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疑似巷陌死胡同,撥開霧霾照通行。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評價誤區(qū),并從因材施評、“教”“學”結合和創(chuàng)新情境三方面論述了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策略。
【關鍵詞】誤區(qū);評價;興趣;實效;基礎
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是一門藝術,既是“15/20/10”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又是努力達成三維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學習體育的過程及成果,而且通過學生的反饋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予以調整和完善。由于受初中體育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影響,不少教師目前還存在著如下評價誤區(qū):
一、評價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
初中體育是中考科目,最近我市的測試項目一直在調整,男生1000米和女子800米中程跑,50米短跑,立定跳遠、擲實心球、一分鐘跳繩、五步拳、30秒立臥撐、籃球和跳山羊等項目繁多,但是不少教師在體育課堂評價中隨意性強,忽略了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培養(yǎng),甚至阻礙了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二、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
初中體育教學中的評價標準本身從理論上講是比較完美的,但是有些教師教條主義嚴重,沒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沒有進行分層評價,導致身體素質相對弱的學生對體育教學產生恐懼、厭惡等心理,甚至有學生有逃避上體育課的現(xiàn)象。
三、評價主體缺乏主次性
有效課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的評價師評、學生自評和互評有機結合的。但是有些教師還是沒有超越傳統(tǒng)教師評價的束縛,扼殺了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疑似巷陌死胡同,撥開霧霾照通行。改革在發(fā)展,課堂要效率。結合教學實際,采取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
一、因材施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凸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練習為主線和發(fā)展為主旨的模式,在進行教學評價時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及個性差異作相應的評價。在實施教學過程評價中,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堅持因材施教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否面向全體學生,注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否成功創(chuàng)設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自主探索的學習條件;是否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個性的機會,形成合作與交流、民主、平等的和諧學習環(huán)境。其次,在教學方式的實施中是否激發(f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讓每一位學生體驗到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和發(fā)展;是否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參與體育活動,積極鼓勵他們樂意參加體育鍛煉;是否真正體現(xiàn)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切實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使他們在探究中提高運動技能水平;是否在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基礎上充分指導學生動體與動腦相結合,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使之真正受益終身。
二、“教”“學”結合,提高評價的實效性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構成了課堂教學活動,教與學是否有機統(tǒng)一反應了達成三維目標的程度。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各層次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發(fā)展體育技能方面達到教學要求,形成了一定的學習和應用能力;鑒于一般學生的訓練密度在30%~40%左右,平均脈搏每分130左右,因此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必須達到適宜負荷。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我們只有引導學生能與他人合作、交流進行體育活動,才能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確保了課堂教學效率的穩(wěn)步提高。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日標中,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體育活動與健康的關系,切實讓學生能體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與成功,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地完成體育鍛煉。在“教”與“學”有機結合下的體育課堂評價,一定要避免形式主義,切實把新課標精神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證明:課堂有效評價的方法關鍵在于通過對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表現(xiàn),評價他們的精神風貌與運動技能,評價他們是否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高了的體育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情境,為有效評價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情境是豐富多彩的,其中,創(chuàng)設“故事化”情境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了體育課堂教學藝術性和吸引力,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新技能。譬如,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米老鼠學本領”情境,以“早鍛煉——學本領——遇險——機智脫險”為線索,貫穿課堂的全過程。在“早鍛煉”中“米老鼠”(學生)進行熱身活動,肌體興奮,我隨機教給“米老鼠”新本領,當“米老鼠”學到新本領后,“唐老鴨”出現(xiàn)了,“米老鼠”極度危險之中足智多謀,運用各自不同的本領都脫險了,整節(jié)課輕松而緊張,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品嘗到了參加體育鍛煉的無比快樂。
初中生的榮譽感比較強烈,當他們稍有收獲就興高采烈,因此創(chuàng)設“享受成功”情境也是行之有效的。譬如:我在組織學生進行50米賽跑時,每組有6個人,到了終點立即進行如此及時評價,第一名為“冠軍”,第二、三名分別為“亞軍”和“季軍”,獲得以上榮譽的學生都拍手叫好,參與訓練的熱情更高漲了;此時,我對沒有獲得如此殊榮的學生進行再組合,在第二個回合比賽中,他們中間的一半學生又獲得了榮譽;最后進行相似的第三次組合比賽,也產生出處更多的冠亞軍,這樣的激勵性評價,效果是美不勝收的。當然,適度安排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者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也能起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是個系統(tǒng)工程,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完善中深入探究,才能使初中體育改革之火越燒越旺,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確保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