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西羅馬,東長安”就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與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歷史上的長安,尤其在盛唐時期,曾是世界上各項綜合指標最強大的城市,是世界上第一個“萬國通商”的國際大都市。但現在,當今羅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遠遠高于西安,這固然與羅馬作為現代意大利首都及其政治、文化中心不無關系,但西安文化的傳播力度弱于羅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國內外大力傳播西安文化等同于傳播中華文化。而如何有效地傳播璀璨的西安文化,讓西安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是當務之急。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通過選取來西安的外籍人士為研究對象,主要調查他們對西安文化感興趣的方面:如旅游、文學、文藝、歷史、飲食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及其在了解西安文化的過程中遭遇的困惑,從而確定西安文化對外傳播路徑中的重點和難點,為確定西安文化對外傳播路徑的適當、有效形式提供第一手資料及參考依據。
三、調查結果
(一)關于西安旅游
對于“最能代表西安旅游的景點”這一項中,85%(42人)的外國人選擇了秦始皇兵馬俑。這表明兵馬俑已經真正成為代表西安文化的一個強有力的品牌。但是,作為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歷經周、秦、漢、唐這些中華民族最燦爛文化的時代,西安文化就代表了中華文化。秦始皇兵馬俑僅僅是西安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代表,西安作為一個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其特色文化符號還有很多,但就目前來看,更多元的文化符號和價值依然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
而對于西安旅游景點介紹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翻譯表達不準確、不完整(71%);27%的外國人認為翻譯的語法有問題。而剩下2%的人認為存在拼寫錯誤。
(二)關于西安飲食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載體,西安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與其歷史悠久有很大關系,更多表現為皇室文化、帝王文化、宮廷文化和地域文化。在全國很多地區(qū)的傳統(tǒng)吃食、民族小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消失時,西安的大多數吃食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在西安飲食這一部分,84%(41人)的外國人表示非常喜歡或者喜歡西安當地美食。最能代表西安小吃的這一選項中,外國人幾乎列舉了所有西安當地最著名的小吃,諸如,牛羊肉泡饃、肉夾饃、岐山臊子面、涼皮等。這表明西安小吃已經成為西安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符號。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吃不僅僅是填飽肚子,更是欣賞、了解、品味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特色。所以,一個城市的飲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品牌形象之一。在宣傳西安飲食文化時,可制作《舌尖上的西安》(A Bite of Xian),參照近期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是中國一次成功的文化傳播范例。影片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借鑒西方成熟的表現形式,極具開放包容氣質。我們應當調動起西安的媒體力量,做出此類凝聚民氣、觸摸生活的寫實紀錄片,為文化宣傳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西安的文化傳統(tǒng)和當地社會變遷,對其產生親近感,形成一種文化認同。
對于“是否愿意更多了解西安當地小吃的背景文化和參與這些小吃的制作體驗”這一項中,75%的外國人表示非常愿意更多了解西安美食的文化知識或者親身體驗制作手法。西安美食除了可以讓更多國內外品嘗以外,還可以邀請受眾親身體會制作過程,從而達到更好地了解西安博大的飲食文化的效果。
(三)關于西安傳統(tǒng)民俗、影視、音樂等
對于列舉最能代表西安的傳統(tǒng)民俗這一項中,外國人表示“唐樂舞”、“秦腔”、“皮影戲”、“安塞腰鼓”、“剪紙”等都是西安民俗的代表。西安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厚重積淀,也是歷代先人生活意義的體現。總括起來西安民俗文化有原發(fā)性、原始性、古老性、奇奧性以及多樣性的特點,充分說明西安民俗文化具有不同凡響的存在價值。
而對于西安的電影和音樂創(chuàng)作,大部分的外國受訪者表示知之甚少。僅7人表示知道并觀看過西安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作品。而僅1人表示了解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的音樂作品。
對于這樣的數據,我們應該亟須呼吁西安本土的電影人和音樂進一步開拓思想,將秦人秦地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和音樂元素用現代的影視和音樂技法表現,思考如何把當代西安作為各類媒介的背景推介出去。
(四)關于西安文學
第一部分詢問外國人是否聽說或閱讀過陜西籍作家及其作品。有高達92%(45人)的外國人表示沒有聽說或閱讀過任何陜西籍文學作品。而在詢問是否愿意參觀或者訪問陜西籍作家的名人居所或生活創(chuàng)作的地方時,75%的外國人表示非常感興趣。
這一驚人的數據表明西安文學還沒有真正地完全的走向國際,被世界了解。陜西籍著名作家(如:賈平凹、陳忠實、葉光岑等)的作品如何翻譯成更多國文字,更加系統(tǒng)的推廣至全世界,依托這些作家的作品進一步傳播西安文化依然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四、西安文化對外傳播路徑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西安作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其對外文化宣傳卻不能與其歷史地位相匹配。其存在的以下幾類問題:
問題一:西安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挖掘、利用不足,已利用的文化資源缺乏整合。缺乏多元化的文化代表符號的精煉、開發(fā)和利用。西安在文化資源的數量上,尤其在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西安的優(yōu)勢文化資源未能有效地挖掘和開發(fā),文化資源結構不合理,創(chuàng)新和策劃嚴重不足。
問題二:由于西安本土缺少具備獨特眼光和創(chuàng)新思路的精品策劃,因此很難出現文化精品。在現代傳媒、動漫游戲、數字視聽、出版發(fā)行、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影視、網絡文化、會展博覽等各個新興文化產業(yè)領域都被動落后,嚴重阻礙西安文化對外傳播的速度。以“米老鼠”和“唐老鴨”為代表的美國動畫文化產業(yè)僅日本東京迪斯尼的2011年最高游客就達2547萬人次。而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參觀人數最多僅有211萬人次。一個是真實的世界文化遺產,一個是虛幻的動畫王國,其差距之大令人深思。
(二)相應的對策
積極利用西安歷史、文化和旅游的多元資源,積極開發(fā)整合資源,讓多種文化傳播形式有機結合、提煉更多西安特色的文化符號,增加本土文化的趣味性和參與性。例如:西安本土文化企業(yè)以秦始皇兵馬俑為原型開發(fā)的“秦BB”卡通兵馬俑玩偶、動漫等就是很好的嘗試。
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和移動互聯網平臺傳播西安文化。西安應該打造網絡媒體城市文化傳播的品牌平臺。特別是善于利用不同網站的定位和受眾群,重點培養(yǎng)能給對西安文化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系統(tǒng)化傳播的網站,使其成為人們熟知的文化傳播平臺。并且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在網頁的內容中引入視頻或者音頻信息,增加用戶體驗效果,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西安各類文化的魅力。
西安文化傳播還應該擴展移動互聯網平臺。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終端設備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更傾向于選擇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體作為主要的信息接收源。因此,在進行西安文化傳播過程中,還應通過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廣泛搜集外國人群體對城市文化的認知狀況,發(fā)揮新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增加他們了解和接觸西安文化的渠道。
五、結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fā)布過一個報告,其中提到一個非常著名的命題: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最終由文化來定義。文化與城市密不可分,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fā)展的軟實力,是城市發(fā)展的動力。在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對城市的發(fā)展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一個城市提升整體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西安文化對外傳播路徑,應該更加有力地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等相關產業(yè)的大發(fā)展;使之早日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yè)示范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