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離不棄。在任弼時與陳琮英幾十載的婚姻歷程中,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催人淚下的革命愛情故事。
一、從娃娃親到姐弟戀
1904年,任弼時原名任培國,出生在湖南湘陰縣唐家橋一個貧苦教員之家。陳家與任家是世交好友,兩家為維持親戚關系,結下了“娃娃親”。于是,陳儀芳作為陳家的侄女,在兩家人的撮合下成為任培國的娃娃親。任培國比陳儀芳小兩歲,待陳儀芳12歲的時候,10歲的任培國正式與陳儀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在公婆家,良好的家風,使得兩個孩子特別懂事。天真無邪的他倆,很快成為了好朋友好玩伴,任培國放學回家,兩人就一起玩耍。任培國寫作業(yè)時,陳儀芳就靜靜地看著;陳儀芳做家務時,任培國就跟著一起幫忙。就這樣,兩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十分的要好與親密。
任培國12歲那年,考入了長沙師范學校附屬高小部,這就意味著任培國要離開家鄉(xiāng),出去求學。在任培國離開家的那天,一直以姐姐自稱的陳儀芳淚眼汪汪的對任培國說道:“你出去讀書會再回來嗎……”。眼睛瞪的大大的任培國拉著陳儀芳的小手,安慰道:“我會回來的,以后我接你出去……”。頓時,任培國的眼眶也濕潤了,畢竟這是相處兩年以來,兩人第一次的長時間離別。
當時,任家非常清貧,任培國的學費、生活費成為了任家的承重負擔。從小懂事的陳儀芳深深感知到,就向公婆提出去長沙打工的想法,去長沙打工賺錢,供任培國弟弟上學。陳儀芳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公婆的同意。于是,陳儀芳開始了長沙童工的生活,照顧并供任培國的學習生活。在工廠做工時,陳儀芳拼命賺錢,加班加點,自己舍不得亂發(fā)一分錢,只為任培國能夠安心讀書。而任培國每逢節(jié)假日,便去看望陳儀芳,看到她因自己而消瘦憔悴的臉龐,任培國甚是心疼。
二、革命路上生死與共
在1919年的春天,任培國開始了自己新的求學路,他轉入了長郡聯(lián)合中學學習,但沉重的學費任家實在無法支撐。就在這年的5月,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爆發(fā),有著強烈愛國之心的任培國積極投身愛國運動。不久,任培國就加入了由何叔衡、毛澤東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并準備到那里接受共產主義的訓練和學習。于是,1920年,他來到上海學習俄語,并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標志著任培國正式步入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道路。
在1921年的春天,任培國同蕭勁光、劉少奇等人,進入了蘇聯(lián)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在蘇聯(lián)學習期間,為掩護自己的革命工作身份,任培國化名為“布林斯基”,且以“任弼時”取代自己的本名。在蘇聯(lián)的第二年,也就是1922年初,任弼時在蘇聯(lián)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蘇聯(lián)學習的3年中,相處異國的兩人卻時刻牽掛。任弼時在學習之余,將對陳儀芳的牽掛之情,寄托在那一封封家書之中。而陳儀芳對任弼時也是牽腸掛肚,心疼任弼時在國外饑寒的生活,擔心天氣寒冷他會生病。為能在書信中傳達自己的牽腸掛肚之情,陳儀芳參加了職業(yè)學校的夜校學習,用自己歪歪曲曲的字,傳達自己對任弼時無盡的牽掛之情,而任弼時看到陳儀芳的親筆書信時,心中甚是歡喜。就這樣,兩人在鴻雁傳書中展開熱戀,成為了彼此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震驚全國的五卅運動發(fā)生后,組織為任弼時革命的需要,決定安排陳儀芳來上海。于是在1926年,也就是兩人分別6年之久后,陳儀芳改名為“陳琮英”。此時的陳琮英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兩人相離6年后的首次見面,讓兩人相擁而泣。之后不久,陳琮英與任弼時完婚,陳琮英也心甘情愿地將自己嫁給了偉大的中國革命,開始與丈夫從事地下革命事業(yè)。兩人在革命運動中,相依相伴,同舟共濟。
在1928年的秋天,任弼時不幸在安徽南陵縣被鋪。得知消息的陳琮英,不顧自己安危,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女兒,趕到長沙營救丈夫。在陳琮英與敵人機智的斡旋中,成功的營救了丈夫任弼時。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卻因受凍而夭折。之后,陳琮英與任弼時一直相伴沒有分開。
在長征期間,陳琮英毅然跟著丈夫陳任弼時走上了長征的路途。在這漫長的長征路上,兩人相互照顧,尤其是任弼時身體虛弱,陳琮英都是悉心照顧。在長征的途中,任弼時與陳琮英生了第三個女兒。在生活上,任弼時憐惜妻子,總是將自己碗中的菜夾給妻子,一路上兩人相互扶持。
三、轉戰(zhàn)南北相依為命不分離
1937年,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任弼時受命為八路軍政治部主任,開赴抗日前線,而自己的愛妻陳琮英留在了延安。于是,一家3口就這樣又開始了分離。過了一年,也就是1938年,任弼時派遣至蘇聯(lián),得以兩人再度重逢,并兩人一同赴蘇。
轉眼到了1940年,兩人從蘇聯(lián)回國,任弼時擔任中央秘書長,而妻子陳琮英就任弼時的機要秘書。在生活上,妻子陳琮英看到丈夫憔悴的臉龐,心里甚是憐惜。有時食堂改善伙食,任弼時總是里各種理由,將好吃的多留些給陳琮英。之后,在延安大生產運動時期,陳琮英手把手教任弼時紡線。
抗戰(zhàn)勝利之后,任弼時的工作更加繁忙,身體情況也日益的糟糕,身體出現(xiàn)了心臟病、腎病等疾病。而陳琮英堅強的帶著孩子,一直跟隨在丈夫任弼時的身邊,照顧丈夫的生活。
到全國解放時,任弼時的病情非常嚴重,在蘇聯(lián)治病的半年期間,任弼時與自己留在蘇聯(lián)的女兒度過了溫暖而幸福的時光。任弼時為了節(jié)省國家的錢,陳琮英選擇留在中國,沒有去蘇聯(lián)陪治。但兩人相互牽掛的心始終在一起,一封封書信,都是一聲聲的愛,一絲絲的牽掛。1949年,任弼時在寫給陳琮英的信中,就曾這樣寫道:“你們兩次寄來的(十二月 號〔2〕和十四號的)兩批信都收到,不料這樣快就能得到你們這樣多的信,而且遠遠也寫信來,真使我高興而快樂極了!”從中可以看出,夫妻倆無論距離多遠,那情感交流的書信橋梁永遠綿綿不斷。
1950年5月,任弼時與女兒回國,任家一家人高興的相聚在一起,并拍了一張“全家福”。在當年的10月27日,任弼時因病去世。
任弼時與陳琮英的愛情故事猶如綿延的大山,那樣厚重而偉大。后人在品讀中,如詩一般的溫馨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