讀(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董志鐵,《名辯藝術與思維邏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9月。
[6]弗蘭西斯·培根:《培根論說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