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是集實用性、人文性和審美性于一體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但是,許多學校的語文教學基本是沿用舊有的語文教學模式,這就導致了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教學形式和手段落后,評價體系單一,不適應中學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等諸多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了中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為此具體調查了語文教學有效性現(xiàn)狀,然后提出了相關對策。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我們設計《中學語文學科情況調查》、《中學教師問卷調查》、《學生問卷調查》三份調查問卷,旨在了解:目前中學語文學科狀況;語文課程一體化建設的可行性以及我校初中一年級學生語文素質狀況;初中二年級學生自覺學習情況;初中三年級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水平、語言能力等是否影響其工作質量的提高。此次調查對象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系列,參與調查的教師均來源于中學學校,學生是我校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三個年級的學生。根據(jù)調查目的和內容,筆者設計三份問卷,教師問卷以客觀選擇為主,主觀問答為輔;學生問卷包括客觀選擇、水平測試和主觀問答。
筆者向我校語文教師發(fā)放問卷10份,回收有效問卷8份。向我校學生發(fā)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61份。筆者利用excel表格進行了統(tǒng)計,對主觀答卷進行了閱讀整理。
二、調查結果
1.教學觀偏差
經(jīng)過調查,語文學習最好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依次應該是這樣的:在實踐中學習(79.58%)、看課外書(75.09%)、教師講授(30.8%)、做練習(30.45%)、用電腦(28.37%)、考試(7.6%)、其他(2.42%)。從數(shù)據(jù)上面來看,70%到80%左右的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在實踐中學習和看課外書,語文教師確實該思考思考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將語文課從屬于專業(yè)課,弱化語文功能,弱化最能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語文課功能,來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國民素質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2.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目前采用最多的教學方式——講授和做練習,現(xiàn)在很多學校、學生普遍都以為只要把專業(yè)課學好就有利于就業(yè),人文類課程只是學習中的調味劑無關緊要。同時目前的中學語文課堂中重教材知識點的剖析,輕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的現(xiàn)象還十分突出。
3.教材單一
設計思想缺乏基礎性、生活性。語文教材在指導思想上,仍然受傳統(tǒng)認識的束縛,把口語交際訓練只是作為一種裝飾和點綴,沒有體現(xiàn)出這一課程的相對獨立性,從而影響了其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強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我們認為,中學語文的教學主旨是從工具層面轉向精神層面,從語文技能的訓練轉向人的精神培育。其中所謂的精神培育,落實到教學上,應是注重和強化學生對作品的人文理解和審美鑒賞,實現(xiàn)由“工具性”、“技能性”向“人文性”、“審美性”的轉變。同時在教學中,還要以語文智育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開發(fā)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滲透于語文知識傳授、語文能力的訓練中。
2.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首先要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文本為中心,以文學作品為出發(fā)點,從審美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其次,在重視文本教學的基礎上,適當?shù)陌l(fā)揮與拓展,不斷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再次,在對文學作品分析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題的賞析,提高審美趣味,培養(yǎng)高尚情操。最后要讓語文充分融進社會生活使其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來增強課堂的時代感、新鮮感。
3.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行動導向教學法具有教學容量大,掌握速度快,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合作完成任務、提高掌握知識的效益等特點。它是一種全新的語文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語文開拓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它所倡導的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是在生活實踐和時間自主中“習得”而非只是單純的從教材上面“獲得”??梢栽诮虒W過程中使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輔之以傳統(tǒng)教學方法。
總之,加強語文教學有效性就要把語文教學和學生的要求結合起來研究,給中學語文實踐提供廣闊的價值取向空間。