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師生間良好的互動對話尤顯得地位突出,這樣的對話往往以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呈現(xiàn),鼓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反復消化,必然會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有長足的作用,偏偏這樣重要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卻是誤區(qū)頻現(xiàn)。筆者從歷史教師教學中提問太過直白忽視學生獨立思考過程以及問題的提出總以學生得出答案為最終目標,缺少必要的消化過程這兩個誤區(qū)出發(fā),闡述了歷史課堂提問應以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為最終目的,并需要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理解主客觀知識。其間配有課堂教學實例。
【關鍵詞】歷史課堂;能力培養(yǎng);師生對話;獨立思考;消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背踔猩鷮W習歷史具有其深層次的教育意義。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應注意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個人認為,師生間互動對話尤顯得地位突出。良性的對話方式往往以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呈現(xiàn),其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反復消化,必然會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有長足的作用。但現(xiàn)實生活中偏偏這樣重要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卻是誤區(qū)頻現(xiàn)。
其實教師在備課時,會對每一個問題精心設計,做到目標明確,有針對性層次感,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大家都清楚,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內容客觀性極強,教材又比較詳細,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的同時,往往都為其確定好了正確答案,導致常出現(xiàn)教師過于關注答案而忽視過程的情況,尤以下面兩個誤區(qū)為重。
一、根據書本的標準答案發(fā)問,方式簡單,未給予學生活躍思維獨立思考的空間
歷史教學的提問如果因為關注知識的傳授灌輸,而忽略其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會變成名副其實的本末倒置。而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引導他們獨立思考。
但在實際歷史教學過程當中,詳盡的課本知識使很多學生習慣于從書上直接獲得答案,簡化思考過程,如果教師不加以制止與引導,學生不僅思維得不到訓練,還可能造成自我評價過高、認為歷史學科相對容易的不良認識,影響其終生發(fā)展。所以,教師的設問最好可以活躍學生思維,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答案。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初三歷史教學上冊第二課當中,當談到到“漢謨拉比法典實質是什么的問題時”通常,會說“奴隸如果不幸被平民殺死,兇手則要賠償奴隸主相應的財產損失;但假使奴隸頭上的標記被理發(fā)師剃掉,理發(fā)師的手就要被砍掉,請問這部法典的目的和實質是什么?”。這其實就是小字部分的內容。學生會看書后,異口同聲回答:“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這樣的對話看上去毫無問題,但調查所得的實際情況是,考到相同的題目,90%的同學需翻書尋求答案。這就說明學生們做到的僅僅是照本宣科,并沒有將知識理解后成為自己的認知。
同樣是剛剛的教學內容,同樣結合小字。如果換一種教學方式會怎樣呢?
教師:“奴隸被平民殺了,依法典該怎么辦呢?”
學生:“把他關起來”; “喊他賠錢”。
這些答案雖很幼稚,但都是學生直觀反映。學生可以認識到奴隸制社會中奴隸地位是極低的,此時肯定‘賠錢’正確即可。
教師:“理發(fā)師割傷了奴隸的標記呢?”
學生:“再罰他畫個”
教師:“他的手要被砍掉?!?/p>
此時,可以想象學生的表情是多么的吃驚,當他們發(fā)現(xiàn)奴隸主的標記比生命更重要時,教師再問“法典實質是什么?”問題將迎刃而解。
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當他們的預設與答案矛盾時,他們會,迅速的做出相應甄別判斷,并學會在‘歷史環(huán)境中感悟時代特征’。經統(tǒng)計,用這樣方法教學的班級85%以上能深刻的記住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由此可見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二、問題的提出總以學生得出答案為最終目標,缺少必要的消化過程
事實上,很多歷史問題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他們似懂非懂,教師一問“為什么是這個答案”他們就傻了眼。
1.教師應對對客觀史實進行解釋
歷史事件的原因、意義、啟示等主觀問題的探討固然重要,但很多客觀的內容也有其分析的價值,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消化所需識記的歷史相關概念。
作為初中學生,他們對客觀史實的記憶方式往往表現(xiàn)為機械記憶。機械記憶是人們記憶的前奏,就其知識的整體性和記憶實質上看,機械記憶往往被淹變成死記硬背,不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fā)和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短暫不具備永久性的特點,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的發(fā)展。
作為教師,適當的語言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客觀史實,是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手段。
舉列初中歷史9年級上冊,如何理解‘猿人’和‘智人’?
教師對“猿人”和“智人”這一客觀史實進行分析——“‘猿人’是人但像猿”;“‘智人’是人也像人”;這樣的理性認識會讓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更加牢靠。以后也可輕松舉例歸類。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而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更正確、更深刻,沒有理解,記憶就像散沙一樣,失去應用的價值。
2.允許學生犯錯,也是幫助學生在消化的過程
錯誤不可避免,尤其是共性錯誤,有經驗的老師往往為了減少學生的錯誤而反復強調。無論教師如何強調,沒犯錯的同學,永遠認為自己不會犯低級錯誤。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經驗通常都是從印象深刻的教訓中得來的。
舉例,在種姓制度當中,國王屬于第二等級,而不是第一等級。光靠老師的強調效果大概正確率有70%。此時不如教師發(fā)問“請同學們猜猜國王屬于哪一等級?。俊弊寣W生爭論一會,并舉手表決,說說原因。在這樣的前提下,那些堅持國王為第一等級,最終錯誤的孩子,在得知真相后會更加失望,甚至是終身不忘。
總之,歷史教學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歷史課堂中的良好師生對話應以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為最終目的,并需要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理解主客觀知識,這樣看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幫助他們反復消化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民辦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