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以生為本的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學生活動時間的比重比較大,若沒有學生活動的痕跡留下來,學生的活動將一逝而過,促使課堂效果降低。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能在幾種情境下很好的留住學生課堂展示的痕跡,大大提高課堂效果。
【關(guān)鍵詞】地圖;課堂展示;痕跡
一堂課,有教師的時間,也有學生的時間。在“以生為本”、“以人為本”的課堂中,學生是主體,而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時間是很多的,有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小組討論的時間,還有學生個體展示的時間,有小組代表展示的時間,在這些時間內(nèi)展示的是學生的活動,而過后也就成為這堂課學生的痕跡。于是學生痕跡也就是指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的言行舉止。而其中屬學生回答問題,展示成果這一行為的痕跡最為鮮明。用好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能大大提高課堂效果。
一、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是“兵教兵”最好的教材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伴的言行表達對學生個體在學習效果和情智力的發(fā)展中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正如皮亞杰在闡述“同伴影響”時所說:兒童間社會影響也是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重要源。學生自己的理解思路,在某種程度上比教師的解釋還具有說服力,而學生展示后同伴們的評價,會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難以想象的“可信度”。個體很在乎同伴作出的評價,在評價中,產(chǎn)生了學習的榜樣,更形成了一種強大的作用力。于是同伴的點評成了學生修正自己學習的有效手段。
二、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是珍貴的第一手信息
通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兩種反饋,一種是學生對教師教學過程的反饋,另一種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就屬于前者是,是教的反饋。對教師而言,通過這樣的第一手信息,教師能在課堂上進行及時的變動,可以是內(nèi)容的補充也可以是知識的擴展,或者是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這種第一手信息的受用不局限于本堂課,也為下一次課的調(diào)整做準備。對學生而言,在課堂上的展示之后可以從教師和同學適時給予的掌聲和鼓勵中獲得自信與滿足,從而促進自己健康發(fā)展的強大心理動力,使發(fā)言者受益。
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方式有口頭描述、文字描述、動作描述等,但大多時候是短暫的,一閃而過,難以給課堂上的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的展示效果大打折扣。地理的課堂教學則擁有自己的優(yōu)勢——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以地圖為學生展示的載體,巧妙的留住學生的痕跡,不僅能避免學生的課堂展示效果打折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展示效果,并促進學生地理技能的增長。蘇聯(lián)經(jīng)濟地理學家巴朗斯基曾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yīng)該說它永遠是更經(jīng)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地圖使人很容易了解許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須用許多篇幅來敘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東西。”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與地理教學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地圖是地理學中應(yīng)用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地圖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捕捉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圖、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以下幾中狀況中利用地圖做為載體能留住學生課堂展示的痕跡,突顯學生的課堂展示,提高本節(jié)課的效果。
1.將學生設(shè)計的路線留在地圖上進行展示,有助于師生進行對比篩選
如為了突出馬六甲海峽位置的優(yōu)勢和重要性,設(shè)計了由學生制作日本到波斯灣的海上石油路線這一活動。當學生將成果進行展示時以下幾種方法可以留住學生的痕跡。
(1)讓多個學生用指示筆在白板屏幕上畫上自己設(shè)計的不同路線,將白板設(shè)置成可以利用顏色將指示筆的軌跡留在屏幕上,等學生都展示后,通過點評,將最短的線路用不同的顏色突出在學生畫的軌跡中。
(2)利用實物投影儀將底圖投影在屏幕上,學生們上臺在底圖上畫出自己設(shè)計的路線,最后老師用不同顏色的筆再次突出最短的路線。
(3)學生用指揮棒在屏幕上比劃出自己設(shè)計的路線,而教師則在電腦屏幕上用軟件上的畫圖功能實時跟進,將學生指圖的軌跡描繪出來。
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很好的展現(xiàn)出來,同學們也能很好的觀摩到別的同學的想法,并且教師最后的強調(diào)突出很有成效。
2.將學生對地理事物分布的展示留在地圖上,有助于給師生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點評
如學生在臺上展示對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位置的認識。兩種方法能留住學生的痕跡。一種是教師提供一張世界地圖讓學生在上面指認大洲大洋的位置,學生將寫有大洲、大洋名稱的泡沫卡片貼在地圖的相應(yīng)位置上。(在卡片的背面粘上小磁塊可將卡片貼在有磁性的黑板上;在卡片的背面粘上泡沫膠,可將卡片貼在投影白布上)。另一種是教師事先發(fā)給學生每人一張?zhí)顖D用世界地圖,學生利用實物投影儀將自己的填寫結(jié)果展示出來。
將學生的痕跡留在地圖上,臺下的同學有足夠的時間對展示進行點評,然后兩者的成果可以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地理事物分布的記憶。而教師則在一旁觀注學生的互評,適時的進行細節(jié)上的點撥或及時調(diào)整接下來的內(nèi)容安排。
3.將學生對地理現(xiàn)象的分析痕跡留在地圖上,以此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捕捉信息的能力
如,布置學生分析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自東向西植被景觀從森林到草原再到沙漠分布的原因。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時,在標有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輪廓的地形圖中,將自己的分析有序的留下地圖上,如將太平洋標注出來,將大興安嶺標注出來,將森林、草原、沙漠這三種景觀大致的離海距離標注出來等,這樣的描述對展示學生的讀圖、指圖能力及臺下學生的讀圖、捕捉信息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課堂效果也比單純的語言表達要強很多。
以上幾種方法是實踐中的體會,方式與方法還有改進的地方,但總的來說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將學生課堂展示的痕跡留在地圖上的方法,會隨著地圖與學生活動的密切結(jié)合而多種多樣。觀注學生、不忘地理特色,地理課堂將更精彩,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陳愛霞.巧妙運用地圖打造地理高效課堂[J].中學政史地.2012,(10)
[2]盛雪軍.運用“伙伴影響力”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10):51-52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逸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