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世面的莊稼人不會吹牛,而莊稼人一旦得見世面,吹牛的本事便與之俱來。吹牛成了小碼頭村里人特殊的精神消費。因為這種消費是自給自足的,所以生產(chǎn)的目的和消費的方式便多種多樣,獨具個性,千奇百怪。有的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的卻是為了博得眾人一樂;有的是一種復雜情緒的釋放;有的是一種非分之想的放縱;有的是為了有目的宣傳和炫耀;有的是為了騙人或唬人;有的是為了實現(xiàn)心靈的自我補償,現(xiàn)實中得不到的東西,以虛擬的形式得到;有人是為了實現(xiàn)精神的自我刺激,打消自卑心理鼓起生活的勇氣……
當吹牛處于原始狀態(tài)自然生成自由生長時,是村里人精神生活水乳交融的組成部分,虛也罷,假也罷,俗也罷,劣也罷,但大概是于己無害,于人無礙。不管怎么吹,這種行為總有幾分可愛和別樣的嫵媚。但是,當那些有心人要運用吹牛達到超出精神消費的其他目的時,吹牛就變得福禍參半了。
一年秋天,康熙皇帝乘船沿大運河到京南一帶農(nóng)村私訪。私訪的目的是體察民情,了解農(nóng)耕現(xiàn)狀。這一天康熙扮作商人帶兩名“管賬先生”在小碼頭村下船之后,就察看了堤內(nèi)堤外的莊稼,逢人便詢問耕作收成的情況。當時村里的族長聞訊便帶了兩個人去接待幾位造訪的客商,攀談中康熙皇帝請他講講當?shù)剞r(nóng)耕的天時地利和發(fā)展?jié)摿Γ彘L察覺來者不凡,便施展了吹牛的本領:
“俺小碼頭村人均一畝地,河灘地就占三分,論地畝俺是鄰村的一半,論收成俺是他們的一倍。你看俺這河灘地里種苞米,小垅內(nèi)間種綠豆,大垅內(nèi)間種紅薯,一畝地里,苞米收兩擔,綠豆收兩擔,紅薯收五十擔,俺這一畝頂他們?nèi)€;苞米隨船南下,價錢比當?shù)馗咭槐?;綠豆做粉條,粉渣養(yǎng)肥豬,收入又增加一倍;紅薯藏在地窖里,來年春天到城里賣,一斤又頂五斤的價錢,這樣算下來一畝能頂六七畝的收入。你再看俺堤外的菜園子,開春用草墻擋北風,用草衫遮寒流,韭菜菠菜茴香小蔥比別村早下半個月,夏天黃瓜西葫蘆芹菜番茄比別村下得早長得好收得多,秋天北瓜茄子蘿卜大白菜比哪個村的都搶眼,俗話說一畝園十畝田,在別處只是口頭上說說罷了,在俺村里真是能兌現(xiàn)。俺們村的菜順著大運河,進京下衛(wèi),城里青菜行家家都搶小碼頭的鮮菜……”
康熙皇帝聽這一番話覺著眼前一陣豁亮,它雖然明白這番話大大地言過其實,但也禁不住贊嘆稱奇,心里話,天下百姓都能像小碼頭一樣,何愁國不富民不強!于是順口說了句:“真該鼓勵啊,如若三年能兌現(xiàn),你們村子可二十年不納皇糧國稅?!?/p>
康熙皇帝離開村子后,族長被自己吹的那一套激動了,好啊,按我說的路子開發(fā)糧田和菜園,整個村不真得要發(fā)起來嗎?于是召集各家各戶傳達他的命令,按照統(tǒng)一要求搞間種,按照早種早熟的辦法發(fā)展菜園,按照增產(chǎn)又增收的目標發(fā)展儲藏和運銷,誰家也不得違抗。果然,三年之后,村子的糧田和菜地實現(xiàn)了他的理想。也巧,這一年康熙帝又南下私訪,還記著小碼頭村這檔子事情,順路下船,又與族長攀談起來,臨走,故意丟下一把折扇,并說三年前許下的諾言可以兌現(xiàn)。族長仔細辨認,果真是一把當今皇帝的御扇。此事很快傳到縣衙、州衙、府衙,小碼頭村就成了皇帝特別開恩的免稅村。
時代推演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大躍進浪潮風起云涌的那年秋季,正準備播種小麥。鄉(xiāng)里召開誓師大會,各村準備在大會上作發(fā)言。上年的誓師大會上,小碼頭村最先發(fā)言,本來使出了吹牛的本事,無奈后來者居上,每位后來發(fā)言的人都在前一個發(fā)言的基礎上又加一碼,故一個比一個吹得大。大會結(jié)束時,最后發(fā)言的得了紅旗,最先發(fā)言的被插了白旗。白旗旗桿是用高粱秸稈做的,插到衣領子里,鮮紅的血都滲到白粗布褂子外邊來。今年村長吸取去年血的教訓,在全村選最能吹牛的人上臺去發(fā)言。
第一個發(fā)言的講:我們村今年小麥地深耕三尺,每畝施肥50車,用種100斤,一斤種子換百斤麥子,畝產(chǎn)萬斤小麥是沒問題的。明年麥收請到我們村里來參觀,抱來個娃娃到麥浪上打滾兒,保險落不下去……
第二個發(fā)言的講:我們村今年小麥地深耕六尺,每畝施肥100車,用種200斤,一斤種子換百斤小麥,畝產(chǎn)兩萬斤是沒問題的。明年麥收到我們村來參觀吧,領一群娃娃到麥浪上來跑步,保險一個也落不下去……
第三個發(fā)言的講:我們村今年小麥地深耕九尺,每畝施肥200車,用種300斤,一斤種子換百斤小麥,畝產(chǎn)三萬斤沒問題。明年麥收請到俺們村來參觀,參觀團的人都到麥浪上去跑步,保證比馬路上還瓷實……
這個村雖然選了最能吹牛的發(fā)言人,但仍然被安排在第一名發(fā)言,終于又被插了白旗。
然而在今天,這個村的吹牛經(jīng)過時代精神的改造,徹底地脫胎換骨了。在這一帶,這個村的蔬菜第一個上了市里的電視臺,那廣告詞比村民的吹牛要高明得多,加上漂亮的畫面,真有一股子煽動力。說也怪,電視臺上天天播放,還真是管用,這個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產(chǎn)地,建起了市場,創(chuàng)出了名牌。后來又上了省電視臺,又上了國家電視臺。于是這蔬菜基地,這專業(yè)市場,這名牌產(chǎn)品在全國出了名,發(fā)展勢頭不可估量。
從此,吹牛便真正產(chǎn)生了分支:一支仍舊是村民生活中的一個插曲,一種自娛自樂、自給自足;一支則是用于開拓市場,發(fā)展經(jīng)營,致富村民,推動社會進步。
(選自《鄉(xiāng)村記憶》/劉家科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