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币庠趶娬{(diào)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闭Z文作為文化的載體,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它。如何發(fā)揮語文教學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文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筆者以為,語文教學應充分發(fā)揮文化的這一性質(zhì),憑借文本,以文化人!
一、以言化之,給學生播撒民族語言的種子
美國語言學家蓋利·吉寧斯在《世界語言》一書中,對漢語的簡潔性、準確性、嚴密性和先進性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正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語法書里的種種麻煩拋個精光”,最后“只留下幾千個單字和若干條效率極高的排字規(guī)則”。一首唐詩,一首宋詞,我們暫且不去研究它們內(nèi)在的意思,只要你讀著讀著,便會感覺有一陣歌聲從心中飄然而出。這些無不顯示出漢字的魅力。漢字表意的模糊性,使我們中華民族語言的意韻又具有很強的象征性。
語文教學,首先是語言文字的教學,所以,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感受祖國的語言的魅力。于永正老師在講古詩《草》時,有一個十分精彩的片段。在教學“生”字時,他先畫了一條橫線,問學生,這像什么?學生答:像土地。接著,于老師從下往上寫出了一個特別像小草嫩芽的“?!弊郑^續(xù)問:“剛才你們看到了什么?”孩子們說:“像小草從土里鉆出來?!迸c老師接著問:“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的話匣子打開了:“我們感受到了小草很有勁兒。”“我們感受到小草不怕困難的精神”……于老師總結(jié):“是啊,這就是‘生’字,有了生命,就要往上長!”這,就是一種熏陶,不知不覺中,使學生感受到了“生”字所蘊涵的勃勃生機的意思同時,也對祖國的語言產(chǎn)生了熱愛之情。
二、以情化之,讓學生浸潤民族情感的芳澤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國度,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與“情”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的教育思想,也從未離開過“情”的根源,處處可見“情”的流露。然而,近年來,“情感缺乏癥”卻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悄悄地蔓延開來。我們知道,語文教科書的容量很大,又講究文質(zhì)兼美,其人文內(nèi)容相當豐富、廣泛。所以,是讓學生浸潤民族思想情感的最好憑借。
一位教師執(zhí)教《馬背上的小紅軍》,學生讀完第一段“陳賡同志回顧自己革命經(jīng)歷的時候,曾經(jīng)深情地談起一件往事”,一個女生站起來問:“‘深情’指的是什么樣的感情?”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因為我們知道,在學生沒有讀懂之前,即使教師把自己的體會講出來,學生也是不會理解的。于是老師說:“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吧,我想,課文多讀幾遍,我們一定會找到答案的。”有了這樣的“定心丸”,學生讀得更投入,學得更認真了。最后,那個小女孩站起來,胸有成竹地說:“陳賡感到不該輕信小紅軍的話。他看到小鬼的干糧袋里裝的是一塊燒得發(fā)黑的牛膝骨時,他后悔極了,感到對不起這位小紅軍?!薄安诲e,這個‘情’里有后悔之情?!彼又f:“小紅軍寧肯犧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別人。他這種精神,陳賡每次談到時,都很欽佩。”于是,水到渠成,教師說:“這個‘深情’有后悔之情,有責己之情,有敬佩之情,有贊美之情,當然還有懷念之情……”在這里,陳賡同志和小紅軍的偉大之情同時被展現(xiàn)了出來,孩子們在受到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同時,也懂得了陳賡對小紅軍的深切緬懷之情。而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進行的。
三、以思化之,讓學生吸納民族思維的特色
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強調(diào)的是模糊、體驗、直覺,與此相對應的思維方式便是類比、象征,強調(diào)想象、聯(lián)系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使得中國人看待問題比較全面、深刻,能夠?qū)κ挛锂a(chǎn)生整體的認識,從而始終能夠從大處著眼,處理事務。然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突出,急功近利思想的侵蝕,現(xiàn)代的孩子思維方式越來越狹隘,有的甚至趨向于偏激,他們在日益丟掉我們偉大民族思維的和諧性、辨證性和深刻性傳統(tǒng)特征,導致了對事物認識的膚淺與片面。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以這樣訓練學生思維的整體性:出示“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句話,引導討論:為什么說魯迅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再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去,從總體上進一步理解課文,從而對魯迅先生形成清晰明確的整體性認識。再如文本中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含義比較深刻,于是一位教師這樣引導學生理解:1、從字面上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2、從語氣上看,說這句話時,魯迅的心情是怎樣的?3、從上下文看,這句話揭露了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4、從表達手法看,“四周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誰會“碰壁”?為什么要這樣說?5、從說話對象看,面對一個孩子純真的發(fā)問,用什么方法讓她意會呢?6、從時代背景看,這句話有什么特殊含義?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但,這絕不是告訴,而是一種“化”的過程。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樹德務滋中化民成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彼?,我們認為,即使是到了21世紀,我們?nèi)匀灰珜W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水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