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在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中歷來是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它是通過語文教學(xué)培養(yǎng)和提高學(xué)生人文素質(zhì)的重要渠道?!墩Z文課程標準》重視古詩文閱讀教學(xué),要求古詩文教學(xué)要引發(fā)學(xué)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重在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yīng)去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理解詩文大意,其關(guān)鍵在于把握其主旨。古人寫詩,往往要尋找一個載體,將自已瞬間的情感體驗寄托在上面,借助這個載體輸出自已的感動與情懷,并使自己的生命感動去感動和自已具有相似生命體驗的讀者,這就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那么,怎樣才能準確把握古詩詞的主旨呢?借助別人的解讀,不失為一條捷徑,但如果只是一味被動地接受,到頭來,拿來一首未經(jīng)別人解讀過的詩,自己還是不能把握詩歌的主旨,不能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就此,筆者作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有所心得,寫出來向大家請教。
筆者認為,古詩詞主旨的解讀,其要點在于領(lǐng)會和把握古詩詞表達和立意上的主要藝術(shù)特點,它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寫景意在抒情
景、可分為自然之景和社會之景。日月星辰,山川草術(shù),花鳥蟲魚等都是自然之景;自敘身世,朋友送別,邊塞征戰(zhàn)等都是社會直景,它們本身并不知情通意,但在詩詞作品中它們卻能通人意曉人情。這就告訴我們一條規(guī)律:作者筆下的景,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自然之景或社會之景,而是一種融人了作者情感的意象、意境。如南宋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者首先選擇了一幅歌樓上聽雨的生活畫面。從紅燭映照、羅帳低垂這樣一個光與影的組合中產(chǎn)生青春與歡樂的聯(lián)想。緊接著出現(xiàn)的是一幅客舟聽雨的生活畫面。這是一幅水天遼闊、風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只風雨中失群孤飛的大雁,正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xiàn)。這樣,作者的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其中了。最后,詞人又讓讀者看到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生活畫面。畫中沒有景物的烘染,只有一個白發(fā)老人獨自在廬下傾聽著夜雨。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jīng)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少年時的歡快,中年時的奔波,老年時的無奈,全是通過景來表現(xiàn)的。
二、寫人在于喻己
古人在人品認識上講求不愁人不知己,但愁已不知人;在性格上講求溫柔敦厚,不能鋒芒畢露。反映在作品中,本來是要張揚自己的,卻總要繞開自己而言他人,通過寫他人來類比暗示自己的處境、心情、個性、志向等。如唐代秦韜玉的《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以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共憐時世儉梳妝。趕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從“寫人在于喻己”這一規(guī)律出發(fā),這首詩的主旨就容易把握了,就不至于理解為只是抒發(fā)了貧女抑郁惆悵之情:傷痛自己出生于蓬門陋戶,自幼粗布衣裳;傷嘆如今人們竟相追逐,無人來欣賞我這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傷感個人的親事茫然無望,卻要每天為別人做嫁衣裳的無奈情懷。實際上“貧女”在詩中只是一個載體,傳輸出的是詩人自已的情懷:傷痛自己出身貧賤,舉目無人;傷嘆自己徒有內(nèi)美修能,空懷超凡脫俗的孤高情操;傷感自已終年為上司提刀獻策卻久居下僚。所以近人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指出:“此篇語語皆貧女自傷,而實為貧仕不遇者苦愁抑塞之懷?!边@評價是很恰當?shù)摹?/p>
三、寫物乃為言志
古人的詠物之作,不求形似,多求神似,以物的某種品質(zhì)來寄托自己的志向、品格和人生況味,單純地詠物可以說是很少的。如宋代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梅、蘭、竹、菊、松在詠物之作中點有很重要的位置。陸游在這里亦是借詠梅來自比言志。梅之香就是詩人愛國精神的象征。我們知道,陸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急的南宋時期,曾力主抗金收復(fù)中原,但是他的主張始終得不到支持。不僅如此,陸游還屢次遭到統(tǒng)治集團中投降派的排擠打擊。盡管陸游一再受挫,但他仍堅持自已的主張,保持著梅花一樣高潔的品質(zhì)??梢哉f,梅之遭風雨摧折,實乃寫己不懼投降派的攻擊;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而“香如故”的高貴品質(zhì),實乃寫已之“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志不改的愛國情懷??磥碓娙嗽佄锊辉谟诩氈碌孛枥L出物的形象,而在于借寫物來寫出詩人自己的心志,即托物言志。
四、寫古實為諷今
古人云:“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庇衷疲骸扒笆虏煌笫轮畮??!痹娙嗽谑惆l(fā)個人情懷或發(fā)表對當朝時政的看法時,往往借吟頌古人古事來喻今諷今。我們在讀這一類的詩歌時,如果注意到寫古在于諷今這一規(guī)律,就有可能較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如南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自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作者在這首詞里高度贊揚了孫權(quán):他年紀輕輕就統(tǒng)帥干軍萬馬,雄據(jù)東南一方,奮發(fā)自強,戰(zhàn)斗不息,何等英雄氣概! 而他的“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quán)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古人孫權(quán)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zhàn)而勝之,不正是諷喻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嗎?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第十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