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2013年九份高考卷的文言斷句題,總體難易適中。其中湖南卷文本理解較難,但設計為客觀題,且有前后文想照,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反倒降低了難度;重慶、湖北卷故事情節(jié)性強,內容較好把握,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江蘇卷的考查則可以通過句式和虛詞來把握,總體難度也不大。
然而,即便在難度不高的情況下,依然有不少考生把握不好文言斷句題,而使得分率普遍不高。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究竟何在?
【原因分析】
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并有效提高學生對文言文斷句的學習的效率和此題型在考場上的得分率,就不得不探究其源,從根本上找出原因。當然,文言文去今甚遠,與如今的語言習慣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很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會使學生在理解與把握上造成一定的困難,甚者還會引起學生心里上的距離感和畏懼感。但是,中華文明是一種延續(xù)而從未間斷過的文明,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也是在文言文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這種時間的距離和語言風格的跨度不但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反而是有規(guī)律、有聯(lián)系可循的。只要引導學生關注并把握這其中的聯(lián)系,文言文的學習就會變得輕松很多,文言斷句這一基本能力自然就更不在話下了。所以,學生學習的不得要領正是文言斷句失分嚴重的最主要原因。這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首先,部分考生文言功底不扎實,缺乏對文言文敏銳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一塊“慢工出細活”的田地,沒有長時間的澆灌與辛勞是很難有豐收的。現(xiàn)今,大部分中學生受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語文學習的功利性太強,而始終無法靜下心來主動地深入到我們母語的學習。而很多中學生在文言文這塊的學習更是大打折扣,根本難以體悟文言之美,從而也無法超越對文言文的距離感和畏難情緒。這一點,我們只要去中學走走,看看學生們自習時間學習的科目與內容就悉數(shù)了然了。
其次,對解題沒有精準的切入口,難以快速收到成效,甚至會有事倍功半的狀況產(chǎn)生。很多學生拿到文言斷句題,沒有思路,不做思考,直接下手。思路不明確,方法必然不得當,也就無法不錯誤百出了。而這又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加深了他們對文言文的排斥感,導致一個惡性的循環(huán)。
再次,只觀局部,斷章取義的解題方法,使學生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意義,從而導致對語句理解的偏差。在做文言斷句題時,很多學生并不重視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往往只是憑著自己的初步感受來點劃文章句讀,卻人為地將考題與文本割裂開來。其實做文言斷句題時,只要遵循文言文的內在規(guī)律,抓住關鍵詞,就能給解題帶來極大的方便。
以下是筆者在自我摸索與總結的基礎上獲得的一些感悟,下面將結合一些具體的例題試作分析,以期能給2014屆的考生帶來一定的啟示。
【解題指導】
一、“打蛇打七寸”
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中學生往往只重背誦而輕理解,重綜合而輕分析,重框要而輕細節(jié)。但是,分析不透、理解不深又怎能獲得解題的精準切入點呢?文言斷句是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的,雖然不同省市的考題會有各自不同的風格和側重點,但無論如何考量,同一題型其共通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把握對文言文的斷句,不外乎在以下幾點下功夫:固定句式、虛詞、詞性、結構、文段內容、修辭等。我們在做此類題時首先要選準方向,即明確此題考查的重點是什么,方向選準了也就找到了解題的切入口。而欲具備這一能力,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常見句式須牢記
同白話文中有許多關聯(lián)詞等特殊句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許多常見的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置等)、被動句、省略句和特殊固定句式??忌鷮@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這些特殊都能在文言文語句中起到標識性的作用,便于我們的識別和理解,是我們斷句時很好的“幫手”。
比如2013重慶市考題:
凍餓而死者相藉于道矣
考生只要抓住“于道矣”這一狀語結構,就能能判斷出此句為狀語后置句,并能明確斷句在此之后。
再如2013湖南省考題:
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如果考生能抓住文言句式“四字一段”格式,把握住其節(jié)奏感,對解決此題則會大有裨益。
第二,常用虛詞助斷句
虛詞是文言文語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而文言文中語句中不同部分的虛詞往往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如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xiàn)在句中的虛詞有:于、為、則、而、以等等。抓住來了文言虛詞的這一規(guī)律,利用虛詞來劃分句讀也就不難了。
如2013北京省考題:
世之治也/行善者獲福/為惡者得禍/及其亂行也/行善者不獲福/為惡者不得禍/變數(shù)也/知者不以變數(shù)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來/防禍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時也夫施吉報兇謂之命施兇報吉謂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也”字和“矣”字都是用于句末語氣或停頓的極具標志性的虛詞。如“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保ā墩撜Z·季氏將伐顓臾》)和“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都是非常典型的句子?!肮省?,表因果,則導出其果。此題中,考生若把握住了這幾個虛詞,題目也就基本解答出來了。
再如2013江蘇省考題:
天下爭于戰(zhàn)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后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
同理,如果考生能準確把握住“而”的用法,此題分也就勢必成為考生們的囊中之物了!
第三,弄清詞性得幫手
文言文同白話文一樣,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忌诖痤}時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jù)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下面請看2013重慶市考題:
歲饑/丐者接踵/縣無室廬以居之/往往窮冬嚴寒蒙犯霜雪/凍餓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縣倘能給數(shù)椽以安之/豈不愈于創(chuàng)亭榭廣園囿以為無益之觀美乎
解答此題的突破口就在于歲、丐、縣、州縣這幾個名詞與籍、安這兩個動詞,考生如果觀察到了這一點,再結合一下文意,文段就很容易斷句了。
第四,上下理解好斷句
理解語句的大意和斷句是緊密關聯(lián)的,正確理解語句的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會點不斷,不理解就自然點不好。所以在解題過程中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緊密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以此在適當?shù)奈恢眠M行斷句。
例如2013湖南省考題:
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如湖南卷斷句題,此題的關鍵是對“臣奉旨尋詳”這句話的理解,求索上下文則可知裴松之注《三國志》是受詔加注的。廣東卷、江西卷與湖南卷的斷句題皆為客觀題,選取的材料皆出自所考的文言文之中,所以理解上下文對做好此題大有好處。
當然,解題的技巧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技巧的熟練運用源于扎實的文言文功底,這仍不得不回歸到對文言文深入的感受和體悟上。而扎實的文言文功底和文言技法的掌握會使學生形成強烈而精準的文言語感,這種語感的形成又能使學生更輕松地深入到對文言之美的領略之中,二者相益相彰。
二、“跟著語感走”
語感指言語交流中,人對詞語表達的直覺判斷或感受。語感是言語者或閱讀者的重要心理活動,有了良好的語感,就能保證語義理解的準確與迅速。良好的語感同樣會對斷句的合理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很多考生拿到文言斷句題時,并不需精雕細琢,而是憑著自己對語句的感覺下判斷,一部分考生云里霧里,另一部分考生下手卻精準無比。為什么會存在這么大的差距?這其中就是語感在起作用。語感神奇而不神秘,根據(jù)心理學、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可知,語言感受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知覺、記憶、聯(lián)想、思維等因素。古文語感好的同學,往往古文基礎較好,他們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古文知識積累過程,知識又經(jīng)過記憶、理解、消化、內化,最終發(fā)散,形成良好的語感。這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因而,在解題的一剎那,語感會喚起所有的先前知識,從而對考題做出迅速的判斷。那么怎樣才能培養(yǎng)出良好的語感呢?首先,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朗誦,所以要多誦讀經(jīng)典。古文原本是沒有標點的,最多只在長句間以點作頓,但只要我們多讀,就會在讀的過程中把握這種節(jié)奏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還要在讀的基礎上思考文本、理解文本,并感受和體悟文本所傳達出的意境。所以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想、多品、多練,要努力地深入到文章的內在世界,體會它所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如此堅持,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打破對文言文的畏懼感,我們的古文功底也必定會連上層樓。這樣,我們就在戰(zhàn)勝自己的同時,了解和戰(zhàn)勝了“敵人”,也在克服“敵人”的同時超越了自己。
三、知彼還須知己
每位學生的文言基礎以及運用文言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我既要了解“敵人”,更要認清自己。
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必須體量自身,根據(jù)自身的優(yōu)缺來學習,優(yōu)者鞏固之,缺者則做有針對性地加強。如在做文言斷句題時,特殊句式就是一個攔路虎,對特殊句式的理解仍有困難的同學則不得不進行加強。解決特殊句式主要可以從兩點入手:一是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相參照,即看它是否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序。現(xiàn)代漢中一般主語在前,謂語在中,賓語在后,狀語在謂語之前,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如果與之不符合,則要考慮倒裝句式了。二根據(jù)詞性來判斷,形容詞修飾名詞,副詞修飾動詞。如打破了這一規(guī)律,就也應該考慮是否為倒裝句句式了。如荀子《勸學》中“蚓無爪牙之利”,這句話我們很多學生最初會翻譯為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很顯然和我們現(xiàn)代漢語語序不符,這時我們就要思考它是不是特殊句式。稍微一推敲,應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這樣才符合語言的邏輯。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此句為定語后置句。而從詞性方面看呢?“爪牙”為名詞,“利”是形容詞,則“利”應當是用來修飾“爪牙”的,所以此句必定是定語后置句,而“之”正是定語后置句的標志。句式弄清了,這句話的斷句也就明了了。
所以平時的學習要認真,盡量不留下“短腿”。如果自己確實有“短腿”情況的存在,在考場上也要懂得揚己長避己短。如果自己擅長結構的分析,不妨把分析文段結構和句式結構作為突破口;如果擅長詞意及內容的把握,也可從這個方向切入而加以推理。總之,方法不一而足,關鍵看我們如何選取,如何運用。
當然,文言斷句的技巧很多,這里不能一一列舉。但做此題絕對不能把寶全壓在技巧上,因為考查的形式與內容會越來越豐富。若想真正斷好句,功夫在課本、在課堂、在平時、在日積月累的體悟中。
【實戰(zhàn)演練】
請給下面兩段文字中劃線的部分斷句。
例一:
其明年,山東被水菑,民多饑乏,於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廥以振貧民。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貸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貧民於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數(shù)歲假予產(chǎn)業(yè)使者分部護之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shù)於是縣官大空?!臼酚洝ぞ砣て綔蕰诎恕?/p>
例二: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如彥遠①《畫評》言:“王維②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庇杓宜啬υ懏嫛对才P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謝赫③云:“衛(wèi)協(xié)④之畫,雖不該備形妙,而有氣韻,凌跨群雄,曠代絕筆。”又歐文忠《盤車圖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⑤此真為識畫也。【《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
參考答案:
例一:
數(shù)歲/假予產(chǎn)業(yè)/使者分部護之/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shù)/於是縣官大空。
例二:
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