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明了當前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感恩的問題,吝嗇回報的現(xiàn)狀,為教育者敲響警鐘。為了尋求改變,筆者以為應當重視感恩教育,點亮德育之路的明燈。
【關(guān)鍵詞】中職學校;感恩教育;途徑
感恩教育不單指要學習感謝那些幫助我們的人,它還包括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新課標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一個具備著高素質(zhì)的學生,不僅僅是成績優(yōu)秀,更重要是“德、質(zhì)、體、美”均衡發(fā)展,古人云:“百年大計,樹人為本”,感恩是一種心態(tài),更是一種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靈魂。
一、感恩教育敲警鐘
感恩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及公共意識,它來自于對人及事的寬容,來自對他人恩情的回報之心,然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受到多方的關(guān)愛,生活條件優(yōu)越,他們的要求父母都盡量的答應,父母的要求它們卻吝嗇滿足,只是一味心安理得地收獲愛,享受愛,卻不懂得感恩與回報,故而有“90后驕橫、自私、目空一切”的社會評價。
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學會感恩就意味著架起了做人的支點,我們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學校感恩教育,在這方面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近年來中等職業(yè)學校生源質(zhì)量的下降,它不單純體現(xiàn)在學習上,還體現(xiàn)在學生日常行為表現(xiàn)上,冷漠、自卑、對抗等等心理在學生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致使教育工作者管理壓力大,工作難度大,卻得不到顯著的收效。
具體的表現(xiàn)有:學生學習無目標,態(tài)度不端正,上課不專心;無組織無紀律,打架斗毆,逃學曠課,夜不歸宿;審美低俗,著奇裝異服,善惡不分,美丑不分;對老師不尊重,頂撞甚至辱罵,對家長不尊重,忽視親情;人際關(guān)系惡劣,以自我為中心,蠻橫自私。如此種種,反映的是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反哺”之情的缺失,學生“三觀”的扭曲是我國“投桃報李”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的一種“不幸”,究其原因,是家長教育不足,教育不給力,還是社會誘惑多?恐怕影響是多方面的,這需要我們的教育者冷靜思考,探索應對之策。
二、實施感恩教育的途徑
(一)喚醒感恩意識
“知是行之始”,感恩教育歸根究底是針對學生的教育,而學生是在個人的思想意識指導下來完成某項任務活動,所以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感恩教育應從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做起。就認知層面來說,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是感恩,它由四個環(huán)節(jié)相扣而成:知恩、記恩、謝恩、報恩。第一環(huán)“知恩”就是指我們要明白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學校、社會給予的,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才讓我們享有更多的權(quán)利,生活中我們會時不時收到來自他人的關(guān)照,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產(chǎn)生感激之心。第二環(huán)節(jié)是“記恩”,古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對于別人的恩情我們要牢記在心。再次就是“謝恩”,愛需要大聲說出來,一聲謝謝,一個微笑,都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力量,會促使溫暖傳遞下去。最后是“報恩”,所謂“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當我們有能力能為他人做點兒什么的時候,應該毫不吝惜的施以援助之手。
中等職業(yè)學校在展開感恩教育時,為了有效地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可以做的努力有:挖掘各類教材中的蘊涵的感恩思想;給學生講一些諸如漢文帝為母“親嘗湯藥”,仲由“百里負米”等等典故;組織學生看感恩文章,搜集感恩名言;利用班會課及其他校園活動進行德育宣傳;分享新聞時事,尤其是社會道德文明建設(shè)方面的;讓感恩意識如涓涓細流匯入學生頭腦之中。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感恩很多學生存在著兩種偏見,一者是認為只有“大恩大德”才為“恩“,而像那些舉手之勞,比如說同學借給學習用品,公交車上讓讓坐,這些小事都是無足掛齒的,感恩感謝的是對自己幫助很大的人,而非朝夕相處之人,考慮到這一點,中等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學習時,注意給學生傳達正確的理念,讓學生認識到感恩就蘊含在生活的點滴之中。再者是,很多學生不善表達,即使心存感激,也不知道該以何種方式回報,最典型的如學生與家長的關(guān)系,絕大部分學生只想到“將來掙更多的錢給父母用,就算報恩情”,卻忽視了回報不需要等到將來,也不一定用錢,只要我們平時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諸如在校認真學習,在家倒茶、做飯等等,不讓他們操心,就是在踐行感恩。
(二)培養(yǎng)學生情感活動
感恩之心靠情感渲染,需要心與心的溝通,因而,想要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從營造感恩氛圍,創(chuàng)設(shè)情境著手,使學生在特有的環(huán)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靈產(chǎn)生激蕩。感恩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可以以生活為素材,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說明情境,比如說一些民諺俗語,帶有哲理的打動人心的感恩細節(jié)、經(jīng)典故事、偉人傳奇等等;其次,體驗情境,除了給予學生聽覺上的教導之外,另外從視覺、嗅覺等多方面給學生營造一種立體的課堂效果,比如說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感動中國》的視頻,帶領(lǐng)學生參與敬老院送溫暖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最后,體諒情境,為提高學生感恩敏感性設(shè)計,關(guān)鍵在于教會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加深對感恩意義的理解。比如,當一個同學因為某種缺陷,而受到許多同學的嫌惡時,這時候你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他就會加深感受到來源于你身上恩情,甚至會在你的影響下,樹立其對自己、他人、社會的自信心,繼而給予其它需要幫助的人以援助與支持;再假定在某次考試中,由于粗心,你忘了帶紙筆,正當你著急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人給你遞來一支筆,這個時候你的感激之情定然會被放大激發(fā),以后倘使見到類似情境,也會不假思索的伸出援助之手,在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中,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就會形成,學生的情感活動也得到了培養(yǎng)。
(三)引導學生感恩于行
感恩教育需要與生活相結(jié)合,融入活動,活動是感恩的載體,純粹的說教只能讓學生感到膩煩,只有開展活動,引導學生感恩于行,才會收到明顯的效果。
1.舉辦以“感恩”主題的征文、有感情的朗誦為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優(yōu)秀的作文以對日常生活點滴的細致觀察為基礎(chǔ),這個過程就促使學生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學會體會和思考。比賽以個人為單元,以班級為單位,在全校范圍進行選拔,對于優(yōu)勝者給予表彰,并進行一段時間的作品展出,在征文結(jié)束之后,鼓勵學生去搜集一些此類優(yōu)秀文章,舉辦一個小型的朗誦活動,有感情的朗誦以情感共鳴為基礎(chǔ),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感恩情感體驗。
2.結(jié)合節(jié)日開展感恩活動。大多數(shù)節(jié)日都代表國家優(yōu)秀的文明與傳統(tǒng),所以經(jīng)常會遇到值得紀念的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各有各的主題,教師不妨抓住時機,展開活動,例如,在“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重陽節(jié)”“感恩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日來臨之際,我們給父母、爺爺奶奶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為他們洗一次腳,送一束花,打一個溫馨的電話等等;在“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給教師寄一封信,手寫一份祝?!?/p>
3.抓住契機,體驗感恩。不管是在學校內(nèi)部還是外部,經(jīng)常會有一些募捐活動,這些募捐或是為了某一個身患重病的學生,或是為了組織一次遠方的支教活動,或者僅僅是幫助一個貧寒的孩子滿足一個夢,當他人有需要時,學校應積極倡導學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錢,一些舊的衣物,舊的書籍。
總而言之,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進行,不僅需要每一個教育者孜孜不倦的探索,更重要的還需要學生自覺的參與,二者結(jié)合,才會讓德育之路的光芒萬丈。
【參考文獻】
[1]鄧可為.以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J].硅谷,2009,(20):171.
[2]齊冬蓮.論感恩教育[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132-135.
[3]陶志瓊.關(guān)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04):9-12.
(作者單位: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縉云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